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画忆|营造之美②:奈良大佛——日本最大铜佛像

澎湃新闻记者 张颖
2021-10-25 19:47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6世纪中叶,百济的圣明王向日本天皇赠送佛像和佛教经典,佛教自此渡海传播到日本。到了8世纪日本天平时代,奈良建造了与龙门奉先寺同样的卢舍那大佛像。后来受战火牵连而受损,曾经被数度修复。现在的奈良大佛是江户时代重铸的,只有台座的莲花瓣等还留存着天平时代的样貌。

现今的奈良大佛

一千二百年前的平城京奈良是一座宏伟繁华的都城,人口估计有20万,城中终日热闹非常。即使如此繁华,也伴有天灾地变,令人们惶惑不安。741年(天平十三年),圣武天皇下令建造国分寺,同时还决心兴建大佛,不仅为了祈愿国泰民安,还为了镇乱息灾。

奈良的东大寺

当时已经预料到修建这座巨大佛像将会是日本开国以来最浩大的一项工程。于是,圣武天皇呼吁全国人民参加建造大佛。在天平时代制作佛像盛行,也就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佛师,当时国君麻吕接下了描绘大佛的画像的任务,之后他又担任了雕刻总监督,成为制作大佛工程的灵魂人物,肩负了整个工程技术指导的重任。

从前,朝廷要建造寺庙的时候,每次都要设立称为“造寺司”的临时机构。要正确无误地管理佛像和寺院的建设经费,适当地分配工作人员和物资,提高作业效率等。到了天平时代,朝廷的力量逐渐强大,策划大型事业、为实践具体目标而筹建组织等工作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

造东大寺司的最高负责人为长官,其下设有次官、判官、主典。技术工人和作业员有造东大寺的所(支所)管辖。“所”又分为造佛所、铸造所、木工所、造瓦所、写经所、山作所等不同组织。

工人细分为佛工、画工、金工、铜工、木工、砖瓦工、刻石工、搬土工等工种,整体的分工合作制度相当完备。

建造东大寺和大佛的新地点,选在平城京北角外侧,三笠山的山麓。从木津越过奈良坂的道路正通过这附近,搬运资材更加便利。新地点也位于圣武天皇居住的平城宫东边不远处,占尽地利之便。当接到“削平山丘、建构佛殿”的诏书,马上就展开整地的土木工程。

首先,预定安置大佛的地点周边,整个地面都要向下挖掘很宽阔的大坑,在底部铺垫小圆石后,用力夯实使圆石层紧固,再在其上重复铺设黏土层和沙石层并捣实,如此层层夯实使之成为坚固的地基。这种“版筑法”是由中国传来的,常用于寺庙建筑的地基工程。基础工程完成后,745年(天平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举了“镇地祭”。

仪式结束后开始设计制作大佛的方法:在事先已打好坚固基础的底座上直接塑造大佛的原型,然后把大佛原型分成八段,由下而上一段一段分段铸造。首先将最下面一段纵向切割细分成若干大块,从原型的外表取得外铸型(雌型),然后把原型视为中型(雄型),将原型表面刮去一层,这层就是铜像的预定厚度。接着用火烧烤外铸型的内面和中型的表面,使之干燥,将型持固定在外铸型和中型之间,即可将熔化的铜液浇入两者之间的空间。等第一段凝固之后,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制作第二段原型的外铸型与中型,如此一段一段地依序铸造。这样的方法可以说是将原型当作中型来铸造。

大佛原型分成八段,由下而上一段一段分段铸造。

接着,着手在底座上制作大佛原型的工程。先在骨架正中间竖立一根直接贯通到大佛头部预定位置的大圆柱。以此圆柱为中心划定四方形,分别在四个角竖立稍细的圆柱,再竖立直达大佛肩膀和前胸部位的若干根支柱。另一方面,也在这些支柱的前后左右捆绑横向支架,组成大佛塑像内的骨架。

在底座上制作大佛原型,骨架上用木条、竹条、细竹片等材料编组如竹笼的像身。

之后骨架上用木条、竹条、细竹片等材料编组如竹笼的像身。在涂上泥土制作大佛模型时,竹笼起到支撑泥模的筋骨,防止脱落。在编成竹笼的大佛身上涂抹泥土时,最里层先贴一些植物纤维,在涂上质地比较粗的土。越接近表层使用的土越讲究。

