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复旦诗人聚首纪念“我们的八十年代”:已成社会中流砥柱
时隔三十多年,复旦诗社的成员们回首往昔,依旧心潮澎湃。
成立于1981年的复旦诗社,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复旦诗派”。
4月29日晚上6点,在《申报》创刊纪念日的前夜,复旦诗社历届社长许德民、傅亮、杜立德、刘原、甘伟、韩国强,著名诗人陈先发、施茂盛,新鲜女诗人陈艾可等人将来到百年申报馆,在著名吉他手、电子氛围大师汪文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笛子吹奏者荣颖的倾情伴奏下,在“我们的八十年代”诗酒嘉年华上,用诗歌怀念那个时代,用诗歌共庆新的未来。
1980年代的诗社成员已成社会中流砥柱
在中国,有两大闻名遐迩的诗社:复旦诗社与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和北大诗社成员多来自文科不同,复旦的诗社成员来源广泛,既有人文,也有理工,历任复旦诗社的社长中,有不少是理工科的,如计算机系、生物系等。”第二十七任复旦诗社社长肖水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肖水被诗社前辈、复旦历史系80级校友华彪称之为“复旦诗社传承的关键人物”,作为中国“学院派”新生代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推动了复旦诗社的“复兴计划”,并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以诗歌为主体的公益图书馆——复旦诗歌图书馆,肖水目前留守校园,担任复旦大学教师。
而复旦诗社更为人称道的,是产生了一批独特的复旦诗人群,1980年代的复旦诗社成员如今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领域也覆盖金融投资、经济、人文等多个方面。
“这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诗歌培养了人追求浪漫,更坚持初心的精神,所以能在诗歌以外的行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复旦81级计算机系校友、上海欣元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夏旸说。
复旦诗社第一任社长许德民,1983年编辑了中国第一本大学生抒情诗选《海星星》》,第一版就印了38000本,后来又加印数次,印数达到将近70000本,为复旦诗社带来了经久不息的影响。如今的许德民,作为中国抽象艺术学学科、抽象文学、抽象艺术文化创导者,是抽象艺术家和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三任社长傅亮被称为“校园怪杰”,他的大学生活几乎成为1980年代复旦的校园传说,他是当时绝无仅有的能给老师发讲座费的学生。毕业后做过校刊主编、夜总会老板、服装节摊主、游戏节目策划、旅行社总经理,目前从事文化旅游项目的策划与创意工作,不喜欢重复的他唯一不变的是对诗歌的爱和坚守。
第四任社长杜立德是当上校学生会主席的第一人,毕业后成了一家专做外销服装的公司老板,还开了肉夹馍连锁店,毕业后20多年来,杜立德几乎没再写过诗。从才子到商人,诗和文化的回归,他们重新提起笔还是那样地驾轻就熟,新的时代,让这些80年代的诗人们又重新焕发了诗歌青春。
统计学女专家平均3天写一首诗
陈艾可,被诗社成员们称为“新鲜女诗人”,她并没有在1980年代复旦读书期间写诗,而是在2014年参加复旦校友合唱团后,内心激荡起对诗歌的熊熊烈火,一股激情催生出活泼的文字,此后一发不可收,以平均3天一首的速度,将人生感悟诉诸文字。师兄傅亮说:“以前不知道艾可不写诗,只想着她不该不写诗,否则可惜了,直到读到艾可的第一首诗,才觉得自己的想法多余。” 陈艾可的别名是三月,作为复旦经济学博士, 统计学、电信运营以及移动互联网专家,她的诗集《三月》刮起一股诗歌的旋风。
“社会在发展,写诗的平台也变了,现在只要有感有发,就拿手机写上几句,马上就可以分享给所有的人,还能获得即时的互动和点评。” 陈艾可感叹,诗不会老,现在同学在读初中的女儿也喜欢写诗,“热爱诗歌的种子一直埋在那里,春天来了,种子就会发芽了。”
复旦校友众筹咖啡馆,将成文化新地标
“我们的八十年代”诗酒嘉年华举办地、位于汉口路309号的The Press(申报咖啡馆)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1872年4月30日,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申报》在上海创刊,开始了它跨越晚清、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时代的办报生涯。
汉口路曾经是近代上海著名的报馆街——望平街,申报馆是现今唯一保存的老报馆。建成于1918年的申报馆,百年间几经变迁。《解放日报》曾在这座报馆里办公,而今上海报业集团重组,与申报馆比邻相对的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也已搬迁,申报馆甚至一度成为茶餐厅。
具有怀旧精神的复旦校友们开始了拯救之路,他们想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众筹。
蔡彤、汪新芽夫妇和华彪、邓伟利、徐一旻、武学坤、陈靖丰等当年复旦的活跃学生干部召集一批1980年代校友,遵循复旦“大家沙龙” 精神,“经营为体,文化为魂”,在申报馆原址,开始了复旦人关于申报咖啡馆(The Press)的构想。
The Press刚问世,就在复旦校友圈中引发轰动。在半年多的筹备与试运营期间,复旦各界、包括新闻界校友闻讯纷纷前来围观、品尝、评论,传播, 人人争当志愿者,不时刮起复旦人聚会的小高潮。FT 中文网创始人张力奋股东更是捐献了他收藏多年的珍贵的原版报纸,华彪贡献了古董台面,施力勤找来了近乎于孤本的1948年申报发行的中国地图册,二楼的图书馆区的图书质量在杨东、林利军、左贞等校友的倾力相助下体现了复旦水平。陈旭东、新闻界的马笑虹,杨文红校友等,在策划、装修、历史考证等事宜上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帮助。2015年4月30日,The Press正式开张,成为聚焦媒体、文化,金融,支持创业创新,打造文化聚会的新高地。
如今,The Press开业一周年,“The Press开业庆典暨我们的八十年代系列文化沙龙活动”这几天如火如荼地举行,4月29日18:00-22:00举行的“我们的八十年代”诗酒嘉年华就是系列活动之一。“老朋友们来相聚,用诗歌来表达我们不变的理想。”校友兼股东华彪如是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