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龚琳娜:一个“武痴”,四海学艺
采访龚琳娜,初时如饮鸡汤。听她和颜悦色谈自己将于5月20日起在北京举办的三场《爱·五行》音乐会,“五行无处不在太过庞大,所以我们收束到‘爱’上。五行的能量流转需要爱,这场音乐会是一个女人一生爱的过程。”
话虽由衷,难免让人以为龚琳娜是那种活在阳春白雪梦幻世界里的人。
其实不然。大众眼里常有惊人作品的龚琳娜在成名后行事却愈发难了。而她知难,却在困顿中尽力不改初衷。
龚琳娜形容自己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粪坑的环境”,“不能贪心,不然就会有臭虫叮上身。”她想留住和传播传统音乐之美,一年跑了三十几所高校作免费讲座,又在中国各地采风拜师。然而“每场演讲顶多千余人,很难再讲给唱给更多的年轻人听;各地行旅需要钱,欲用影像记录下来更是,“不知道这些钱要怎么来”。
她和老锣看不惯这个“什么都有明码标价”的大环境,只想在收集和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路上再走远一点,老锣则“痴迷到已经开始探索周代编钟”。而一旦褪去话题性的作品,“就没有晚会要我去唱了”。譬如在中秋晚会上唱《静夜思》呢?“没有话题性,他们不要看龚琳娜正正经经地唱歌。”最终,龚琳娜想明白了。“生命总是会终结的。终结前我们还是想拼搏一下。哪怕作为后人的基石也好,也想尽量收集多一点民歌和戏曲的精华。”
寻根:陕北民歌不就是驴叫嘛
龚琳娜和老锣。龚琳娜和老锣的故事,诸多采访中都曾详细提及。老锣帮她挣脱正统民歌的束缚,相识之初便弹琴让她随心所欲唱歌玩。疯疯癫癫三个小时后,龚琳娜回看从前,决定推翻重来。
老锣为她打破唱歌和戏曲,唱歌和万事万物间的界限,令她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德国居住的五六年时间里,龚琳娜曾在没有人烟只有鸟儿的树林里自由唱歌,无腔无调无拘无束;再加上那段时间大大小小无数个现场演唱的积累,造就了一个不同的龚琳娜。
曾有过无腔无调,才能有如今的字字雕琢的有腔有调。
从此她唱歌不拘形式不限类型,用戏曲的方法唱《忐忑》,京剧里的耍嘴皮子到了《金箍棒》里成为孙行者泼剌剌的生命力,“不管美丑,不论性别,唱歌的时候我就是孙悟空。”
当年学院派民歌手出身的龚琳娜跳出晚会舞台之后,曾找了无数作曲家。“但是大家都想着完成眼前的作品,只有老锣一个人是想和我一起走一条路。”
二人的分工明确:老锣创作;龚琳娜不创作,只唱歌。
她就像一个誓要收集天下独门武功的武痴,行了很多路,拜了很多师。
比如陕北民歌《走西口》,龚琳娜怀胎第二个孩子五月的时候独自坐火车去了陕北腹地。寒冬腊月,她到老乡的炕头上听人家唱歌。琢磨“真假声转换怎么那么明显”的时候在乡间听见驴叫,豁然开朗。“陕北民歌不就是模仿的驴叫吗?驴叫就是这样啊!”说着学驴嚎了几声,咿呀咿呀,就这样寻到了根源。
去蒙古听蒙古长调,又闻马嘶,明白了“人的艺术活动不就是向自然学的嘛,舞蹈和武术也是一样。”
她说:“民歌不能变的是音色,还有地域的味道。能变的是旋律,是表现的方式。”
龚琳娜的《走西口》,唢呐声之后她一声“哥哥了你走西口”估计很多老乡们就要落泪了。她的短腔唱法一字一顿,苍凉大气,弥补了她的嗓音本来不擅长的歌曲。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本是大调却有黄梅戏和越剧的韵味,她唱得豪迈和婉约兼具,妥帖得不得了。《放羊三十三》是稚嫩但是好玩的尝试。龚琳娜作词老锣作曲,第一句她的唱词冲出口就让人发笑,简直是怀春少女,声音亮得晃眼,语速快得一口气都来不及喘,内容和调子也土得掉渣,但是她当初决定不当民歌手的决心和魄力清清楚楚。
龚琳娜的民歌翻唱并不仅仅是味道对,还会有形而上的神来之笔。比如《小河淌水》,开头是阿哥阿妹的表白,高潮部分高音摇曳天际,好像仰望星空的时候满天星斗纷纷坠落,生理刺激和传统记忆兼有,道术兼备,一击必杀。“这首歌的前面是传统的民歌,后面的那段吟唱其实是唱歌姑娘内心汹涌情感的外露,是她心里的声音。”
学艺:大俗大雅都好,重要的是行韵要对
“我是一个不能忍受不变的人。一方面嗓音非常多变,一方面也迫切地想学会中国传统音乐里的各种技巧。”有了微信之后,龚琳娜的“拜师学艺”之路更方便了。她通过微信采访了许多民歌手和曲艺人,再把学到的技巧用到新歌里。她演唱的《刺客聂隐娘》推广曲《一个人没有同类》里,“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来自李白的《侠客行》,用的是古诗词吟诵的方式。副歌部分的“一起一落,拂衣去。一飞一落,心已止”模仿的是古琴的泛音,每个字都在一条线上,余音袅袅。
