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中国绿卡第一人:她曾在“曼哈顿计划”中研制原子弹,却为何来中国养起了奶牛?

2021-09-24 08: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刘守华 档案春秋

寒春(Joan Hinton)于1921年10月出生于芝加哥。她的母亲是全美最早创办的男女同校寄宿制高中的创始人之一,父亲是专利律师。寒春擅长实验物理学,曾担任“原子能之父”费米教授的助手,是“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与著名的华裔核物理学家杨振宁是同班同学。她的丈夫阳早(Erwin Engst)于191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曾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是一名奶牛专家。

原本他们可以在美国过着物质丰裕的生活,可俩人却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万里迢迢来到当时正处在炮火硝烟中的延安。并从此在中国扎根,从事奶牛养殖工作,一待就是六十年。寒春在83岁那年成为持有中国绿卡的第一位外国人。回溯这段堪称传奇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

1949年,寒春(中)、阳早(左)和他们的翻译张耕野在延安

延安来了位美国养牛人

寒春、阳早的故事要从寒春的哥哥韩丁说起。韩丁同阳早是好朋友,他们都是美国的进步青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视野,使他们倾心于神话般的中国革命。

2004年,我曾有幸采访过寒春,那次也正是缘于韩丁的一张照片。2004年7月,美国访问学者柯临清女士到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查阅档案,被利用大厅里挂着的照片“朱德与拖拉机手”吸引,觉得那位拖拉机手很像她的老朋友韩丁。为确定自己的判断,她请来韩丁的妹妹寒春前来辨认。

朱德与韩丁

寒春来到档案馆,毫不迟疑地确认这正是哥哥韩丁年轻时的照片,哥哥两个月前刚刚在美国去世。寒春非常感谢海淀区档案馆对这幅老照片的保护,说家里有一本介绍韩丁的画册,可以送给档案馆。几天后,我随档案馆同志一起来到位于沙河小王庄寒春的家。寒春对我们的来访非常欢迎,坐在红砖工作台旁,用流畅的汉语与我们聊起往事,并且也是从哥哥韩丁谈起。寒春说,阳早和我到中国来,都是受哥哥的影响。我们不仅来了,还在中国安了家,一住就是几十年。

寒春与哥哥韩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是母亲将兄妹三人抚养长大。寒春的姐姐是教育工作者,在法西斯横行的年代,她不断教育弟妹,一定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1937年,在姐姐影响下,17岁的韩丁离开家乡,开启了探索社会和人生的环球旅行。他一路打工,先到日本,后经朝鲜、中国东北、西伯利亚、波兰、德国返回美国。这次旅行,让他第一次结识了中国。

1942年,韩丁读了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他因耳疾未被批准参军,成为美国战情新闻办事处(OWI)职员。1945年,韩丁被派往中国重庆。当时国共两党正在重庆谈判,韩丁曾与周恩来有过深入交往,也曾三次见过毛泽东。

短暂的停留,让韩丁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愈加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前途。回美后,韩丁将在中国的见闻广为传布。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同窗好友阳早,受其影响,也决定前往中国。

1938年,阳早在美国农田里的留影

1946年,联合国救济总署发给阳早的证件

当时阳早正从事饲养奶牛的工作。1946年,他卖掉自己的奶牛,辗转来到中国延安。这是一个阳早从未见过的令人热血沸腾的新世界,浓郁的革命气息、艰苦朴素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和批评与自我批评,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他决定就在这里干下去,在这里继续养奶牛。

但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因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奶牛场被迫转移。顶着敌机轰炸,赶着一群慢腾腾不知人间事的奶牛,是何等危险和困难啊。为了牛群平安渡过冰河,阳早先是将奶牛赶下河,自己再跳进冰水,带着牛群游过河。他的棉衣湿透,冻在身上,最后是被同志们抬到了农民家里。

1949年,阳早在延安

宋庆龄写信为她引荐

寒春到中国要晚几年。哥哥被派往中国时,她正在美国的沙漠基地进行核实验。寒春学习成绩优秀,21岁考入全美最著名的芝加哥核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当时只有两名女生考上。1942年,她被美国政府遴选为核物理界的精英,从事原子弹研制实验。

