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泰国国王为什么会有印度名
若论当今天底下哪位王公贵族最有才华,泰国诗琳通公主可算出类拔萃、凤毛麟角的一类。前不久,公主在访问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时,向北大教授们询问了关于李白身世的高难度问题,让教授们都难以招架。
诗琳通公主不仅是中国通,对本国典制更是熟稔。泰国大王宫曾经于1982年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维修,即由诗琳通公主奉泰王之命亲自主持。
熟悉诗琳通公主的人知道,诗琳通公主的名字是Maha Chakri Sirindhorn,中间带有Maha等印度色彩浓厚的词语。而如果看看诗琳通公主的父亲,当今泰王普密蓬,名字则为Buhumibol Adulyadej,来自梵文bhūmibala atulyatēja,为“大地的力量”之意,也颇具印度风味。
为什么泰国的王室会有如此印度风格的名字呢?
当今泰王普密蓬,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泰人的起源
泰国人属于台人的一支,台人主要包括今天中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壮族、布依族、傣族,缅甸掸邦的掸族,越南北部的侬族以及泰国、老挝的大部分居民。虽然这些人的自称、他称多种多样,但是实际上都是有着近亲关系的兄弟民族——从中国云南剥隘一直到泰国曼谷,相邻的台人村庄城镇之间基本都可以通话,形成一条绵延千里的连续统。
剥隘差不多是台人北部区域的代表根据台人自身对民族史的叙述和历史书证、考古研究,台人祖先原居住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甚至一度山东也有他们的分布。中国古代所谓的“百越人”虽不能肯定全为台人,但是台人占了很大比例。上古时期百越人名义上的总头目则是分布在浙江的“大越”的领袖,也就是中国历史中所谓越国的国君,百越诸部都向其纳贡。
上古时期台人是长江流域不可小觑的力量,一直到汉朝,台人仍然不断向着今天中国西南部扩张。四川就有过大规模的台人进入。甚至直到明朝,台人仍然在贵州取代了当地土著羊黄人。
但是在中国东南部,台人并没有竞争过南下的汉人。汉人的不断南下使得台人出现了极其深度的汉化现象——台人语言中借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甚至连数词除了“一”之外几乎全部借自汉语。中国人熟悉的云南西双版纳的“西双”傣语为sip song,意思是“十二”。实际上就借自汉语的“十双”(中古音dcip srong)。
传统说法认为,在中国宋元之交时,大理国被忽必烈攻灭,导致台人大举南迁中南半岛,赶走同化了当地的南亚语居民,就此成为中南半岛上的大族群之一。虽然对大南迁的真实性有所争议,但是无论如何,13世纪开始,今天的泰国出现了素可泰这样的台人国家。
忽必烈平定云南后,派色目人赛典赤·赡思丁治理云南南迁伊始,台人并未形成统一的大政权,而是小邦林立。这些单独的小邦被称作“勐”(mueang)。起初一勐即为一小型城镇,控制周围的一小片领土。中国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大量地名都带有“勐”,如勐海、勐腊等。同样,越南西北部原泰族自治区,被称作泰族十二州的区域也有十二个勐。泰国曼谷的老机场“朗曼机场”的“曼”实际上也是“勐”。
统一国家的兴起
随后伴着勐之间的不断兼并,一些勐脱颖而出,开始成为大勐,并拥有周边小勐的宗主权。进一步发展下去,终于有一些勐变成实力超群、领土广阔的城邦,这些大勐有的被称作“chiang”。这个词有可能来自汉语的“城”。今日泰国北部“清迈(旧译‘整迈’)”、“清莱”,中国西双版纳首府“景洪”中的“清”、“景”均是对这个词的音译。
早期台人南下并未深入,两大台人国家分别以今天泰国北部清盛和中国西双版纳(即所谓“车里土司”)为中心。但南部的素可泰从罗涡和高棉独立后迅速崛起,在14世纪早期成为各勐的宗主。不过素可泰的辉煌昙花一现,更南方的大城(阿育他亚)崛起,取代了素可泰的地位,而素可泰自身反倒沦为了大城的附属邦。
伴随台人中心的不断南迁,汉文化对台人的影响力渐渐削减,而之前中南半岛等国都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南迁后台人各邦普遍笃信上座部佛教(中国所谓小乘佛教),更是让印度文化渐渐开始对台人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佛教之外,一些印度教色彩的概念如湿婆、因陀罗、罗莫也进入台人文化。大城之名即为显例,这个地名在泰语中为Ayutthaya,直接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名城Ayodhya。
