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印度街童自制双语报纸《儿童之声》:为自己的苦难发声

陈潇阳 编译
2016-04-27 16:30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儿童之声》的记者们和他们独一无二的双语报纸。 图片来源:Balaknama

【编者按】:

据估计,至少有1000万名儿童流落在印度的街头。他们被家庭抛弃,无法上学,有的甚至染有毒瘾,受到他人的厌弃与虐待。为了生存,他们被迫夜以继日地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

起初,流落街头的孩子们试图通过媒体引起社会的关注,但都徒劳无果。为自己发声的热忱将他们中的一些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决定创办一份自己的报纸,用以报道街头儿童及非法童工的生活现状。《儿童之声》便由此诞生。

成员们正在讨论报纸的版面安排。

成员:受苦难洗礼的记者

现任主编Chandni年仅18岁,她曾不得不跟随父亲在街头卖艺、拾荒以维系生计。幸运的是,她受到了印度本地公共慈善组织Chetna的经济资助,获得了上学的机会,被培养成了一名记者。

“我对我的工作深感自豪,”Chandni说,“我们曾被剥夺童年,曾挨饿乞讨,但现在我们变成了记者,有能力报道那些仍深陷苦难的孩子们的故事。”

主编Chandni负责新闻故事的选择以及报纸版面的编排。图片来源:Vijay Kumar/Balaknama

成立于2002年的非营利组织Chetna帮助了千千万万的街头儿童,并鼓励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组织Badte Kadam,35名核心成员都曾经历生活的磨难。当孩子们聚在一起时,他们毫无顾虑地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被《儿童之声》一一报道了出来。

Badte Kadam的成员正在分享自己的故事。

印度街头儿童们与专属于他们的报纸《儿童之声》。

拿着一期期印发完成的报纸,孩子们心里充满了深深的自豪感。

最初发行的《儿童之声》报纸是仅有两页的北印度语季刊,而如今已发展成16页开的月报。自2014年开始,孩子们也已经能够发行英文版本的报纸。每份报纸仅要价2卢比,报纸的运营费用由Chetna承担,报纸本身并不营利。

某期《儿童之声》英文版的头版。

《儿童之声》的每月发行量已从一年前的4000份增长至5500份。

编辑部现有14名文字记者,其余70名讲述新闻的记者相对年幼,自身还未达到独立写稿的水平。大部分成员都是在加入编辑团队后才开始上学。文字记者们完成的稿件会交给Chandni和前任主编Shanno审核。

孩子们被培养成记者和编辑。

《儿童之声》的记者外出采访印度街头的流浪儿童,主动与他们交谈。

团队定期举行会议,讨论报纸的刊登内容。

五年级辍学、夜以继日地工作、容忍酗酒的父亲,这些令人焦灼的字眼便是20岁的Shanno曾经的生活标签。而如今她正在攻读社工学位,并立志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同时,她也帮助编辑部培训其他记者。让越来越多像Shanno这样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儿童之声》为之奋斗的目标。

Chandni和Shanno正在将文字记者完成的报道输入电脑。

报道:不仅有残酷现实,更有希望

《儿童之声》报道范围涵盖了首都德里以及邻近的北方邦、比哈尔和安德拉邦。它以报道残酷的现实为更多人知晓,典型关注问题有警察暴行、童婚以及非法童工。

20岁的Shambhu是编辑部资历较深的记者。她讲述道:“我们曾报道过一些警察是如何强迫住在火车站的流浪儿童去收拾铁轨上的尸体的。你能想象一个可怜的孩子是如何跳下危险的铁轨,去捡起血淋淋的残肢的吗?”

去年6月,12岁的Rustam与另一名资深记者共同撰写了一则童婚报道,获得了当期报纸的头版位置。该报道带来的轰动效应让Rustam感到既兴奋又吃惊。“当地的抗议分子逼迫警方介入此事,最终警方不得不采取行动阻止童婚。从那时起,我的名声开始在邻里间传开了。”说这话时,他看起来容光焕发。

《儿童之声》重点关注街头儿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

《儿童之声》努力传输一种社会认同感以及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因此它不仅展现流浪儿所面临的困境,也传播许多充满希望的故事。一些关于流浪儿的正面报道会被优先发布,比如他们如何归还或帮助找回他人的遗失物品。

写过童婚报道的12岁记者Rustam在一个编辑会议上发表意见。 图片来源:Vijay Kumar/Balaknama

影响:我们的苦难必须被世界听见

《儿童之声》同时也关注一些更庞大的政治与法律层面的问题。

许多街头儿童都没有家庭,甚至不知自己何时成年。一名仅有15岁的孩子很容易被说成已满19岁,因而脱离未成年人法律保护范畴。因此,《儿童之声》曾发起政治运动,希望政府能给德里的街头儿童颁发写有居住证明和出生日期的公民身份证。

现任主编Chandni认为:“争取公民身份证是我们维权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它能提醒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如今的《儿童之声》名声响亮,一些主流媒体甚至还盗取过它的报道,引发了孩子们无法平息的怒火。最终,儿童权益委员会介入此事,并坚持与警方抗衡,以维护儿童记者们的权益。

去年11月,成员们对德里的街头儿童做了一个抽样调查,并成功追踪到其中1320名儿童的生活轨迹。参与其中的Shanno说:“我们希望通过此举提醒政府和警察,以我们的绵薄之力尚可做到精确调查街头儿童的生活状况,那对拥有强大资源与人力的政府来说,又有何难呢?”

成员们会定期对印度街头儿童进行抽样调查。

成员们正在进行对街头儿童的抽样调查。

儿童记者们虽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还会在采访时受到他人威胁,但他们仍抱有无限的工作热情。

作为主编的Chandni则立志扩大报纸的受众群并有所收益。她仔细地挑选报道,斟酌版面,立志传播最有力量的内容。“我们经历苦难的洗礼却依然坚强地活着,如今我们有能力为自己发声了。我们沉默而寂静的痛苦必须被他人知晓。”她说。

对于孩子们来说,《儿童之声》不仅仅是一种苦难的宣泄,更是给予了他们一种自强自救的使命感,他们将继续致力于改变街头儿童的命运,让世界听见他们的故事,尊重他们的权益与人格。

街头流浪儿童及童工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儿童之声》团队想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故事,期盼街头儿童群体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通过写邮件给balaknamaeditor@gmail.com可订阅报纸。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