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基建狂魔”背后的凡人英雄
电影《峰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凡人英雄”和“超级英雄”的中国式结合,也是国内电影人对国产灾难大电影的又一次大胆探索。
难
虽然预设了诸多困难,但制片人崔陆萌在电影《峰爆》开拍的第一天,还是“懵了”:“光送饭这件事情就始料未及,午饭从洞口送到洞里面,花了整整三个小时!”讲述中国基建人故事的灾难片《峰爆》,许多拍摄场景在贵州山区的地下溶洞,洞内深邃不易通行,制片组派送午餐时,有时甚至要利用绳索,“拽着吊着,往里扛着”,才能把盒饭送进去。
但送饭只算得上是艰难的创作过程中的一小块记忆断片,作为六零年代生人,操作过多种复杂题材的导演李骏也认为,《峰爆》几乎是他“拍过的最艰难的电影,没有之一!”为了更好的视觉呈现,他和团队来到贵州双河溶洞取景,大部分实景拍摄是在山区的六七个山洞里进行。
《峰爆》导演李骏
影片中,技术员卢小靳带着孩子们躲避塌方的山洞,位于山谷底部,最初勘景时,那里并没有路,李骏一行人完全依靠向导带领,“伸一脚、找一脚”,“连滚带爬地到了那么一块儿地方”。
在谷底看到绝美的山间景色后,李骏决定重新修改剧本,把故事写到这个洞中场景中来。而到了真正拍摄时,整个剧组先要在山上修出一条新路,为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三百人花了一整天四次往返,才将拆散的拍摄器材,一点点靠背篓运到了谷底。而剧组成员,包括小演员,每天都需要单程一个半小时,徒步上下山,连续拍摄三天,最后才成就了电影结尾那段催人泪下的童声合唱画面。
拍摄时,剧组驻扎在山下,制片人崔陆萌笑称,自己每天早晨“睁开眼后,就开始爬山”。爬山之后还需要“钻洞”,影片中,老铁道兵洪赟兵带领众人地下逃生,穿过了一片石膏晶花洞,这也是电影拍摄难度最大的一段——为保护溶洞生态,单从洞口走到石膏晶花的拍摄点,大家就要分成小队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行走一个半小时,唯一能依靠的微弱光源,就是头灯。其中一段500米的狭小的洞腔,还需人蹲下甚至是匍匐前进。
更难的地方在于拍摄,剧组抵达洞中后,所有人不能再轻易进出,“一进去没有任何可能休息,一整天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去洗手间,就在里面拍,直到结束,然后还得按原路走一个半小时出来。”导演李骏记得,影片里,跟随洪赟兵逃生的那位小朋友,拍完戏走出山洞时一路大哭,“也不是累,就是那种黑暗环境中待久了,你必须得找一个方式去宣泄。”
长期在低照度密闭环境下拍摄,对所有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极限挑战,大家需要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说话声量,为避免大量光照对地貌环境产生影响,主演们还要担任临时“灯光师”,互相用手电筒为对方和自己打光。
洪赟兵的扮演者黄志忠在接下角色后,就已经针对拍摄难度,做过了心理建设,但真到拍摄时,他还是会感叹自己“大意了”——“确实很吃不消,对他们来讲,这是意志和体力的巨大考验。”李骏介绍到,为了更好地完成那场徒手攀岩的户外戏,贵州的阴冷冬天里,主演黄志忠和朱一龙需要吊在崖壁上,在冻雨中完成各种极限攀爬动作,并且没有使用替身。
导演李骏和黄志忠(洪赟兵扮演者)在片场。
“难度可想而知。”回想起大半年前的拍摄过程,李骏忍不住又一次强调:“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凡人英雄
拍摄中的艰难困境,实际上都是不可避免的,《峰爆》24小时内密集呈现了透水、地陷、山崩、暴雨、泥石流等多重灾害,而这,都是中国普通的“基建人”会遇到的常规难题。
在采访过程中,“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是导演李骏和制片人崔陆萌反复说到的一句话,这也是为中国基建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代“铁道兵”身上共有的精神标签。
作为中国基建人的前身,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工程技术兵种,在战时担负了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年代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1984年,被朱德称为“人民铁军”的铁道兵脱下军装,经历“兵改工”后,转型成为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基建核心力量。
