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诗”之名致敬航天精神
很少有人知道,29年前刚刚拉开序幕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面对的是怎样一个百废待兴的落后局面,而短短29年后,当我们怀揣着圆梦的喜悦,终于抬起头来仰望星辰和大海,却很难了解到,那一代代航天人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与努力,他们心中的怕与爱,装得下整个中国的未来。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情感,背后又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只有作为亲历者的戚发轫院士最为清楚。
1970年4月24日,由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当一曲《东方红》响彻九州,中国航天事业也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谈及当年的研发历程,尽管已年近90高龄,可戚老的目光里依旧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我这一辈子干了两件比较大的事,第一件事就是发射东方红一号,这很难忘。”
1958年,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倡议,1965年8月2日,周总理批准了中国科学院上报的《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期间,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就是“东方红一号”。周总理的要求简单明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必须比美国、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先进,技术要新,重量要重,发射机的功率大,工作寿命长,能听得见声音。”
1965年,一群年轻人毅然来到内蒙古的戈壁荒滩上,开始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拓荒。大漠中流沙后移,每跨一大步都要后退半步,腿肚子一拉一紧,要不了多久腿便酸疼僵硬,即便如此,他们的脚步也不曾放缓。
理想固然丰满,现实却十足骨感。当时的新中国面临的不只是一穷二白的落后现状,苏联专家的全部撤离更是让研发过程困难重重,要实现中国航天“零”的突破,一切只能靠自己!
夏天要做低温实验,在哪做?在海军的冷库里。穿着塑料鞋和大衣,实验完成了,塑料鞋也冻裂了,碎了。
为了检验卫星天线在高速旋转中的安全性,科研先辈们在仓库研制转台,模拟太空,为避免天线甩断伤到人,大家用包装箱盖子挡住身体,从缝隙里观察实验,就这么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实验才搞清了尺寸和整个程序。回忆起当年的艰辛种种,戚老的脸上不见丝毫抱怨,却满是骄傲与自豪。
尽管已经过去了50多年,可提到“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场景,戚老依旧难掩喜悦与激动之情,“发射的时候在酒泉基地,我是搞卫星的,点火以后一下爆了,芯箭分离,搞火箭的同志都跳起来了,高兴了,我不敢高兴,我还没有听到《东方红》乐曲。等卫星绕了半圈到了喀什站的时候,我跳起来,真是终身难忘,这个时候很幸福,成功了!”
“搞航天的人都要有一颗爱心,‘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就是热爱祖国。”
在戚老的记忆里,为实现心中的航天梦,那么多的科研人员甘愿接受保密需要,隐姓埋名前往戈壁滩,只为中国能够早日踏入万里星河。他们不在乎半生面壁,也不介意半生筚路蓝缕,他们怕的是自己的努力换不来中国航天事业的那一个奇迹,而他们爱的也不只是面前的星辰大海,还有身后的亿万同胞和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要准备吃苦,把自己的时间、智慧和精力献给国家,做好航天。”这就是所谓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的具体体现。
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需要一代代人的奋斗和一份“传承”的勇气和力量。看着新一代的航天工作者,戚老给出最深情的寄语“年轻的同志不要忘记过去,要有耐心,要吃苦,我相信你们比我干得更好。”
近日,戚发轫院士现身《我和我的父辈》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的一场以“追星星的人”为主题的特别放映活动,为现场观众讲述了当年航天研究时的艰难岁月,“我深深地体会到研制火箭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不仅环境苦,条件也苦,电影再现了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日,还有杨利伟、徐立平与高崇武几位“优质偶像”到场为航天人加油。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是一次次攻坚克难不断试错,也是一次次勇于冒险无畏前行的结果。而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正是这样的航天人,“在起飞倒计时的时候,我敬了一个礼,除了表达我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这份信心以外,也是为了致敬我们几代航天人为之奋斗的几十年,为之付出的努力、艰辛和汗水。”
在中秋佳节望月思乡之际,他也颇为浪漫地回忆了当年在太空中“望月”的瞬间,“在太空中看到的月亮其实更加地清晰、透亮。有句话是‘天上的星星眨眼睛’,在太空中眨眼睛的现象没有了,因为大气中的折射现象消失了,我们的星星和月亮都非常地透彻。”
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位位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从两位父辈航天人的记忆中走出,渐渐浮现在现场观众眼前,也让他们更加立体地认识到了航天科研人员的伟大。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时代楷模徐立平的颁奖词,而他也作为故事所参考的原型人物之一来到现场,分享了“火药雕刻师”不畏危险、为每一次火箭升空保驾护航的动人故事,“我们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危险的操作,比如在火药堆里面躺着工作,那种情况下,心态一定要平和,动作一定要不变形,否则就特别容易产生危险。”
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也线上分享了登上太空时的感受:“第一次登上太空,亲身体验失重的奇妙,从太空中看出我们美丽的地球也是非常激动、兴奋的,人到了太空之后才能真的懂得什么叫浩瀚,什么叫无垠。”
曾为航天事业深耕内蒙古的高崇武院长看完电影更是感怀万千:“应该说,电影里的情节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包括献出生命的战友们。”
据了解,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将于9月30日正式上映,其中《诗》的篇章便讲述了一个航天家庭的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网综合央视网等
┃责编:张玘云
┃审核:曾繁华
┃复核:王海
©中国青年网出品(ID:youthzqw),转载相关文章请注明出处。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以“诗”之名致敬航天精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