“我学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杂耍,是新歌需要什么就用到什么。戏曲里老旦专唱老旦,程派就是程派,但是我把他们的一百个绝活学会,通过新的创作让它们继续存在和传播下去。仅仅遗产保护式的工作是音乐学家的事,音乐家要做的是让它们活下去。”
除了民歌和新作品,龚琳娜和老锣做了十几年的一件事是为古诗词谱曲成歌。“老锣是德国人,他把那些诗词标上拼音读上成百上千遍,然后自己断句,倒也断得基本都对。然后谱曲,不看任何古曲地自己谱。”
对龚琳娜来说,古诗词曾经只是功课,难背又难懂。“直到在德国,老锣为《静夜思》谱了曲让我唱。我一唱就流泪了,想家了。后来回国了再唱这首歌,我又怀念德国。”
“至于《将进酒》,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太好了。压抑低落的时候听到这句诗,会思考到底是要赚钱还是实现自我。”
民歌和古诗词是大俗大雅,各中区别,龚琳娜有自己朴素的见解。“就好比婚姻,结婚是为了幸福,办喜酒收礼金就是俗。我爱俗也爱雅,特别喜欢这种转换的过程。”
说到底,俗也好,雅也好;民歌也好,诗词也好,龚琳娜一直在寻找的是行韵。“已经不会再产生新的民歌,也不太会有新的古诗词,但是在现存的这些里,重要的是找到对的腔调,不拘用什么方式。比如有首歌我觉得普通话不顺,就会借鉴苏州话,或者我自己的方言贵州话。”
十几年一首一首小调小诗的积累之后,老锣终于完成了一个大作品——80分钟的屈原《九歌》。
《九歌》的世界是人神天地鬼的世界,“不是简单的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也不是教你怎么做人”。
对他们二人来说,十几年虽然漫长,但毕竟一个是德国人,一个“从小不爱古诗词”,仍会有不地道的时候,比如长吟时候的鼓点节奏常太过现代,显得局促。但龚琳娜说“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走下去总会柳暗花明。
行事:无为而为,歌声才能纯净
以《忐忑》、《金箍棒》、《法海不懂爱》等作品成名之后,龚琳娜并未被大众所理解。不懂她的人觉得她古怪,哗众取宠,甚至是丑的。懂她的人则对她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进步就是退步。关于哗众取宠的指责,龚琳娜有自己的看法:“《法海不懂爱》尽管只是一首没什么技术含量和艺术性的小歌,但是它一句话就点了题:一切都是因为法海不懂爱。”她说:“当年我妈坚决反对我和老锣在一起,后来我把这首歌唱给她听,她笑了,说这唱的不就是我吗?我只但愿更多人能有共鸣而已。”
也有很多人无法接受《金箍棒》,觉得她的扮相丑,不三不四。“但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我不会在意自己的美丑,只要唱活这个孙悟空就可以了。”
对于外界的误解,龚琳娜和老锣并不十分在意。但是现实的难远不止这些。“要想着怎么赚钱啊,比如这三场音乐会即使票全卖光也回不了本,只能找人赞助,这是很现实的。”
这场音乐会上,他们为“五行”分别做了不同的舞美设计和乐队配置。“比如金的时候会出现钢片的声音,水的部分自然会有水声。”还请来一位沉迷中国香云纱工艺十几年的德国服装设计师,“水的部分用蓝黑的色调,金的则是金银。光是手工做布就很费工夫,她会用槐花籽、蓝靛、石榴皮等染一块布,试了无数次才成功。”
这场音乐会对龚琳娜和老锣来说不仅关乎音乐,还是各种自然能量的融合。
除了经济压力,更难的是“在北京这个地方耗时间和精神。你说上电视节目也耗,但是我和老锣都不是端着的人,觉得上电视挺有趣,还能传播我们的音乐,所以并没有排斥。”
而真正消耗人的,是人事。“在北京,好像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目的,每走一步身边都是粪坑,自己稍微起点贪念就掉进去了。”
龚琳娜说自己不想像美国人一样改变世界,只希望“无为而为”,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这样歌声才能纯净”。
因此她始终只保持一个少少几人的团队,“队伍小才能灵活,不扩张才能保持自立和自由。”
她的愿望很简单,“在浮躁的世界里你不可能做一朵雪莲花,但至少能发出微弱的清香,也许身边的小草就能开出花。”
她也很清楚,“最近的十几年是我声音的巅峰时期,所以我要抓紧多唱一点高难度的作品,告诉别人中国音乐的高度。等我老了唱不动了,就去唱民谣。到那时有了人生阅历,刚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