大佛最外侧用的是土质最细的细泥浆。整个泥土层厚度达 20—30 厘米。

随后,工人以这尊塑像为原型,展开铸型工作。外铸型的特制土粉敷在大佛外形,自然干燥后被切割成很多块 ,取下并标注记号。外铸型从大佛原型剥下后,用木材或者碳烘烤其内侧,以除去水分。接着要刮大佛原型表面,大概要挂掉3-5厘米。削刮好的大佛中型跟外铸型一样用火烘烤表面。等水分散尽,就将外铸型一块块放回原来(做过记号)的位置。

铸型完成以后,人们开始准备炼铜用的熔炉,以及将铜液导入铸型内的导沟(称为 “樋”)。

熔炉是以耐火黏土和砖块做成,放在堆得比铸型高一点的土堆上。导沟则以石头(主要是耐热的大谷石等)和土做成,从较高处的熔炉连通到较低处的铸型入口。

大佛是东大寺的本尊佛像,但大佛必须在固定的台座上进行铸造,因此在佛像之上要建造能遮盖大佛的金堂,特别称之为大佛殿。

在进行大佛铸造工程的同时,人们从山上砍伐木材,为建设大佛殿做准备。

749年(天平胜宝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大佛本尊的铸造终于完成。正式的记载是“为期三年分八次铸造”,这包括塑像完成后的准备铸造阶段,花在铸造上的时间大约是两年。

这时候大佛还整个埋在土里,外表看来似乎只是一座小山丘。工人们开始将覆盖的泥土和外铸型一点点移除。

移除铸型以后,大佛整体外观凹凸不平,到处都有裂缝、铜液没流注的空洞部分,这一般被称为“铸物松”,所谓“松”就是铸造时所灌注的铜液中的气体化成气泡,在铜液冷却凝固后留下的空隙。大佛整体外观凹凸不平,人们还要用锉刀、平口锥来打磨这些整体的表面。

工人们用工具来打磨表面。

佛像头顶部饰有称为螺髻(或螺发)的螺壳状鬈发。大佛的螺髻相当大,每一个高达一尺二寸(大约 36 厘米)、直径有六寸(大约18 厘米),因此应该是后来安装上去的。大佛的螺髻总共有966个,花费了560天,用了6.3吨的铜才铸造完成。

工人安装佛像螺髻

接着,人们将残留在大佛原型内部的沙土、木柱骨架取出,开始准备镀金作业。大佛背后可能像镰仓大佛那样事先留下一个洞口以便进出,也可能在大佛底座后面开了洞门,用于搬运沙石木材进出。

随着开眼日的临近,大佛莲花座的描绘雕刻作业也紧急动工。每一片花瓣代表一个中千世界,所有花瓣合成一个莲花座,显现出一个完整的大千世界。铜座上的雕刻图案,是天平时代佛教绘画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个铜制的莲花座由向上的花瓣层和向下的花瓣层组成,向上的二十八片花瓣分别雕刻了莲花藏世界的图画。很幸运地,莲花瓣的一部分保存至今。

到751年,大佛和大佛殿的主要工程几乎都完成了。为了迎接即将于四月八日到来的开眼会,所有的作业人员无不夜以继日地不停赶工,大佛殿除了细部作业之外,已经大致完成了。开眼会的日期确定在释迦牟尼的诞生日举行。

752年四月九日,举行了大佛开眼日。大佛的眼睛长约1.2米,菩提僧正手运大笔往正中央点睛。巨大的毛笔上绑着五色缕(长度约215米的绳索)。

开眼笔与开眼缕

这时,远处守望着大佛殿的群众中响起了一阵阵的欢呼声。 开眼仪式完成以后,讲授《华严经》的活动开始了。

开眼会场面

开眼会结束后,大佛的补铸、镀金、铜座雕刻等各种作业仍在进行。756年七月,铜座和铜座下的石座(莲花座)完成,镀金工作持续到757年五月前后才全部竣工。

757年(天平胜宝九年)五月二日,1500 名僧侣聚集在东大寺,举行圣武帝逝世周年忌法会,此时的大佛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芒。

757年(天平胜宝九年)五月二日,1500 名僧侣聚集在东大寺,举行圣武帝逝世周年忌会。

从下诏铸建大佛到此时,已经过了十四年。到了天平时代后期,主要的建筑物大致已经完成,但建造寺院伽蓝的工程仍持续着,到了平安时代才全部竣工。

天平时代后期东大寺伽蓝已经大致完工

日本的天平时代是一个充满渴望与热情挑战的时代,而站在这个时代文化顶点的,正是奈良大佛。

文图来源:《日本营造之美:第二辑》之《奈良大佛》

    责任编辑:高剑平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