“我了解到,中国过去很多可以称之为‘世界奇迹’的工程,比如成昆铁路、青藏铁路,都是铁道兵当年的建设的;而且伤亡之大,不可想象。他们是和平年代里所有军种当中伤亡最大的一支。”说起当初的选题过程,导演李骏依旧激动:“成昆铁路,1000多公里1000多条人命,平均每公里一条人命,我们在享受所有铁道交通的便利时,从没想象过这是靠人命换来的。”
贵州冬天阴寒,《峰爆》但主创团队需要长时间在户外低温条件下拍摄,从左至右依次为:导演李骏、主演朱一龙(洪翼舟扮演者)、主演焦俊艳(卢小靳扮演者)。
但无论是铁道兵还是基建人,他们的故事,多埋藏在中国基建高速发展的烟尘夯土之下,是因为“机缘”,李骏才了解到这一兵种,并在采风的过程中,被普通铁道人的生活经历打动。不过,想要拍好具有中国色彩的“凡人英雄”故事,对活跃在体制外的李骏来说,同样也是挑战。
“我们总共做了六稿剧本,因为你去全世界范围内找灾难片的样本,基本全都是个人英雄,它们好像很好看,也很类型,但不够中国,你会觉得中国人不完全是这样的。”李骏没在典型的大集体环境下工作生活过,他也需要去探索更多真实且中国化的表现形式。
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八个多月的时间里,李骏查阅了国内外铁路建造的大量资料,还专门对地质学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多次实地采风。在确定灾难片的题材类型后,为了更好地利用爆破这一方式的表现张力,“我的合作者、编剧沙颂老师,还把同济大学爆破专业四年的教材看了一遍。”
除了扎实的准备工作,剧组还要兼顾更多的现实问题。《峰爆》正片中多次出现的高铁隧道,是近千名剧组工作人员1:1搭建还原的隧道工程,从地基铺设到地面硬化,再到近千平米封面及岩体翻模,全部按照真实施工隧道标准进行复原。而这样的还原规模,也是中国影史上罕见的。
隧道铺设,也是制片人崔陆萌印象最深的拍摄故事之一。按原计划,剧组准备找一段正在施工的真实隧道进行拍摄,一为节约成本、保证效率;二来也更贴近真实。但经历了与一线工人们同吃同住的采风之后,主创团队决定另行搭建隧道进行置景——和拍摄电影不同,基建工人们可能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做完这一段隧道,就出发去往下一个隧道工程,“所以他们平时也回不来家,我们看的数据,有的人可能三个月才回一次家。”
导演李骏和制片人崔陆萌。
看到这些真实情况,影片主创一致决定,剧组通过自己搭景来解决隧道部分的拍摄问题,这样既保证影片更好的呈现灾难场面,又不会耽误铁道工人们在建隧道的工期。
《峰爆》对中国基建人的尊重还体现在更多细节方面,据崔陆萌介绍,电影里有很多群众演员,都是来自中铁建的真实队伍,“里面还有真正的铁道兵”。整个剧组也继承了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修路、架桥、开山、进洞……
最终,这部被导演李骏总结为又一次“硬核”创作的电影,也获得了基建行业内的认可,一位老铁道兵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影评中写道:“影院里的啜泣声,让我再也无法绷住,眼泪奔涌而出……岁月流转、山河巨变,‘铁道兵’的精神始终未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中国式救援’。”
因为《峰爆》对中国基建人生活的真诚演绎,影片上映后,常有观众好奇,电影讲述的“凡人英雄”故事是否曾经真实存在过,对此崔陆萌也有自己的回答:“这并非是某一个真实的事件,它发生在中国铁路建设的每时每刻;非要说的话,我觉得是珍珠就在那里,电影只是把它们串联了起来。”
“我的野心”
《峰爆》上映后,除了认可之声,也有人提出质疑。一些观众对于影片后半部分,主演朱一龙“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产生了疑问,导演李骏对此却格外坦诚:“我喜欢‘硬碰硬’,让朱一龙飞车、潜水、悬崖、跳飞机……这基本上是一个动作明星拍的东西,但是朱一龙全干了!原因是什么?”双手在眼前交叠,李骏的语气变得有力量:“很简单,我希望中国的电影里,也有让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超级英雄形象。”
