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摆渡会消逝吗?|上海百年古渡停航,日均客流百余人持续亏损
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拨客人,54岁的船长沈金顺最后一次锁上铁门,回到值班室,卷好铺盖,骑着摩托车离去……4月30日,上海市民王唤春见证了“东三渡”的最后时刻。
“东三渡”是上海松江区现存为数不多的百年古渡之一,其位于圆泄泾边、东夏村东三路的尽头,是东夏村村民通往圆泄泾对岸泖港镇五厍集镇的必经之道,而古老的五厍镇在明代开始繁荣,东三渡相传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多少年来,潮涨潮落,两岸唯一的交通方式只有这条轮渡。
手摇木船一直用到1996年
最后一拨乘客。对上海浦南地区的石湖荡、新浜、泖港、叶榭四个镇的村民而言,他们每日外出卖菜、做工,都会选择最快也最便捷的轮渡。
一直到2007年,石湖荡镇东三渡、叶榭镇东勤渡、泖港镇范家渡依然是松江的三大渡口。其中,由于连接2个社区,东三渡口更是条客运量比较大的乡间民渡,手摇木船的模式一直沿用到1996年,才改为机帆小渡轮。而如果不使用轮渡,居民通过同三国道或浦江大桥过江,至少在路上用去1个小时。
一位名为“ysxd”的网友在博客中提及,松江的东三渡是一条从未在地图上出现过的渡线。“较之市内轮渡,这儿更加淳朴。没有高客流,没有‘屏蔽门’。靠岸时,那位老先生负责抛锚;行船时,他负责收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王唤春出生于1970年代,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的松江河网密布,村民们之间互相往来,从最初的手摇轮渡到后来的机械船,满满地承载着水乡人的回忆。她的老家在松江区石湖荡镇泖新村,14岁到松江读书离开村庄,2015年回到家乡石湖荡镇泖新村工作。
她记得,自己读初中的时候,也一直坐村口的渡轮出门。随着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王唤春儿时的那个轮渡已经在很多年前停航,甚至她已经不能准确地讲出渡口的名字。
4月30日17时,随着最后一班渡轮从上海松江区泖港镇五厍集镇返回石湖荡镇东夏村,松江现存为数不多的百年古渡之一“东三渡”结束了它的使命。
“我是在4月底的时候,听说东三渡也要关闭了,所以特地带着女儿去坐最后一班渡轮怀旧。”王唤春说,她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东三渡最后一次工作的场景: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拨客人,54岁的船长沈金顺最后一次锁上了铁门,回到值班室,卷好铺盖,骑着摩托车离去,这个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渡”也将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
出行选择增多客流锐减
沈金顺离开渡口。船长沈金顺,是东夏村的村民。讲起东三渡,他比王唤春更加熟悉,因为他出生以后,就是伴着渡轮长大的。7年前,原来开渡轮的老船工退休了,沈金顺被选中,当上了渡轮的新船长。
东三渡轮渡的法人属于镇里,而沈金顺接手后,总共6名员工,需要自负盈亏。“头几年,每天都能接1000多个客人,一个客人我们收1元的轮渡费,非机动车收2元轮渡费。”沈金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开始轮渡每个月的营收有25000元左右,除去油费开支,足够支付工人们的工资。但是近年来轮渡客流开始减少,尤其是4个月前,随着辰塔路横潦泾大桥的通车,高速交通等立体多元格局的形成,让人们的出行有了更多选择,东三渡的客流锐减到每天只有100多人。
“一个月收的渡船费只有2000元,我们工资也发不出来了。”沈金顺说。因为持续亏损,最终沈金顺接到了上级的指令,东三渡从5月1日起关闭。但是,沈金顺心中有许多不舍,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不单是他自己,就是东夏村的老村民们也不愿意轮渡关闭。
“新造的大桥离东夏村其实挺远的,年纪大的人坐惯了渡轮,只要5分钟就可以到对岸地,要是开电瓶车走大桥,估计还是要半小时了,村里的老人都希望渡轮能开下去。”沈金顺说。
和松江的不少村镇一样,东夏村现在剩下的居民大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和经济比较好的村民大都已经在松江市区或镇里购房。在沈金顺看来,渡轮是这些老人生活的一部分,突然关闭让很多人不知所措。“之前有听说,在我们村旁边也会造一座桥,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沈金顺说。
百年古渡停航的消息引来了不少网友的惋惜,也有人提出能否将渡口与附近的旅游景点联合起来,使渡口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但是也有网友认为:“时代在进步,这些东西值得回忆,但不值得留恋,用胶片留下那些记忆,历史终将会把松江带入城市化的滚滚大潮之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