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科”苏三:我只要我的生活,给我个“女王”都不当

澎湃新闻记者 孙丹 实习生 宋浩
2016-04-27 19:3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3月末的一天,苏三女士与我们约在北京东二环内的一家必胜客餐厅见面——她已年过五旬,却与十年前的照片模样相比没太大改变——齐耳黑发、红框眼镜、黑皮衣内搭黑色高领衫,一身干练。

距离她辞掉 “铁饭碗”搞“中国文明西来说”假说的研究已经有14年。这名前高校教师、前外企职员现在的身份标注是文化学者、作家和一位“民科”,她所研究的东西因为与主流观点不同,常使她陷入非议与网络论战。

“2004年前后,有网站做了一个网络调查,大概反对我的人占到百分之八九十,大多数人都反对。”在这样的艰难中坚持观点,她说自己是“越战越勇”,“我就是创新的,为了所谓冒犯而来的,所以,别人来冒犯我或者是孤独寂寞都是小意思。”

据凯迪社区网友回忆,苏三在论坛上属于思辨型网友,以“敢说”、“好斗”和“善辩”闻名。

而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女士神思平静,语速稍慢,陷入回忆里,她有时会模糊时间——标记时间的方式多是“刚辞职的时候、开始研究那阵子、后来研究时……”

当苏三从外企辞职、回家做自由职业者时,并没想到之后会做文明学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不要过普通人的生活”,她先是把每月500元薪水的大学教师工作辞掉,跳槽到了外企做中层,没过几年,又炒了这份每月5000元薪水的外企工作鱿鱼——2002年的一天,她突然决定,辞职,回家。

一天,她在王府井的三联书店里偶然看到一本研究三星堆的书,里面的观点比较传统,认为三星堆文明是从国内某个地方迁徙过去的。“但我的解释就不一样,我一看到(三星堆图片),就认为里面人的面貌有很多是比较明显的印欧人,他们可能是从西方过来的。”这个条件反射的想法把苏三自己也吓了一跳。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国内学界有五种主流学说:“满天星斗说” 、“两大集团说”、“接触地带说”、“大小中心说”和“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但不同学说的共同前提是“中国文明本土起源”。

而苏三的主张与主流学界相背。“在大约一百年前,有个叫安特生的北欧地质学家,到中国后发现,我们的仰韶文化里的彩陶跟中亚的彩陶非常接近,花纹、造型,他就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的讲法。民国初期,因为考古学是西方主导的,所以基本是西方人讲什么就是什么,‘西来说’非常流行。”

苏三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冷落了餐桌上的食物,用一种几近传道的热情延续这一话题,“2002年,我等于是本世纪第一个重新提出这个课题的。我跟传统史学研究不一样,我用的是侦查学、逻辑推理的方法,就是既然不知道我们文明起源从哪儿来,那我把它当做一个案件:谁引发的文明起源,什么时间有了中华文明。”

2002年前后,网络刚兴起,BBS网络论坛上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谈天说地,苏三也加入进去。她的文章以辩论性为主,有大侠风范,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并被许多网站聘为版主。《凯迪文库》还收录了苏三的一百多篇杂文。那阵子,“好斗”的苏三和不少人“结下梁子”,争议大多围绕她的杂文观点。

在论坛上发酵的论战最后升级为 “人身攻击”,苏三被指“汉奸”、“叛徒”、“走狗”……她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科背景,“民科”的身份也是被指责的“点”之一,批评者多指其未受过科学训练,结论都是“臆测”。

她说,假如自己不是西方文化的背景,根本做不了这个研究。不过她也承认,自己“确实没有受过史学的正规培训”。“一般一个史学家要有三块储备,识、学、才。我在‘识’这块比较好,‘学’也就是狭义上的学术培训,我确实比较缺,‘才’我没办法自己评价。”

苏三非她本名,由英文名Susan直译而来,而对个人信息、家庭,苏三至今不愿多言。“有的人很极端,可以直接上门骂你、打你、敲你门,(希望)这种不必要的麻烦降低到最少。”

一位与苏三合作过的图书编辑告诉我们,他与苏三相识于2013年左右。当时,一位图书出版社领导要出版苏三有关“中国文明”的书籍,并许诺由最好的编辑来做。可他一听“苏三”大名,不干了。左劝右劝下,他终于读了苏三的文稿。“她对研究非常认真仔细。”这位编辑说。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瑞来一直关注苏三的学说。在他看来,“她的研究,尽管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也不乏新见,不应漠视。”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系主任江晓原曾给苏三的书做过序。对后者的观点,他的评价很审慎,“在‘前时空旅行’时代,任何历史都只能是后人建构起来的。在曾被想象为绝对‘客观’的科学也被认为可能有社会建构成分的今天,认识到历史是社会构建的,不再那么困难,这样一来,无论是‘主流历史学共同体’中的大权威,还是‘民历’,都是在构建各自心目中的历史,苏三当然也可以构建她心目中的历史。她构建得好不好,构建的方法对不对,这当然可以见仁见智,苏三也从来不拒绝善意的批评。”

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看来,苏三的研究价值在于“文化呼吁”特性,“作为一位学术界以外的学者,苏三女士注定是提供思想的,通过证据来肯定或否定其推断和假说,那应是专业学者的事。”他在文章中写道。

苏三也承认,“把文明起源做成真正的、符合一般史学规范的学术研究,还是要靠专业内的人,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文化呼吁,思想创想。”

外界评价众说纷纭,苏三倒也豁达。“那些乱骂的,一看就是没看过我的书。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会和对方讨论。”她带着我,沿着每晚散步的路线,穿过车水马龙,行至僻静小路。

好多人称呼她为“民科”,她说自己“从心里层面无所谓”,但“要是严肃地说,在今天的语境里,我们都知道它是贬低人的话,表示你很差、没资格、不专业,实际上就是不让你说话、压制你。”不过她也认为,“从另一方面讲,民科也是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它意味着,现在这个时代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不一样了,过去没有多余资源去做理想中的事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家的职业观念发生改变,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到本世纪,越来越多‘民科’出现,表示一方面社会资源开始充沛,另一方面人们对职业、思想自由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个好现象,应该鼓励。”

2009年那会,她要求自己一年出一本书。拼命看书、搜集资料,没日没夜地思考。最疯狂时,是把自己关起来一个多星期,拉着窗帘,不洗澡不刷牙不见人,“让自己深度地沉浸到远古的社会中,相当于情景再造。白天也关着窗,尽量屏蔽现代化的东西。” 就这么闭门研究,持续了五六年。

身体吃不消,肠痉挛、颈椎病、干眼症一股脑都找上门来。“有一次,一个人在家里肠痉挛犯了,痛得只能躺在地上,那时看着天花板在想,就这么死了也没什么,只不过研究没法继续,书也不知道能给谁接着写。”

“我这一生尽管这么坎坷,好像充满艰辛,但现在来看,给我个女王,我都不要。”苏三顿了顿,看着我说,“我只要我的生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