- +1
在浮梁,江西农村里的自然之道
在浮梁,江西农村里的自然之道 原创 Summer 故乡与世界
你对乡村有着怎样的想象?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趋于两极——或是与城市截然相反的偏远山区,或是一片田园风光的现实乌托邦。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广阔的乡村地区逃不掉被遗忘的命运——年迈者抛弃耕地,年轻者离开故土,房屋被空置,学校被废弃……乡村作为人类社会最初的土壤,变得遥远与割裂。
然而,乡村仍是中国人近千年的情结与根基,它的土地与文化是我们最厚重的底色。人们如何理解乡村,便如何理解城市,进而理解我们自己。因此,在新一轮的乡村建设中,如何重振几近断裂的乡村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通过艺术、建筑振兴乡村。
以艺术的力量再造乡村,扎根乡土讲好独特故事,以此激活乡村的文化自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乡村振兴途径在日本越后妻有地区早已被认可;而“碧山计划”则是国内最早的尝试。许多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作家驻居乡间,改造老旧的历史建筑与传统的本土手工业、开设书店、推出文创产品、举办文化节……尝试着用艺术的手段复兴这个偏远的村庄。
如今,乡村艺术实践在江西浮梁县又有了新的故事。
浮梁,茶瓷故里
坐落于赣北的山林环绕之间,浮梁县不像它的属市景德镇那般赫赫有名,殊不知在民国以前,景德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先有浮梁,后有景德镇”。
浮梁县古县衙宋代古塔——红塔。©马骅,图片来自:艺术在浮梁
和许多南方小城一样,浮梁常年被烟雨云雾围绕,独特的水土条件催生出它最负盛名的两样东西——瓷器与茶叶,也让浮梁在唐宋时期成为盛极一时的贸易中心。瑶里古镇位于浮梁县东部,地处皖赣交界处,拥有着“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名。今天,走在浮梁县瑶里古镇,仿佛依旧能闻见茶叶飘香,看见窑火通明。
瑶里有着保留完好的徽派古建筑群——白墙黛瓦,飞檐高耸,空间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装饰艺术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其中以狮冈胜览、程氏宗祠为“三雕”艺术之代表。徽派建筑依山傍水而建,走出小院,踏在青石板上,沿着瑶河一路走,可以看见镇上的孩子在戏水,居民在河边洗衣服,还能望见古老的廊桥。不同于婺源古镇的繁花似锦,瑶里更多的是古朴和纯粹,这里的古商道与砖瓦也还保留着历史的繁华痕迹。
瑶里古镇。
除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浮梁还拥有景色雄奇的原始森林景区。距离瑶里古镇约三十分钟车程,汪湖森林公园汇集了浮梁最县为惊艳的自然风光。这里素有“植物王国”之称, 95科648种木本植物在这里茁壮成长,其中更有国家一级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野生植物鹅掌楸、厚朴、杜仲等。山峭林密的自然环境还塑造了幽深的山谷,形成了壮观的南山瀑布群,它由南山瀑、石花瀑、飞龙瀑、飘锦瀑4段瀑布组成,瀑布群全长400多米,一水四瀑,瀑瀑景致不同,形态各异。
既拥有历史悠久的江南小镇与壮美的自然奇观,又凭借“万国来求”的瓷器与茶叶孕育了丰富的本土文化,浮梁县本应是个繁荣的旅游胜地。然而,随着景德镇的蜚声中外和农业经济的衰退,浮梁县逐渐被世人淡忘。正是这样的“身世”,赋予了浮梁县重新被发现的价值,让它成为了“艺术在浮梁”项目落地生根的沃土。
寒溪,艺术在乡村
这是全球知名地域型艺术项目“大地艺术节中国”在中国的首次落地尝试,“大地艺术节的使命是要振兴那些已经被遗忘的地方”,项目的中国推广人孙倩这样说道。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是一个纯移民村落,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从浙江省淳安县牵迁入浮梁县。那时的史子园还是一片山林,移民们用着仅有的生产工具,一点一点从无到有,开拓荒山、种植茶叶,才有了今天能看到的成片翠绿茶园。独特的群体记忆与变迁历史意味着这里有着丰富的故事,这是“大地艺术节中国”最终选择寒溪村的重要原因。
美丽的浮梁寒溪村史子园。
经过大半年的筹备,“艺术在浮梁”展览今年五月在寒溪村正式开始,来自五个国度的二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把这里变成了一座“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寒溪村闲置的老房子、乡村独有的生活设施、一望无际的整洁茶园,都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空间。
“艺术在浮梁”FH16号作品《大地之灯》,艺术家:马岩松。
位于茶山顶的装置艺术作品《大地之灯》是这次展览的地标性景观,建筑师马岩松用半透的薄膜将山坡上的一簇大树围在一起,做成了一盏巨型灯。它位于茶园的制高点,进入寒溪村的游客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见它,半透的轻盈材质在白天像一片飘逸的云,到了晚上亮起时又成为全村的一座灯塔,俯瞰辽阔田野,见证四时变换。原本无人踏足的茶山顶部,在大地之灯的照耀下变成了参观者都愿意登顶的景点。
“艺术在浮梁”FH04号作品《上善若水》,艺术家:玛丽亚·维尔卡拉(芬兰)。
而来自芬兰艺术家玛利亚·维尔卡拉(Maaria WIRKKALA)的作品则源自于乡村生活的细节——水塔。为了不额外增加对象而破坏村庄的整体印象,她将水塔视为雕塑组件创作,将其升级并镀上了醒目的颜色,每户人家的水塔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个性。焕然一新的水塔提醒着每个参观者村庄取水与蓄水的艰难,点缀着寒溪村的天际线,它还拥有一个极具东方哲学风格的名字——《上善若水》。
“艺术在浮梁”的作品无法一一用文字道尽,遍布在村庄内的绘画、装置、场馆等等都需要参观者亲身体验。“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只有感受到寒溪村的江南烟雨和缕缕茶香,才能知道这片土地最深的故事,找回人与自然的联系。艺术在这里,不再是表现目的,而是为乡村重新注入能量的一次探索。
自然之道,新农村
尽管为期一个月的正式展览已经结束,但大部分“艺术在浮梁”的作品依然被完整保留,与村民的日常生活融合,成为了寒溪村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为寒溪村的旅游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他们从土地中汲取灵感,再反哺到乡土中去,这是对乡村艺术实践最好的诠释,也是对自然最深的敬畏——自然之道,道便在此。
部分图片版权:艺术在浮梁
原标题:《在浮梁,江西农村里的自然之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