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问吧精选︱历史上的地名为何会“改头换面”
【编者按】
日前,黄山市是否应该恢复旧名徽州,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随之成为热门讨论的,还有中国古今地名的变化,比如一些已经消失的古地名。一地如何定名,之所以会引发讨论,是因为地名也是一种文化资源,承载着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同。而地名的变化,又与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有关。近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徐建平副教授做客澎湃·问吧,就“中国古今地名如何变化”的相关问题与网友进行交流。私家历史择选其中部分回答,以飨读者。
徽派建筑金泽平:我的家乡是安徽歙县,明清两朝徽州府治所在地,请介绍一下徽州在历史上名称和辖境的沿革变迁。另外近期关于黄山市是否应该恢复旧称徽州的争议,您怎么看?
徐建平: 徽州六县同属一个统县政区形成于唐代中后期,此后一直到民国,这一共同体稳定了将近一千两百年。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徽州六县一体的格局打破,虽然在 1947年随着婺源回归安徽,徽州再度完璧,然解放后婺源再次划归江西至今。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北面划出绩溪,西面划入太平,改名黄山,原徽州则成为一个 区的名称,可以说千年徽州无论名实皆已不复存在。如今争论要回复徽州的名称(实际上自当初改名开始,便不断有人要求恢复旧名),但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名字就行,因为组成徽州这个统县政区的县级政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黄山市辖区并非当年的徽州府,如果只是单纯地恢复旧名,又有多少意义呢?
右岸:徐教授好!请问您对地级市与县级市的行政级别共用一字有何建议?把地级市改为府,从法律角度确立其地位可行吗?我国法律中,并无地级市的合法地位,应该是省县镇三级架构。这一奇怪现象存在了几十年,是否有必要为其正名?
徐建平:你说得没错,地级市这一级是不合法的,从宪法角度说地级市不是一级政区,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一级政区。将来的做法,要么修改宪法,要么取消地级市。我个人认为将来行政区划改革应该划小省区,将地级市管辖的县剥离直接隶属于省,地级市的市区部分降级为县级市,也隶属于省,这样就是省县(包括县级市)镇三级制。由于省区划小,一个省大致管辖四十个左右的县或县级市就比较合理。另外将现在的直辖市改为都。这样一来市的级别也可以统一。至于省区如何缩小,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金泽平:清代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是今天的哪里,为什么叫两江?还有东北三省和新疆设省之前由谁管理?另外请推荐几本入门级的历史地图册。
徐建平:两江总督管辖江南省和江西省,即相当于今天的安徽省、江苏省和江西省三个省份。今天的安徽省和江苏省是由江南省分置而来。
清代新疆设省之前由伊犁将军管辖,但有部分地区比如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已经设置了府州县,这部分地区由甘肃省管辖。东北地区在改为行省前也是有将军管辖,设了黑龙江、吉林和奉天三将军。
历史地图集目前最好的还是谭其骧主编的八册本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暖兔:王莽新政时曾改过不少地名,历史上类似对地名“改头换面”的情况还有哪些?
徐建平:除了王莽时期的更改地名,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几次规模比较大的更改地名运动。隋文帝开皇初年,改动了55个县名;开皇十八年更改了169个县名。仁寿元年,杨广继位,将带有“广”字的县名全部作了改动,达21处。隋代更改县名的原因有三,一是避讳,二是消除前朝影响,三是避免重名。
唐代整理县名原则是减少同级地名的重复,避免地名命名重名,改掉字形相似或读音相近相同的地名用字。规模比较大的更改在天宝元年,更改县名110处。
中华民国初年更改重复县名127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是县级政区合并,全国减少了将近五分之二的县名。其次,主要是县以下乡镇村一级地名的大量更改。被省并的县在60年代初大部分恢复。县以下的乡镇村地名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恢复。
雅各布新语:什么时候我国用“道”为行政区域划分,“省”又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各自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徐建平:“道”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最初出现在秦汉时期,秦代设道以管理少数民族,汉承秦制,保留道的建制。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汉末期有道32个。道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从道的名称中可一望而知,如氐道、羌道等。但秦汉以后,道便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专门管理少数民族,而是逐渐向高层政区发展。直至唐初正式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二十年进一步分化为十五道。但此时道尚未成为正式的行政单位,更多的是起监察职能。
安史之乱以后,将唐前期设置的道与都督府辖区合而为一,称镇或道,既不是单纯的监察区,也不仅仅是军政区,而成为一级新型的高层政区。宋开国之初便废除了方镇这一级,于是道作为高层政区也就戛然而止。此后道作为行政单位便很少再为中央所用,直至清代,在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设置于省与府州厅之间,有一定的辖区和治所,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级准政区。到了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推行道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省-道-县三级制,道成为正式政区。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制,推行省-县两级制。从此,道作为行政单位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开元十五道图适之:您好,中国有许多城市名称以“州”字结尾,这些城市有什么特点?还有古代的“州”和现代的“市”相同吗,像三国的荆州、益州等和宋朝的燕云十六州?
徐建平:您好!我想您所指的城市以“州”字结尾,应该指的是城市名里带“州”字吧,比如苏州市、兰州市等。从地名结构上看,苏州、兰州为专名,市则为政区通名。此类地名有一个特点,即在历史上存在过“x州”的政区设置。这里面,“x”是专名,“州”则是政区通名。但在中国古代,“州”一般情况下都是行政区划的通名,不同时期“州”所指代的行政层级也是不同的。
在先秦时期出现的“九州”的记载,此时的“州”并非实指一级政区,而是当时人对于上古政治疆域治理的一种理想。真正“州”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不过那时的“州”并非正式行政区划,而是一种监察区。“州”正式成为一级政区是在东汉末期,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此后,三国至隋时期,“州”作为正式的政区建置,虽大量建置甚至滥置,但基本还是维持了作为高层政区的地位。从唐代开始,“州”的地位逐渐下降,基本不再有高层政区的地位,处于统县政区或者县级政区。所以“州”从汉代直到清末,从地名的角度来说,一直作为政区通名而存在。在政区地名中,“州”作为专名,其实明清以来也开始逐步增多例如徐州府、苏州府、杭州府等。但“x州市”一类地名的出现则要到民国建立后。
东汉十三州从民国开始,随着西方“市”制度的引入,在命名上便产生了“x州市”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民国时期不是很多,因为民国时期总体上城市数量就不多,如苏州市、徐州市、杭州市、福州市、广州市、梧州市、柳州市、郑州市、兰州市、锦州市等。如果对照民国时期的“市”和古代的“州”就会发现,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行政区划,古代的“州”,如果是高层政区,那就相当于现在的省,如果是统县政区,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如果是县级政区,就相当于今天的县,都是地域很广的面状政区。而民国时期的“市”,则是由府县治所所在的府城或县城切块设置而来,与省县相比呈现为地域狭小的点状政区。解放后的“市”,性质与民国时期又不一样,从地级市角度来说,下辖数县,地域范围很广,这就与古代作为统县政区的“州”比较相似了。从县级角度来说,现在的县级市是由整县改市而来,那么从幅员上来说,也就与古代的县一级的“州”比较相似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