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摄影收藏⑯|曾璜:中国影像收藏市场百废待兴、空间巨大
海报设计 澎湃新闻记者 周寰
【编者按】
对曾璜来说,影像收藏是他20年来最主要的业务:2001年,参与创办平遥国际摄影节,了解了摄影节运作、摄影展策展;2003年,协助侯波、徐肖冰两位老人的作品到欧洲做巡回展并被众多机构收藏,由此接触到影像艺术交易与收藏;2006年,参与构建中国的影像拍卖平台,将影像艺术收藏带入国内公众视野;2017年退休后,来到北京博物馆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负责做影像收藏的学术和推广,给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推荐摄影作品,提供考证和价格评估报告等。
谈到多年来参与影像艺术收藏的经历,给曾璜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就是看到一位摄影家一辈子拍摄的底片被当作垃圾一箱箱丢掉。他直言:“如果能将这些‘没人要’的东西挽救回来,找到合适的收藏者或收藏机构,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事。”
本文就国内外影像收藏市场现状、国内文博机构的收藏情况和影像收藏标准本土化等问题,笔者对曾璜进行了采访。
1994年2月,曾璜在波黑前线帕莱采访。江亚平 摄(本文图片曾璜 提供)
澎湃新闻:据您了解,国际影像收藏市场的情况是怎样的?与国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曾璜:首先,国内外影像收藏市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早期影像艺术的收藏上。国际上那些大型美术馆、博物馆,基本都完成了对二战前早期影像艺术的收藏,所以国外更注重对现当代影像艺术的挖掘、梳理和收藏。很多人不了解国外的这种情况,以为国外的文博机构不收藏传统的、历史的影像艺术品,其实不然。
但是在中国,绝大多数人和机构,基本上还不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摄影家以及他们有哪些摄影作品存世,也不了解该用什么价格来收藏这些作品。所以,中国的影像收藏是全方位的。这是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最具活力之处,也是国内外影像收藏市场最大的不同。
其次,在收藏价格的问题上,国内外差别也非常大。中国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因受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价格体系的影响,早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价位就比较高了。但是,中国传统影像艺术的价格一直非常低,那些已经进入世界摄影史的中国摄影家,一张作品的收藏价格常常也就是人民币一两千,最多小几千,不超过万元。但是,同级别的外国摄影家,一张作品的价格通常在人民币三五万一张。
2003年,中国著名摄影家侯波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曾璜 摄
这是一个用收藏当代影像艺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以收藏到相当于摄影界的王羲之、唐伯虎、郑板桥、张大千、齐白石的原件作品的时代。所以,尽管很多人是从当代影像艺术开始进入收藏领域的,但逐渐了解到摄影收藏的全产业链后,他们的投资就开始往晚清、民国老照片和纪实性影像艺术品倾斜。因为历史影像艺术品的性价比和投资回报都比较高。
目前,国内各大拍卖行都在深度介入,与其他艺术品种相比,影像艺术品市场的成交率、成交额、成交价都要更好一些。与国外影像收藏相比,我们百废待兴、空间巨大,而且作品的价格远远低于价值。这一点对艺术家和早期藏家来说比较不幸的,但对现在入场的藏家来说,却是利好。
最后,国内外影像收藏市场还有一点区别,体现在对影像艺术品多种多样的运作模式上:在国外主要是作为收藏品和金融资产的配置品;在国内就有很多其他的运作模式,如影像艺术品开发增值、房地产模式、会所模式、品牌运营模式、抵押折旧模式等,这样又延伸出需要影像艺术品评估、保险、仓储保管等产业的环节,还会出现融资担保等。这是目前国内影像市场产业链需要建立、但还没建立起来的环节,都是机会。
2006年,中国首场影像艺术品拍卖,134件拍品,成交250万。曾璜 摄
2010年上海国际摄影节曾璜策展《世纪之交的中国纪实摄影》展览(前二排)。曾璜 摄
2013年,曾璜主策展的《跨越三个世纪的影像-汤姆逊之后的福州和闽江》在福州三坊七巷开幕,展出9天吸引了约10万观众。海风出版社供图
2019年12月,影易拍卖“首拍”预展现场,此次上拍365件,成交额约800万。 刘洋 摄
2020年10月15日,北京电影学院、清华美院、央美的学生们在2020影易拍卖预展现场,上摄影收藏现场课。曾璜 摄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国内的文博机构对影像收藏的态度是怎样的?