寒春说,自己一直把核物理当作有趣的纯科学来研究,但绝没有想到,1945年7月实验成功后,8月便传来不幸的消息,美国用原子弹对日本广岛和长崎进行了轰炸,造成无数百姓死亡,包括大量的妇女和儿童。用来屠杀人类的,正是自己参与研制的原子弹,这让寒春极度痛苦,打算放弃钟爱的事业。

此时已经到中国的阳早,不断从延安给她写信,描述解放区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正是寒春所向往的。

青年时代的寒春

几经思考,寒春决定前往中国。1948年,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她先来到上海,不久转往延安。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中国福利会历史档案中,有一封1948年7月22日宋庆龄为介绍寒春到解放区工作,写给董必武的信函底稿。

宋庆龄在信中介绍:“邢女士(即寒春,笔者注)系在贵区进行农业实验工作邢威廉先生(即韩丁,笔者注)之妹,欧文先生(即阳早,笔者注)之未婚妻。邢女士与欧文先生希望早日结婚,故请先生设法使彼等能在一起工作。”信中还细致地建议,“邢女士为一物理教师,故能于贵区大学中任教科学数理等。若有其他工作,邢女士亦极愿刻苦耐劳以赴之。望先生能鼎力玉成是盼。”

1948年,宋庆龄为介绍寒春到解放区工作,写给董必武的信函(上海市档案馆藏)

有人曾问寒春,为什么要选择去延安。寒春说:有人说我是追随未婚夫阳早来到延安的,这不对。虽然阳早和我已经有了很好的感情,但假如他不是在延安而是在别的国家,我是不会奔他去的。我选择到延安,“可以说是一个梦想的破灭和另一个信仰的开始。”

1949年春,寒春、阳早在延安举行了婚礼。他们在中国安了家,扎下了根。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自到场祝贺。在中国的几十年里,这对美国专家就像忙碌的农夫一样,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奶牛管理和品质改良工作。他们先是被派到荒凉的三边地区建立牧场,后又到渭河之滨的草滩农场、北京红星公社饲养奶牛,最后在北京沙河镇小王庄农机试验站奶牛场安营扎寨。在这里,寒春亲自设计、安装设备,在中国率先实现奶牛饲养的机械化。为培育优良品种,阳早自费购买美国、荷兰优质奶牛的精液和胚胎,进行繁殖。

我在采访时看到,寒春的工作台上摆着一摞表格,都是奶牛的档案,记录着它们的出生年月、性别、体重、父系、母系,极为详细。寒春坚持每天清晨5点进牛场巡视,牛场里的700多头牛,都是她的好朋友。她拥抱、亲吻它们,用英文与它们交谈,还把手指伸入小牛的嘴里,让它们吮吸。经过这对老专家的苦心经营,小王庄的奶牛闻名全国。

寒春正在观察牛犊

1986年,寒春在研究如何改进挤奶杯

魏巍笔下的“洋面孔土包子”

寒春、阳早与著名军旅作家、《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3年岁末,阳早因病住进协和医院,魏巍与朋友一起到医院看望,正巧寒春也在。阳早躺在病床上,精神很好。大家聊得很高兴,一位年轻朋友还与阳早约定,要在他出院后一块儿“喝两盅”。但不幸的是,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阳早谢世,享年85岁。得知噩耗,魏巍便来到小王庄看望老朋友寒春。并撰写了长篇纪念文章《阳春白雪的故事——赞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阳早和寒春》。

位于北京沙河镇小王庄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机实验站的寒春、阳早故居,如今已经成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基地

这篇文章中写道:“今年(2004年,笔者注)2月14日,我和妻子带了女儿、女婿及外孙一家,到沙河小王庄去看望寒春。一是向阳早致悼念之意,二来也是让后代从中受点教育。那天,我把事先写好的条幅:‘向中国人民的朋友,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战士阳早、寒春同志致敬’献给寒春,寒春一个字、一个字念过,面含笑意地收下了。然后她就让我坐在阳早平素坐的那个单人沙发上谈起来。”

在这次拜访中,最令魏巍感慨的, 是他在阳早、寒春身上看到了“一种十分光彩的东西,就是几十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当年延安的作风”。

