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锣鼓巷限团后游客量仍居高不下:有团客装散客的样子混进来
北京青年报消息,昨天是“五一”小长假第一天,也是南锣鼓巷“限团”后迎来的首个小长假。以减轻胡同承载负荷为初衷的限制团队政策效果如何?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进行实地探访,并与后海、烟袋斜街等胡同的客流量进行对比发现,“限团”并没有起到明显作用,虽然难觅旅行团的踪影,但是南锣鼓巷依旧“人满为患”。
取消信号灯安装护栏
全副武装迎战“五一”
昨天上午10点半,北青报记者从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南边的站口出站后发现,以往跨过地安门东大街即可到达南锣鼓巷的方式现在却行不通了。路边指示行人过马路的信号灯已经消失,原本可通行的路口现在也安上了隔离护栏。游客必须从东西两侧约百米远的路口绕行才能到达路北侧。
“连信号灯都没了,肯定是要长期实行了。”一位交通协管员说,信号灯是这两天刚刚取消的,护栏也刚安上没两天,主要是为了对从地铁出来的游客起到一个短时分流作用,避免入口处大量人流聚集。此外,安装隔离装置还可以避免大巴车停靠。
在南锣鼓巷南端入口处附近,4辆城管执法车和3辆警车依次排开停靠路边,警察、城管以及交通协管员等十多人在路边站立。巷子入口的牌楼下,两名保安身旁还站着两名武警战士,不远处还有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大学生志愿者和交通协管员,挂着工作证的东城区旅游委工作人员也站在巷口处观察着不断涌进来的人群。
不到800米长的巷子里,每隔不到百米就有安保人员的身影,还有保安和警察不停地在人群中穿梭。“大家都有分工,我们主要是不让机动车和三轮车穿行进入南锣鼓巷。”在东棉花胡同口值守的保安说。
北青报记者发现,不少东西方向的胡同口都贴上了“南锣鼓巷人流密集不宜车辆通行”的标语。巷子里的工行自助银行也因“交通管制暂停使用”。就连人流相对较少的南锣鼓巷北端入口处,也停着一辆警车和一辆城管执法车。
旅游团踪迹虽难觅
游客量仍居高不下
昨天上午,南锣鼓巷内的游客数量虽然不算拥挤,但也达到了不太舒适的状态。大量游客聚集在南端入口至中戏这一段路上,巷子北端的人流则相对较少。
下午2点到2点半,北青报记者在南锣鼓巷南端入口处,通过掐表计时的方式统计发现,这个时间段平均每分钟从这里进入南锣鼓巷的游客量有大约130人次。看着不断涌入的人群,在现场疏导的东城区旅游委工作人员对旁边的同事说道,“照这样今天估计会超过10万人次。”
在这么大的客流量中,北青报记者没有发现旅游团的踪迹——人群中既没有头戴统一旅游帽的团体,以往导游云集的南端入口处也没有发现导游的身影。只有12点左右,在地安门东大街南锣鼓巷入口处西侧不远的地方,有一辆河南牌照的旅游大巴停靠在路边,车上都是老人和孩子,还有一个举着话筒的导游一边说话一边向外面指指点点,但大巴只停留了几分钟时间后就开走了,导游和游客并未下车。
“应该还是有一两个旅游团装作普通散客的样子混进来,但是他们不戴帽子、不提手袋,上去问人家就不承认,我们也没法子。”南锣鼓巷南端入口处的保安告诉北青报记者,小长假前一天他还在这里看到了六七个旅游团。
东城区旅游委工作人员表示,南锣鼓巷自从暂停接待旅游团队以来,旅游团数量已经明显减少,但平均每天还会有二三个旅游团,“我们没有执法权,发现后也只能进行劝导,但不会阻止游客进行参观。”
胡同游明显冷热不均
“替代”景点客流不大
南锣鼓巷“谢绝”团队游客之后,不少旅行社推出了替代性的旅游线路,如携程旅游就推出了什刹海、烟袋斜街等胡同游览的行程。“北京跟团游产品里80%以上都会推荐北京胡同游览,包括南锣鼓巷、什刹海、烟袋斜街等代表性景点,南锣鼓巷限制团队进入后,我们将主推其他老北京胡同地区。”
北青报记者昨日前往什刹海、烟袋斜街探访后发现,这些胡同并没有起到所谓的“替代性”作用。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从荷花市场沿着岸边一路向北,穿过烟袋斜街后又从胡同中穿回到了南锣鼓巷。一路发现,什刹海和烟袋斜街地区虽然也有一些游客,但与南锣鼓巷的“人山人海”比起来,这里的游客量并不大。
与南锣鼓巷里穿行困难不同,烟袋斜街上的游客们可以三两成群结伴而行,并能在某个店铺门前随意停留。街上一位举着蓝色导游旗的导游王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团里的客人来自广西南宁,他们原计划要去南锣鼓巷,后来听说不让旅游团去了才来了烟袋斜街。“我这团里都是老人,要是分散了进去怕不好找。”
专家观点
“限团”不能减少游客量 建议采取网上预约制度
对话人: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所所长马晓龙
北青报:从“五一”第一天的游客情况来看,南锣鼓巷里的旅游团虽然少了,但游客量依然很大,“限团”的政策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期的“减负”效果?
马晓龙:对于南锣鼓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来讲,取消团队游客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作为一个旅游管理部门,能控制或者管理的就是旅行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团队游客减少了,但是南锣鼓巷这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大众旅游产品资源是比较稀缺的,通过这种方式虽然阻止了团队游客的到来,但在供给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在游客需求和资源供给不匹配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缓解的,事实也证明“五一”期间的游客量没有显著减少,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北青报:“限团”之后,旅行社也推出了替代性的胡同,比如烟袋斜街、什刹海,但是这些地方的游客量并没有增加,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
马晓龙:从理论上讲,有替代性产品就可以分流游客,但这是理想状况。大家来南锣鼓巷肯定是因为这里有它独特的魅力,尽管什刹海和烟袋斜街与南锣鼓巷有一定相似性,但对于游客来讲,他们的行为规律是有好的就不会去差一点的,不能跟着团队游去,大不了作为散客自己去。
北青报:也就是说限制团队反而对游客造成了一种逆反心理,加剧了客流量?
马晓龙:对,至少短期内,这种取消团队接待的做法刺激了游客量攀升。
北青报:相关部门在推出“限团”政策时指出,这么做是要减轻胡同的承载负荷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如果“限团”达不到这个效果,您有何建议?
马晓龙:如果说政策制定的最原始出发点是想将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影响最小化,我觉得采取网上预约的方式应该是最好的一种手段。来参观游览需要提前预约,但不是要售票。要想旅游对街区一点影响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把影响控制在可控、可接受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尽可能照顾到游览和当地居民的需求,可以测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日接待量,按照这样的配比方式,采取网上预约制度。
北青报:相关部门“一刀切”的做法其实有点“偷懒”?
马晓龙:这些方法也许能达到一些限流的目的,但属于比较“懒政”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我们的资源是稀缺的,大家都想奔着好的地方去,这样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矛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