打造中国的“超级英雄”电影,是李骏的创作野心之一,因为常年周游各地,在影像创作上,身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李骏兼具了广阔的世界视角,因此,他也更期待自己能塑造一个在世界流行审美上的经典角色。
“这才是文化自信。”对于观众的质疑之声,李骏明白问题出在哪:“是因为我们拍的太少了。我们拍得多,真正建立起来了中国的‘汤姆·克鲁斯’‘史泰龙’形象,年轻人就不会只一味去说‘哎呦,汤姆·克鲁斯好帅啊,飞机都跳出去了!’你看,朱一龙也很帅啊,也能跳啊。”
尝试更新鲜的影像表现方式、与年轻人建立联系,也是李骏在创作《峰爆》时探索的重要命题。和很多活跃在观众视野的电影人不同,有多部经典作品傍身的李骏算不上高产,也不常出现在国内的媒体和舆论平台上。每完结一部作品,他更习惯彻底脱离工作,把自己流放到整个行业之外,“很多时候,我愿意花更多时间回归生活,买菜做饭,打扫院子,清洗泳池,干所有这些家务活。”
李骏也是业内公认的“中国硬汉制造者”。
远离名利场,回归真实生活,是李骏维持创作热情的重要方式,但对一个始终要找寻潮流方向的创作者来说,又产生了新的难题——如何不被信息高速膨胀的“碎片化”时代轻易抛弃。
《峰爆》确认具体的拍摄形式前,考虑到当下的观影环境,李骏也有过很长时间的挣扎,“灾难片也有很多类型,有靠特别雄浑的长镜头去呈现的,你到底要选择哪种风格方式去拍?”
最后,李骏选择了现在的表现方式,也牺牲了一些美学上的考量,通过更快速的剪辑和晃动的镜头,提供了更强的沉浸感;同时,他抛弃掉了一些支线故事和细节铺垫,让整个叙事轴线更清晰,节奏直接快速,更符合现在观众的观影习惯。
虽然点映之后,也不乏一些专业观众表示,《峰爆》的故事可能更适合两个小时以上的体量,但看到大家对电影“节奏很不错”的夸奖,李骏觉得,自己的尝试还是有着不错的收获。
作为一部特效大片,《峰爆》还同时承载了李骏的另一重野心——“中国也能拍灾难大片。”据制片人崔陆萌介绍,《峰爆》全片共计2235颗镜头,其中1300多颗为特效镜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视效大片。
制片人崔陆萌曾参与了灾难大片《太平轮》的制作,但拍摄《峰爆》时,他依旧遭遇了很多新挑战。
虽然由于不足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很多镜头并未达到预想中的完美,但在导演李骏看来,和其他国际灾难大片相比,《峰爆》依旧具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将中国故事、中国情感和全球最流行的视效技术相结合的“大电影”。这种成功结合,也让李骏有自信,《峰爆》无论是节奏还是体量,都可以“放到今天的世界电影的水准里,出来走几步”。
采访最后,李骏还和我们聊起了这样一部冷色调的灾难片中,颇为亮眼的女性角色。“我选择陈数来演一个基层领导这样的项目管理者,也蕴含了我对女性角色一贯以来的处理方式。”虽然常自诩是克制自我表达的典型商业片导演,但熟悉李骏作品的人也能发现,他对于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塑造,依旧融入了他的自我表达,“我的女性角色,都是那种绝不依赖于男性生存,非常有独立自主意识和情感掌控力的女性。”
李骏在片场和陈数(丁雅珺扮演者)讲戏。
《峰爆》中,陈数扮演的丁雅珺在面对“救一城”和“保隧道”的重大抉择时,能保持冷静自持,清晰决断;焦俊艳饰演的卢小靳在危机时刻,能独自赶赴险地,试图找回失踪的洪家父子……这样独立坚韧的女性形象,在当代国产作品中并不太多,但却是李骏一贯的创作喜好,也是他对女性的一种表达,“或者说,我希望女性是这样的,也是寄予中国女性希望——希望她们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形象。同时也希望让男性越来越清晰地认知到,她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存在。”
这种美好的期望,或许还将延续。虽然《峰爆》已经上映,但完成任务的李骏和崔陆萌,还不准备马上开启自己的休息日程。作为本片的主要承制方——完美世界影视旗下柏年禾沐的主要操盘人,二位搭档将马上奔赴新的剧组,操刀创作一部女性题材网络剧集《摇滚狂花》。作为一家着力于培养新兴导演、编剧,创作多类型的优质影视作品的公司,《摇滚狂花》也将是柏年禾沐“狂花”系列的第一个故事。
人物肖像摄影:孙超
采访·撰文:金晖
原标题:《“基建狂魔”背后的凡人英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