《罗摩衍那》是最重要的印度史诗之一同时,从素可泰王朝起,拥有印度名字的泰王也开始多了起来。素可泰的开国君主名叫邦康侯,但是他即位以后则称为Sri Indraditya,全来自印度。当今统治泰国的却克里王朝更是明显——自第六位国王开始,受西方影响,国王可被称为拉玛某世,并追溯到之前的五位国王,所谓拉玛正是来自印度教的神话英雄人物罗摩。
国王扮演角色彻底神化则发生于15世纪中期Borommatrailokkanat王统治时期。不但产生了对王室说话或者谈论到王室时需要使用的所谓“王室语”,他还确立了新的封建系统,即国内所有的土地都由国王分配给臣民。
混乱的继承
不过大城王国在许多方面仍然保留了台人国家的遗风。
和中国很早形成了中央集权和流官制不同,大城王国仍然维持了相当程度的封建制度。大城对台人小邦享有宗主权,大城遭到攻击时小邦有义务支援,不少小邦的首领本就是大城王室的成员。
兰那王国和南方有诸多不同,如文字上就使用兰那文但是在大城王国,这样的宗主权并不稳固——这不奇怪,大城之前的素可泰就没当上几年老大就惨遭大城控制了。大城王国对于距离较近的小邦可能控制力稍强,但是试图控制北部强邦、以清迈为中心的兰那王国就一直不那么顺利。同时,大城王国还得对付西方强邻缅甸对于自身的威胁。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台人国家普遍并没有形成有规制的继承制度。而且由于泰王普遍多妻多子,群子争位的事情层出不穷。大城王国王朝更迭非常频繁,来自各个家族和属邦的贵族纷纷参与争位。为了能够加强对邦国的控制,Borommatrailokkanat设立了泰国的副王制度。
泰国的副王称号为Uparaja,来自梵语。副王一贯选择国王最亲近的亲属,如儿子和同母弟。15-16世纪时,由于北部素可泰/彭世洛王国地位重要,一般来说副王都兼任素可泰国王,住在素可泰地区。
16世纪,大城一共有四大政治家族——乌通、素可泰、素万那普以及斯坦那孔。为了削弱素可泰家族,出自素万那普家族的泰王Chairachathirat将素可泰贵族们召集到大城居住,他也并未派驻副王,弟弟到素可泰地区。但是Chairachathirat千算万算没有想到威胁其实来自乌通家族。他来自乌通家族的宠妃将他毒死,把同样来自乌通家族的情人扶上了王位,为了斩草除根,这对狗男女虎毒食子,杀了女方和老王的儿子,还想杀死老王的弟弟,所幸后者及时逃入寺庙当了和尚幸免于难。1548年,出自素可泰家族的Phirenthrathep伙同斯坦那孔家族发动政变,剿灭了篡位者,将王位还给老王的弟弟,自己则成为素可泰国王,号为Mahathammarachathirat。
泰国官方主旋律影片《暹罗王后》正是讲述这段历史1563年,缅甸再次入侵暹罗,Mahathammarachathirat投降并将自己儿子Naresuan送到缅甸成为质子。随后与缅甸联盟共同对付大城。1566年,当时的大城国王趁Mahathammarachathirat前往缅甸时将他的王后和子女招入大城。Mahathammarachathirat搬到了缅王的救兵,大举入侵大城并攻陷大城,自己当了大城的国王,而把儿子Naresuan封为副王和素可泰国王。
1583年,暹罗和缅甸再次在素可泰地区交战,作为缅甸入侵的前线,素可泰地区还发生了地震。Naresuan决定将素可泰居民南迁到南部的平原地区。素可泰的重要性就此消亡。大城王国直接合并了素可泰王国。随着两国合二为一,指派副王前往素可泰的习惯也没有了必要性。但是副王的职位仍然存在,大城王宫前修建了另一座宫殿作为副王的住所,副王在泰国也就有了“前宫”的俗称。
随着副王职能的转变,副王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国王一般不再任命自己的儿子为副王,而基本只任命自己的兄弟。同样,副王继承王位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进入却克里王朝以后,只有一位副王最终继承大位,即拉玛二世。他作为副王也是相当特殊的——身为拉玛一世的儿子,在叔叔去世后被任命为副王,却并不居住在前宫。
对中国历史熟稔的人一定对皇权和相权之间的争斗不陌生。副王的安排看似非常合理,实际上却隐藏着相当的隐患。最终隐患于朱拉隆功大帝(拉玛五世)统治时爆发。朱拉隆功大帝倾向西化和现代化,但是当时的副王却是个保守派。离奇的是,1874年,泰国王宫失火,这一事故被认为是副王不满国王的激进改革所为。
事后副王逃进了英国领事馆寻求庇护。朱拉隆功大帝于副王死后终于废除了副王制度,而学习西方立太子的制度。1924年拉玛六世制定继承法,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就此,泰国的王位继承制和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基本接轨。台人和印度的旧俗基本消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