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章子怡,给星星念《诗》的电影人

2021-09-25 0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西比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14世纪的明朝,有个不爱说话的青年,经常盯着苍穹,眼里闪着奇怪的光,他叫万户。

后来,他用生命向天空闪烁了人类的第一次火光,也正式启动了人类突破地球引力的漫漫太空路,是中国古代航天事业的浪漫之举。而中国人对星空的仰望,也几乎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哪怕是在最艰苦、最一无所有的年代。

左边是-30℃的呼啸北风,右边是漫天飞扬的黄土,窝头和盐水是三餐,破旧的土坯房是居所。这样的岁月,被主持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戚发轫院士评价为:一种艰苦而幸福的生活。

戚老已八十八岁高龄,满头白发,说这话的时候,眼中依然闪闪发亮。

因为他和一众航天人,走过那段荆棘丛生的路,从一无所有的地方出发,为我们铺开了今日的一片坦途。

而《我和我的父辈》中《诗》这一单元,讲述的就是这群人的故事。

前面提到的戚发轫老先生的发言,就来自这一单元的全国首次放映,活动现场,戚发轫说:“电影里面的情节,基本上是真实的,包括牺牲的战友,我亲自见证过燃烧,见证过爆炸,见证过牺牲。”他回忆起冬天露天做试验的时候,捂紧单位发的没有布面的老羊皮袄劳保服,在严寒中依然无济于事,冻得瑟瑟发抖。

真难啊,那时候。

时间拨回1965年,当烈风拂过呼和浩特的远郊,一群背负着研制人造卫星使命的青年跋涉至此,这项任务光荣而艰巨,紧密地将家国命运维系在一起,等待他们的,却远不止技术方面的难题。

那里常常是风沙弥漫、遮天蔽日,一年有半年温度在-30℃以下,狂风吹着身体乱跑,经常因为看不见路迷失方向,稀拉拉的土坡上没有一棵树。

同时,除去几千人中少部分有简易楼房住,大部分人都住在民房窝棚之中。全体干部职工一边搞科研生产,一边自己动手脱土坯或用夯实的沙土筑成墙,盖“干打垒”以供居住。

干打垒

当时国内固体发动机技术在国际上是严密封锁的,是没有任何技术转让的,完全靠自力更生在摸索中前进。

内蒙基地建设初期,设计条件也很差,都是在“干打垒”的平房里设计图纸,手摇计算机是当时最先进的运算工具,数量很少,还要排队等待。

手摇计算机

这样的条件,不要说做研究,光是生存,都很难很难;但也就是这群来自五湖四海高校的最顶尖人才,义无反顾地聚在一起,只为了从遥远古代就筑起的飞天梦。

他们做到了。

这群人中,有一部分工作者,负责火药部分的修缮,他们的职业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火药雕刻师”——虽然听起来很浪漫,但与威力巨大的易燃物为伴,每天都要谨小慎微地行走在生死间。

章子怡负责执导并主演的《诗》,重现的,就是来自这群“火药雕刻师”鲜为人知的过往。

不光是上文提到的戚发轫院士,还有一些航天元老,在看完《诗》首映后,都热泪盈眶,导演的镜头,仿佛让他们在原本平静的2021年,再一次感受到戈壁大风撕裂脸颊的痛楚,感受到了黄沙扬起又落下的波涛,仿佛时光倒流,再一次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当他们啃着窝窝头,坐在“干打垒”式的宿舍门口,院中的子女奔跑打闹,抬头望一望,是他们将要征服的无垠星空。

虽然还未看到正片,但在已曝光的预告片中便能看出,心怀谦卑的章子怡在年代还原度上下足了功夫。预告片开头黄沙漫天,无论是跳大绳的女孩们,滚铁桶的少年们,还是攀登绳梯的伙伴们,都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生活景象。

她说做什么事就要做到最好,每个场景的细节都藏着航天人的记忆,不容辜负。

荒凉的戈壁上,一排排“干打垒“拔地而起,日常的食物也还原了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窝窝头。

片中出现的窝窝头

墙壁的大字标语写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彼时的航天事业没有个人的欲望和要求,只有青春的激情和无私的奉献。大院里的喇叭响彻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的嘹亮歌声,激发着毎一个人的豪情壮志,是对物质丰富的向往,也是航天人精神上的激励。

而那个保证完成任务的承诺,是至今仍回荡在中国航天人心中的军令状。

章子怡朴实的扮相差点让我没认出来,干练又简单的短发,一种岁月的真实感扑面而来,她背靠漫天的黄沙,倚靠在低矮的平房,脸上是平实且真挚的笑容。

片中的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是长征一号的一部分,也是最难攻克的一部分。燃料在制造时,必须一次成型,所以一般会多一些棱角。

章子怡饰演“火药雕刻师”的工作就是手工用刀把多余的燃料剔除掉。而雕刻过程中不能出现一点火花,否则就会引发燃料爆炸。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这是本片故事原型之一的徐立平在《感动中国》中的颁奖词。

与以往预告片宏大背景不同的是,《诗》从一个普通航天家庭为切口,故事通过孩子天真的疑问展现:父母是干什么?为什么他们什么都不告诉我?