曾璜:其实,中国的文博机构都非常重视照片的存档,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老一辈文博从业人员的观念局限,他们长期以来仅仅把照片作为视觉史料来存档,低估了影像作为艺术和文物的价值。
近些年,随着理解影像作为媒介具有艺术属性的新任领导进入文博机构主导工作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开始主动收藏影像作品,最典型的就是范迪安主持的中国美术馆和王璜生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田凯主持的河南博物院。广东美术馆在2003年举办了《中国人本》收藏展,收藏了260多位摄影家的600余幅作品,开了大陆美术馆大规模影像艺术收藏的先河;2005年,河南博物院举办了“河南摄影50年作品收藏展”,整体收藏了100位河南摄影家的200余幅作品;中国美术馆自2013年开始了“20世纪中国摄影大师”收藏计划,收藏有郎静山、吴印咸、石少华等第一代文人摄影艺术和红色摄影家作品。这些人率先开始收藏影像艺术作品,开拓了中国文博机构对影像艺术的收藏,历史会记住这批吃螃蟹的人。
澎湃新闻:有些档案馆、图书馆也会参与到影像收藏中,他们与博物馆、美术馆的影像收藏有何异同?
曾璜:在国内,我所了解的影像收藏一共有五个体系——美术馆、博物馆、摄影(博物、美术)馆,以及档案馆和图书馆。
美术馆的收藏非常明确,就是能够进入艺术史的影像作品。博物馆收藏的影像作品一般有三类:一是作为史料,二是作为文物,三是作为艺术,同时具有这三种性质的就更好了。
摄影馆则是根据其展馆的侧重点来收藏。在目前国内的摄影馆中,最典型的是云志艺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云志艺术馆的影像收藏在注重史料的基础上同时注重艺术,对当代影像关注不多;成都当代影像馆则主要关注和收藏当代影像艺术作品;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收藏比较全方位,包括早期摄影艺术、20世纪摄影艺术和当代影像艺术,同时也收藏一些与湖南有关的影像史料和文物。
档案馆对影像作品的收藏主要是作为资料保存。因为在历史上,当摄影还不被认为一种艺术形态的时候,绝大部分照片都会被归为文史资料,进入到档案馆系统。若干年之后的现在,这些照片的艺术价值才逐渐被挖掘出来。图书馆的情况也类似,一开始主要把照片当作文献和史料。目前来看,只有很少的图书馆会继续开拓下去,比如上海图书馆。
影像作品会因其史料价值而被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这种情况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几乎不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摄影师在收藏市场上的一个优势。
2016年,曾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传播学院成立二周年策划的“北外传播学院师生获奖摄影作品收藏展”。曾璜 摄
2021年6月11-14日,参加“影易摄影收藏人才成长计划”的实习生,在影易拍卖的预展现场。影易拍卖目前提供国内唯一的学习影像艺术品拍卖实习的项目。他们来自国内外的十多个院校。曾璜 摄
澎湃新闻:对国内影像收藏的未来,您有何期许?
曾璜:对中国影像收藏的未来,我非常乐观。因为20世纪以来,影像一直是最当代、最活跃的艺术形态。加之中国的影像收藏才刚刚起步,等同于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股市和当代艺术,等同于2003年以前的中国楼市,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
当然,巨大的空间也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如果能尽早地让从事影像收藏各个环节工作的人都赚到钱,就可以让影像收藏走得更快、走得更好,就能更快地建立起中国影像艺术文化的体系和标准,为社会、为国家、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好东西。
曾璜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的作品(组照)“波黑:战火浮生 - 泽特拉公墓”
部分曾璜为学术顾问和主要审稿人的影像艺术品拍卖指南”。
【后记】
自2006年中国影像收藏市场经历了一波高峰,到之后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波动,而受到冲击后,近几年来又有了重新活跃的趋势。比起绘画等传统艺术品来说,影像的价值可体现在其记录性的本质和表达方式上的艺术性。在中国影像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影像收藏的意义。
“中国现在的摄影收藏市场现状如何?”
“作为官方机构的博物馆美术馆在摄影收藏方面表现如何?”
“如何理解摄影收藏‘建立中国自己的评价标准’?”
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我们希望能通过对影像收藏机构/部门及收藏家个人、专家学者的对话,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厘清摄影/影像在中国收藏市场面对的困境和希望。
也正是因为看到与国际上影像收藏和利用方面的差距,我们希望能以此推动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影像收藏领域、激发这个市场,让影像成为更为活跃的“资产”“遗产”,为留存过去与当下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海报设计 澎湃新闻记者 周寰
本文特约作者:马列,影像艺术写作者、媒体图片编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