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纪实:从看家型保护转向科学化保护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2021-09-24 17:58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布达拉宫是中国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古代宫堡建筑群,也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自1988年布达拉宫管理处成立以来,该机构注重以科技力量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陆续开展了古籍保护研究、壁画数字化、建筑结构监测、建筑精准测绘、木构建蛀虫防腐研究等项目,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看家型保护向精细化管理科学化保护的转变。

布达拉宫是书写在建筑里的西藏历史、文化和艺术,是西藏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1988年布达拉宫管理处成立以来,机构不断健全,队伍不断壮大,制度日趋完善,管理日臻规范,维修保护力度全面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全面展开,文物科技保护实现突破,文物普查建档有序推进,文物阐释研究不断深化,附属文物建筑利用得力,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文化服务管理规范严谨,注重以科技力量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开展壁画数字化、建筑结构监测、建筑精准测绘、雷电监测预警、布达拉宫监测预警体系、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网络票务系统、木构建蛀虫防腐研究、安防智能化等一批科技项目,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看家型保护向精细化管理科学化保护的转变。

贝叶经保护研究工作现场

实施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2018年7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布达拉宫考察时,对加强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特别是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作作出指示。该项目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财政通过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明确项目周期10年、总投资3亿元。项目自2018年底启动以来,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先后下达专项补助资金6845万元。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及时成立布达拉宫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布达拉宫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研究中心,制定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总体规划(2019-2028年)、保护方案和年度经费预算,编制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利用项目总体工作方案,以及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抢救性保护和文物数字化保护一期设计方案。开展古籍文献登记、目录整理、分类、对勘等工作。开展馆藏古籍文献病害研究、古籍文献写印色料溶解性研究、贝叶经DNA研究、贝叶经病害调查工作、藏纸基本性能数据测试、古籍文献档案整理及编码研究,以及古籍文献保存环境检测。成功研发贝叶经静电吸附无损提取装置。

古籍登记工作现场

实施布达拉宫建筑结构监测项目。自2007年,布达拉宫管理处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针对人流损坏和构件老化损坏以及墙体的稳定性,制定“布达拉宫参观客流控制值”和“布达拉宫重点部位结构监测方案”,开展木构件监测和墙体监测,收集了翔实的建筑安全信息,为布达拉宫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提升了布达拉宫建筑安全预警能力,实现了布达拉宫文物保护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的转变。

布达拉宫结构健康监测平台

创建布达拉宫环境监测及综合管理平台。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等引起西藏气候反常给文物保护带来的影响,布达拉宫创建布达拉宫环境监测及综合管理平台,利用BIM技术(系统),解决现行管理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保护中巡查和预警问题、灾害应急问题、周边环境问题、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问题、信息查询和资源共享问题等。同时,将布达拉宫信息化所有子系统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综合展示,实现多源、海量数据集成和管理,为布达拉宫保护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雷电防御系统点位图

壁画扫描工作现场

实施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项目。布达拉宫内部房间结构错综复杂,几乎无规律可循,若想用传统测量方法对整个布达拉宫建筑进行精准测绘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基于此,布达拉宫精细化测绘项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根据布达拉宫建筑分布特点及各区域精细程度,使用不同精度等级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布达拉宫建筑进行内外精细化三维扫描,获取布达拉宫建筑内外三维信息,为布达拉宫的监测和文物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建模等方面提供准确的数字信息,为布达拉宫建筑保护提供准确可靠、高效的数字依据,为文物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开展做铺垫。

三维数据展示

建立布达拉宫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全国雷电监测网的闪电定位资料、地面电场仪、气象雷达、卫星等探测资料,通过多要素综合分析,研制专门服务于布达拉宫及周边地区雷电活动监测预警系统,进而提高布达拉宫管理处和相关部门对雷灾防御的应对能力。经与气象部门协商,建立了专为布达拉宫服务的气象站,为布达拉宫的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预防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壁画修复工作现场

实施布达拉宫文物数字化项目。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实施完成壁画数据采集项目,这是布达拉宫历史上首次对内部壁画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数据采集,为今后壁画的展览、出版、研究、修复提供精准资料。2017年5月至10月,实施完成布达拉宫游客全景导览项目。2020年4月至11月,完成布达拉宫100套130件精品文物的三维、高清建档和视频的数据采集,为线上、线下展览和研究、保护提供数据。2020年7月至11月,实施九世灵塔高清数据采集,填补了布达拉宫灵塔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无图片、数据资料的空白,为灵塔类文物的数字化建档、数字化展示和工艺研究等提供了精准数据。实施馆藏巨幅展佛唐卡数据采集和数字化建档。开展古籍文献数字化扫描,完成德格版《大藏经》103函66008张图像扫描、压缩、转换、OCR藏文识别,完成永乐版《甘珠尔》11函5794张图像扫描及图像压缩。购置古籍文献修复设备开展古籍文献修复,制定《修复档案提交书写规范》《修复用语规范(第1版)》。研发贝叶经病害识别软件和贝叶经无损取放装置。安装贝叶经库房环境监测设备、鼠害监测设备,并开展连续性监测。实施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完成平台建设具体方案细化、藏品综合管理系统与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等软件研发、知识图谱相关需求前期研究等委托工作。通过引进科技保护技术,实施珍宝馆文物智能温湿度监控系统,在珍宝馆一至三层和雪城各景点设立多媒体触摸屏或多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投影仪器,实现游客通过点击触摸屏、听取电子讲解、观看视频等多形式了解展陈内容。

布达拉宫三维实景模型

实施布达拉宫安防智能化提升项目。采用数字化、网络化设备,提升智能视频分析能力,将报警区域的实况图像自动发送至客户端,提高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能力。实施智慧用电项目,将传统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做到设备与平台的无缝衔接,简化安装流程,快速实现既有线路的用电监控改造,实现用电线路的电气火灾预警,防患于“未燃”。

开展布达拉宫虫蛀防控项目。通过开展对布达拉宫建筑木结构、墙体内泥土及微生物、纸质品和丝织品文物虫蛀的防控实验,研究制定虫蛀预防措施,为布达拉宫建筑和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对害虫的种类、习性的研究和对建筑所用土、木材料和馆藏易虫蛀文物的质地分析研究,评估近年来大环境(气候变化)对文物、建筑的影响,结合监测和分析微环境影响,提出布达拉宫防虫蛀预案。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与西藏大学理工学院共同实施木结构防虫研究,基本摸清木结构树种及蛀虫种类、虫蛀面积,制定害虫防治对策。组建由昆虫、木材、建筑、气象等领域专业人员或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进一步推进建筑防虫工作。

向木构件喷洒防虫制剂

(本文据国家文物局)

    责任编辑:陆林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