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交通策|专家:完善公交和人行系统,让市民自愿放弃开车
“治理交通拥堵,根本在于人的出行,而非车的出行;治堵的着眼点,不是要让开车更加畅通,而是要考虑,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更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交通项目主任刘岱宗认为,上海交通大整治的意义非常明显,上海应该趁此机会,迅速提升城市的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系统,将效益固化。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云美萍则表示:“现在的交通系统设计与管理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公共交通的服务品质还需提升。如果设计与管理更合理、更精细化,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很高,再配合严格的执法,这将会本质上提升交通系统服务品质。”
发展公交系统很关键
刘岱宗认为,人们通常把交通拥堵叫做“堵车”,实际上交通出行对应的是人。即便路面有一些拥堵,但如果公交系统便利发达,有很多人选择公交出行,并对此比较满意,那么整个交通系统也并不失败。
“交通是为人服务的,以人为本。”他举例说,“在东京,如果10%的人开小汽车,路上很堵;但其他90%的人,都使用公交系统出行,并且比较畅通,没有抱怨。那么,在我看来,整个东京的交通系统就是‘不堵’的。所以治理交通拥堵的根源是解决人的出行问题,而非车的出行。”
刘岱宗对上海交通大整治表示肯定,“如对乱停车的处罚,加强对非机动车的执法,更多摄像探头自动拍照取证等技术性执法等”,这些都是试图约束野蛮驾驶、规范交通秩序,并让用车成本尽可能提高到应有水平的做法。
他强调,城市交通是综合性问题,治理必须采用综合手段,以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性,“不能光靠执法部门一家,还需多部门联合行动。”
“规划设计方面,需要保障路权的分配,让更多行人、非机动车得以方便出行,以及公交优先等。” 他指出,“市场手段方面,停车成本的设置,不少地方,停车时间越长,边际成本越小,第一个小时10元,第二个小时8元,这是在鼓励人们用车。能否让停车的边际成本提高,加快车辆周转,以服务更多人?还有一个例子是,互联网约车如何管,互联网公司过多的补贴,会诱使人们选择小汽车出行,导致路面拥堵加重。这里能否仿效新加坡的道路税?”
刘岱宗认为:“这次执法是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借此机会,可以把自行车道、公交车道、人行步道等建设得更完善,并进行更周全的制度设计。当市民感受到公共交通或低碳出行模式的便捷与舒服,自然愿意放弃原先的开车模式。”
交通基础设施得抠细节
云美萍认为,要把交通系统搞好,基础设施完善、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数据应用、制度等环节都是关键,一个不能少,“交通基础设施的细节优化可做足文章。”
她认为,道路交通系统中,行人“走不通”的情况很普遍。例如,市民常常会遇到人行道被商铺或者车辆占用,只能被迫走机动车道的情况,这时候算不算违法呢?如果推婴儿车走在人行道,也会发现很多通行障碍。
“有时行人闯红灯,其实是右转车辆没有按规定礼让行人,导致行人失去了绿灯过马路的机会。另一方面从驾车人考虑,如果右转车停车让行人,后面的排队车都会鸣笛。这也对目前的交叉口设计管理提出了要求,是否考虑右转车辆停车等待的缓冲区域,较宽的道路是否设置了行人过街驻足区、信号控制是否合理等等。”云美萍说。
针对市中心临时停车的需求,她建议,在满足道路动态交通通行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停车泊位满足临时停靠要求(如短时购物等),可以与交叉口设计统筹考虑。
云美萍还提及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许多市民驾车上下班并非他们的首选。以我个人为例,上下班单程需要1小时,如果乘坐公共交通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办公或休息。然而目前居住地附近有地铁11号线,最近的李子园站与小区隔着一条铁路,因没有行人下穿通道,居民不得不步行15分钟乘坐2站公共汽车接驳地铁。单位一端地铁也无法直达,不得已只好驾车上下班。”
交通行业存人才缺口
关于大数据、专业人才介入交通疏堵,两位专家也有看法。
刘岱宗指出,街面设置摄像头后,相关的交通数据分析才是根本,“现在各行业都在比拼数据采集,但大数据的核心,在于分析,这点反而关注得较少。光采一大堆数据没有意义,我们如今更需要数据应用。”
云美萍认为,缓解城市堵局需要交通咨询行业,需要交通工程师,目前已有尝试,但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在美国一个交叉路口至少有三名交通工程师在负责,我国交通行业的人才缺口仍然较大,交通工程咨询服务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