寒春、阳早在他们简朴的屋子里,中间是他们用砖架起来的桌子

这对美国专家俭朴的家,令魏巍很惊讶。他在文中记录了当时的所见所感:“怪不得他们自称为‘乡下人’‘土包子’,他们那身打扮,除了鼻子大些以外和中国的农民没有多大差别。他们住在几间普通的平房里,屋子里放着一张非常显眼的桌子,是用砖头架起来的。一套旧沙发不知道多少年了。房间里还有一个经常动用的工具箱和这对夫妇经常要下牛圈穿的胶鞋。完全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住的屋子。”

我到寒春寓所采访时,他们的家依旧是魏巍在文中所描述的四年前登门拜访时的样子。我在采访笔记中这样记录:“老人的客厅和书房是合在一起的,陈设简单。她的工作台是用红砖搭建的,上面铺着一块蒙着塑料布的绘图板。书架的台面也是几块长条木板,座椅和板凳的油漆都已剥落。”

寒春、阳早与他们养殖的奶牛

寒春、阳早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

魏巍在文中还列举了阳早、寒春工作生活中保持“延安作风”的体现。延安时期实行供给制,阳早、寒春是专家,上级给他们提高工资,他们却说,多数工人干部都是几十块钱,我们这一百多块已经很不错了,坚决要把工资降下来。红星公社时期,他们已受聘为农机部顾问,但北京市和农机部几次为他们找房子,又都被他们拒绝。

他们说,住在这里,出出进进看得见工人农民,听得见机器响,心里才踏实。他们吃的是烙饼玉米粥、米饭炒菜这样的家常中国饭,终身不脱离劳动,与工人们一起,在车间、牛棚干活。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们总是骑自行车上下班,还在自行车上挂着一个旧挎包,看到哪里有能用的旧零件,哪怕是一个螺丝帽、一个钉子,也要捡起来。他们常说:“不要忘了我们还不富裕,要用延安精神搞四化!”

寒春、阳早与工人一起工作

阳早、寒春是在中国享受副部级待遇的美国专家,但他们却长期过着超出常人想象的勤俭生活,将全部精力聚焦在工作上,这让魏巍无限感慨:“当我站在萧萧的白杨树下与这对老人告别时,不禁想到,现在不少人梦寐以求地想往美国跑,而这两位美国的大专家却宁愿在中国偏僻的乡间为中国人民工作,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跨越国界的友谊

阳早曾称自己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阳早逝世时,寒春执意要在讣告上加上一句评语:“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寒春解释:“我们来到中国,在中国待了一辈子,就是为了信仰而来的。”

当年中美建交后,有人询问阳早,为什么不回美国过舒适的生活。阳早回答:“人和动物不同,想吃好,要舒服,这是动物的本能。人是要有理想的,崇高的理想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为信仰而来。中国现在还比较穷,同中国人民一起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也有人问过寒春,放弃核物理研究和博士学位不争取,却来到中国养牛,不惋惜吗?寒春回答:“核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尖端;而人民革命,中国是榜样。我从自然科学的尖端跨到社会科学的尖端,有什么不好呢?”

革命年代的寒春、阳早

解放初,寒春、阳早合影

寒春、阳早与孩子们

而自诩为“黄河岸边一少年”的魏巍,也是喝延河水、吃陕北小米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他的一生,也始终在捍卫那些他认为比自己生命还要宝贵的信仰与价值。阳早、寒春夫妇的经历让魏巍感动,更让他钦佩。魏巍不禁想起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的几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魏巍写道:“阳早和寒春也正是这样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他们都有着阳春白雪一样的高尚的灵魂!”文章读到这里,我终于找到了三位革命老人之间建立深厚友谊的根基。

是啊,这三位老人一生都在忘我地为人民工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他们之间的跨国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人生追求基础上,建立在同在延安生活过的经历并终身保持延安作风的基础上的。

寒春(左三)、阳早(左一)与魏巍(左二)的合影

晚年的寒春、阳早

2008年8月24日,魏巍逝世,享年88岁,寒春坐着轮椅参加了老朋友的追悼会。两年后,2010年6月8日,寒春的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享年89岁。

杂志编辑:王良镭

新媒体编辑:陆闻天

本刊稿件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标题:《新中国绿卡第一人:她曾在“曼哈顿计划”中研制原子弹,却为何来中国养起了奶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