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孔子研究》新任主编:必须深度参与时代变革
近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十三五”学术规划研讨暨《孔子研究》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包括钱逊、牟钟鉴、陈来、郭齐勇、李存山、王中江等知名儒家学者在内的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儒学专家,以及全国知名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负责人,共二百余人齐聚一堂,为《孔子研究》而立之年庆生,共商儒学及中华文化复兴之业。
《孔子研究》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于1986年,是我国在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等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中文学术期刊,时任名誉会长谷牧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第一任主编为著名中国哲学学者、收藏家辛冠洁,现任主编为知名学者王钧林。自创刊以来,该刊一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国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孔子研究》目前为双月刊。
会议现场颁奖仪式。中国孔子基金会 图《孔子研究》可谓中国儒学学术发展的见证者、践行者乃至引领者。会上公布了《孔子研究》创刊三十周年“特别贡献奖”和“优秀论文奖”。辛冠洁、周继旨、阎韬、王式伦等十人获得“特别贡献奖”;《我国古代“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张岂之)、《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李学勤)、《孔子仁礼关系新释》(钱逊)、《二十世纪儒学的衰落与复苏》(牟钟鉴)、《竹帛<五行>篇为子思、孟子所作论》(陈来)等十篇学术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在大会上介绍,未来,中国孔子基金会还将继续设立“《孔子研究》优秀论文奖”、新设“《孔子研究》学术新锐奖”等奖项,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持甘于坐冷板凳、德业双修的中青年学者,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会上选举通过了新一届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产生了学术委员103人,推举了顾问29名。陈来被选举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中江、李存山等被选为副主任,饶宗颐、许嘉璐、冯其庸、杜维明、成中英、张岂之等被推举为顾问。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十三五”学术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孔子基金会将重点实施”八个一”战 略:建设一支队伍(学术委员会)、实施一项工程(数字化工程)、推广一批学堂(孔子学堂)、推出一尊规范的孔子像及制作孔子系列艺术像、设立一组奖(孔子 系列奖)、打造一个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孔子文化世界行”)、组织一系列学术论坛(世界儒学大会、东亚儒学论坛等)、出版一批有影响的学术及普及图书与刊 物(孔子书房)。
会议现场。澎湃新闻记者张博 图澎湃新闻现场采访了《孔子研究》新上任的主编王钧林。此前,他曾两度担任该刊主编,对《孔子研究》的历史发展和办刊理念都相当熟悉。
澎湃新闻:时下各种孔学、儒学的期刊杂志可谓琳琅满目,《孔子研究》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王钧林:《孔子研究》的独特之处,大概有两点吧。
一是创刊最早,1986年创刊时,在孔子、儒学研究领域,乃至在整个学术界都起到了推动、引领和导向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并发挥这些作用。
二是经过三十年的办刊历程,《孔子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孔子、儒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享有较高的、广泛的声誉,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
澎湃新闻:《孔子研究》办刊三十年,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吗?
王钧林:坚守学术性,这一点从未动摇。办刊过程中,我们经常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反映《孔子研究》发的文章看不懂,要求刊发普及性的、通俗性的稿子。
我们坚定地认为,对《孔子研究》来说,学术提高和学术普及不可兼得。任何一家学术期刊如果想要兼顾高端的学术研究和普及型的学术推介,都不可能成功,迄今也没有成功的先例。“两头通吃”必然导致“左右不讨好”。
另外,我们建立了公正的审稿制度,采用匿名审稿制,对所有来稿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只是根据稿件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来决定用还是不用。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稿件的质量。
澎湃新闻:《孔子研究》主编的任期时限是多久?
王钧林:五年。
澎湃新闻:在未来五年里,您有什么具体的办刊计划吗?
王钧林:首先,我想推动《孔子研究》多上网。除了上“中国知网”以外,2017年还要上中国孔子基金会旗下的“中国孔子网”。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上网,尽快扩大《孔子研究》的影响。
其次,《孔子研究》是比较纯粹的学术期刊,不宜像大众媒体那样去关注时事和日常生活。但是,《孔子研究》又不能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生活,而必须参与,必须深度参与。什么叫深度参与呢?我认为,一个时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走势、一个社会的转型或变革,都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而这种正确理论又必须以本土文化的基本学理系统作为基础。《孔子研究》如果在本土文化的基本学理系统方面有发掘、有贡献,是不是可以看作一种深度参与呢?
我对《孔子研究》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中文国际学术期刊。所谓“中文”,是指立足于本土,用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来分析和阐释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理念;所谓“国际”,是指开放性,面向国际学术界,扩大稿源,增进学术交流,参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对话;所谓“学术”,是指进一步强调《孔子研究》的学术性,坚持做高端的学术研究,重点发掘和研究儒家义理系统,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