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呼吸|BMW卓越城市讲堂:气候雄心,具体而微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2021-09-24 18:52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9月22日,以“城市呼吸”为主题的2021 BMW卓越城市讲堂在北京举行。(32:12)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就在一年之前,2020年9月22日,中国明确提出,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全球历史上达成“双碳”目标的最短时间。那么,我们身处其间的城市,需要采用怎样的手段,才能既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与全世界携手达成紧迫而艰巨的控温目标?

2021 BMW卓越城市讲堂,场外“城市呼吸”装置。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这关乎未来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形态。2021年9月22日,以“城市呼吸”为题,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澎湃研究所、宝马中国联合主办的2021 BMW卓越城市讲堂在北京举行。讲堂邀请了各界专家、实践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来探讨在“双碳”目标之下,城市的生产生活当如何变革。

讲堂的主持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

减少碳排放,应该就像日常生活的呼吸,不必刻意用力,就能自然完成。讲堂的主持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提到,过去四十年,我们要解决的是工业化问题,满足的是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同步增加,而未来的四十年,发展要与碳排放脱钩,从最新的数据看,已经压低了碳排放的速度,要走向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当下恰是这个转变的时点。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林松添会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给出的应对全球挑战的答案。我们没有忘记,正是由于中国同欧盟的团结协作,促成联合国达成《巴黎气变协定》。今年4月,中法德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决定打造中欧绿色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林松添会长也特别指出:“宝马在创新、绿色发展和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走在前列。宝马等德企,始终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结伴同行。这就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德国和欧洲在绿色发展领域具有先进技术和经验,双方优势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我们愿为中德、中欧人民友好,促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搭建更多桥梁。”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

而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表示,这就是中国所说的“同呼吸,共命运”,而宝马将“可持续”作为在中国的核心战略目标。要平衡商业成功与脱碳挑战,就要依靠合作与创新的力量。因为任何一个单体都无法单独应对可持续所带来的挑战,宝马为减排设立了明确目标,并扩展到全价值链条;而负责任的资源管理也至关重要,宝马开创性地引入了“循环设计”理念,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回收流程,并积极与科技巨头、初创企业合作,寻求创新方案。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则申明了媒体的工作任务。他指出,减碳不光是能源系统和工业部门的工作。各界的环境意识、对减碳过程的监督等,与信息传播密不可分。澎湃新闻将报道更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尝试,听取更多来自不同层面的研究和建议,跟踪更多减碳措施落实的具体工作,倡导更多单位和个人力所能及的做法。“借助组织讲堂活动,我们超越媒体,回到企业公民的本位,更直接地践行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刘永钢说到。

而衣食住行方面的低碳策略,都指向城市微观结构的重塑。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部门主任刘岱宗。

9月22日正值每年一度的绿色出行日。讲堂以“卓越的城市交通净零排放之路”开场。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部门主任刘岱宗指出,在碳减排工作中,城市交通是非常重要而艰巨的部分。城市可采取促进汽车电动化、使用公交和创造步行环境等方法,来设计交通零碳路径。全球诸多企业设立了科学减碳目标,宝马也是其中优秀范例。

人和环境如何才能和谐共处,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这可能需要反思和改变城市运转的逻辑。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认为,可以用设计去撬动。他以“后疫情视角的社区营造”为题,指出社区可以是城市创新的终端,是未来生活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可以用设计的力量,达成对既有价值体系的重新认识,形成更为低碳的城市运行逻辑。

食物森林创始人裘成。

人所吃的绝大部分食物来自土壤。农业土壤在涉及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食物森林创始人裘成指出,中国城市垃圾中的50-60%可以用于土壤转化,恢复土壤的生命力,创造食物的循环经济。因此,需要支持再生农业,利用城市有机垃圾转化土壤,发展“再生有机”食物认证,提倡可持续饮食。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

在居住环境方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指出,需要创设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的低碳社区。因为居民参与应对,是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薄弱环节,可创造更多有利于户外活动和邻里交流的环境,以便形成社区支持,积累无数细小的良善行动,让居民明确意识到自己在进行低碳生活。

该如何设想碳中和之下的生活?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城市的多元参与是减排的新力量,已提出碳达峰预期目标的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头雁效应。双碳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尺,带来新的土地价值、人力资源的健康价值,以及产业投资新维度。正在尝试的碳普惠等机制,也会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它们共同塑造碳中和生活的新组织形态。

讲堂听众。

在顶层政策目标、个人自愿减排之外,低碳工作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进、系统层面的组织和执行。讲堂上还发布了澎湃新闻澎湃研究所部门所总结编写的《低碳72策:实务者言》。从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生态建筑、低碳交通、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基于自然等八个方面入手,收集了各方的实践和说法。也是为当下低碳工作的推进提供一份参考和记录。

或许,城市的气候雄心,要落到实处,都是具体而微的。城市呼吸,就需要面向自然,构建新的价值链条。接下来,我们还将发布讲堂实录整理,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吴英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