而黄轩和章子怡饰演的父母,一方面是期盼陪伴孩子成长,另一方面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航天人。象征着一份不可辜负,也不能辜负的崇高使命。

在《诗》里,黄轩饰演的父亲,隐秘地向孩子讲述自己工作,他说:我是个诗人,是个在天上写诗的诗人。

在《诗》里,章子怡扮演的母亲,用无限的母爱包容孩子天真的提问,也用真实的经历在一点点教会孩子生命的意义与宝贵,无形中将航天人的精神传承给了尚且年幼的孩子们。

往小了看,这是一部四口之家关于爱、离别、使命的诗,往大了看,这是一首写给中国航天人的诗、写给光年之外的诗、写给我们父辈的诗。

片尾大家欢庆的镜头,预示了结果的成功,在这背后,有千千万万个中国航天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

《诗》通过勾勒中国航天人的缩影,侧写出时代家国记忆飞扬的青春,从万户飞天到“祝融”登上火星,中国航天人身上的精神也一代代传承至今。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中国航天,传不熄之星火。

回到《诗》的故事本身,从剧情上来说,《诗》作为章子怡导演的作品,倾注了她对航天精神自己的理解,剧情创作起源于她无意中看到的《大国工匠》纪录片。

“火药雕刻“这份危险与技术并存的职业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它是火箭研发中一步特别关键的工序,非常有代表意义。章子怡和编剧李媛开始一起查资料、找原型,构思这个故事。渐渐地,一个基于火药雕刻师的故事,浮出水面。

为了力求航天故事开始的原点,章子怡对几代航天人做了大量的采访,并感叹道:“我只是短暂经过,而他们奉献了一辈子”。

怀揣着对航天人的钦佩,她用8个月的时间,用底稿素材重新勾勒出那个年代的故事线,在基地长大的孩子们,爱看星星的父亲,在发射架下检查器械的航天人,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航天精神的共鸣。

在拍摄过程中,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进展缓慢的难题,章子怡从未气馁,她说 “航天精神会鼓舞你,而且当你发现自己身边有这么多有能量的人,就会特别有干劲。”

剧组中的小演员也受到她的悉心照顾,她会很耐心地给每个小演员讲戏,也会一点点引导他们的情绪,让每个小演员能在最自然地状态下发挥自己的情感。

《诗》首次放映到场的嘉宾,不光有上个世纪的航天开路者,也有新时代的航天人,虽然年代不同,但片中的航天精神,却能真实击中每个航天人,中国首位升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也在场,面对电影中,航天父辈们艰难迈出的一步步,他直言:“看完这个片子,倍受感动。”同时,他也很高兴能看到电影“把我们的传承通过艺术方式展现给大家”。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承载着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作用,章子怡深知作为一名电影人的担当,她说 :“中国的航天自古以来就非常浪漫,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名字大都取自于中国的诗词,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提起我们的父母一辈,我希望表达的情感像诗一样,流畅、有韵律、让人动情。”

作为主创参与《我和我的父辈》,章子怡运用镜头语言站在了“父辈”与“孩子”中间,成为了接续与传承的那一辈。

在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在天上的《诗》,它取材于“两弹一星”中的“一星”,以1969年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为背景。

可以说。正是《诗》中那一代千千万万人无悔燃烧的青春,铸造了了中国航天根基。

才能让而今的中国航天有底气地说出,“再见大海,你好星辰”。

长征5号B

而那些闪耀在太空的中国航天器名字——“祝融”“神舟”“天宫”“问天”“嫦娥”等等,是对第一代航天人理想的最好回答。

嫦娥四号

航天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身上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无数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转发航天直播动态,心中留下了航天精神传承的种子。

神舟12胜利归来,神舟13发射在即。而这一切的起点,都要从《诗》中的长征一号说起。

一声“点火”响起,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燃了“诗”的大字,也点燃了我对影片的期待。毕竟,有火光的地方,处处是传承的希望。

9月30号,步入影院,见证群星为全体中国航天人闪耀。

设计/视觉:LVV

原标题:《章子怡,给星星念《诗》的电影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