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红旗文稿:揭露“毒奶粉、过期疫苗”是党媒坚持党性的体现

肖志涛/红旗文稿
2016-04-23 19:50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红旗文稿2016年第八期刊发题为《党媒要坚持舆论监督的“三个统一”》的文章,指出党媒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无论是真实性与历史性,还是批判性与建设性,最终都统一于人民性。这一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媒体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党媒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要做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文章举例,近年来,媒体揭露的“毒奶粉”“过期疫苗”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党中央高度重视,组织彻查整改,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这些都是舆论监督为人民服务的结果,也是党媒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以下为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一直都是舆论监督的主力军。但随着近些年来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国内国际媒体竞争的持续加剧,一些媒体片面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不少媒体工作者落入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第四权力”“无冕之王”的陷阱,这对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非常有害的。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要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力,必须从根本上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重要论断,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目的,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时、度、效,让舆论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概括来说,就是要坚持“三个统一”。

一、真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舆论监督是社会大众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激发广泛的社会反响,形成舆论压力,促进问题解决的一种社会自我管理方式。调查报道、时事评论、用户言论等都是舆论监督的表现形式。媒体要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力,强调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170多年前,马克思在《好报刊和坏报刊》一文中就曾责问:“究竟哪一种报刊,‘好’报刊还是‘坏’报刊,才是‘真正的’报刊!哪一种报刊说的是事实,哪一种报刊说的是希望出现的事实!哪一种报刊代表着社会舆论,哪一种报刊在歪曲社会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98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他强调的就是新闻必须真实可信。

第一,所有调查报道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真实性要求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自媒体、用户贡献内容日益增多,许多媒体开始从网上寻找选题和线索,这样做不是不可,但一定要严加甄别,防止从源头上落入“虚假新闻”的陷阱。从早些年的“纸馅包子”事件到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假新闻,一些主流媒体之所以“以讹传讹”,就是因为缺少对消息源的核实,从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真实性要求调查报道要全面扎实。对于已经核实准确的选题和线索,采编人员要深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对稿件涉及的事实进行认真核实。不能道听途说,不能偏听偏信,不能将仍存在疑问的信息写进稿件。

真实性还要求报道有一说一,不能夸张渲染、言过其实。调查报道不是文学作品,与文采相比,对于事实的准确表述更为重要。要谨慎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具有煽动性的词汇和语言,这一点在灾难和突发事件的调查报道中尤为重要。

第二,所有为舆论监督而发表的言论必须有事实的依托。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互联网,发表监督性和批评性言论都需要十分慎重,因为一篇评论、一段言论往往代表着一个媒体对于某一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立场,对于党媒来说,人民群众更可能将其理解为党的声音和党的观点,因此,党媒发表言论更要慎之又慎。

言论的真实性要求依据的事实确凿、言出有据。与调查报道不同,媒体发表言论既可以立足于自采报道,也可以评论其他媒体揭露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媒体必须揪住核心事实不放,充分评估言论的风险性。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动用自己的采编力量进行核实性的调查,如果不具备条件或者需要突出时效性,只能援引其他媒体的调查,则应仅依据可证实信息发表评论,对一时还不能确认的信息要留有余地,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空穴来风。

言论的真实性还要求点评客观公正。说话可以有立场,但要以理服人,不能使用语言暴力。要给对方辩解的机会,不能剥夺任何一方的话语权。党媒在发表言论时更要注意分寸,对于认识还不统一、个别方面还存在争议的舆论事件,要多摆事实、讲道理,说透道理再说服对方。

第三,开展舆论监督工作还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任何独立的问题都必须置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审视。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历史的原因,任何问题的解决也都有历史的必然。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一些社会问题是在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表现,存在着一些必然性,不可归咎于一时,寄希望解决于一朝一夕。一些问题也不是中国社会所独有,是世界各国、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诸如环境治理、居民养老、城市规划、交通治理等问题,是各国都要面对的世界性难题,都在考验治理者的决心和智慧。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起步早,在反复试错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国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要兼顾解决这些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坚持真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就是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尊重历史;既要站在当下看问题,又要站在历史和未来看问题;既要看到眼前的“真实”,又要看到历史的“真实”;既要看到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又要看到问题在时间维度上可能存在的长期性。认识到这一点,党的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才能真正坚持“客观公正”,通过舆论监督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坚定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哪里有监督,哪里就会有揭露、有批判、有问责。所有揭露、批判、问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舆论监督的本质是建设性的,是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的。但在现实中,对舆论监督却存在着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怀着恶意去监督,甚至为了谋求各种私利去监督。这造成了监督的不规范、非理性、媒体审判屡屡出现;另一个误区是简单地把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认为只要是舆论监督就一定是破坏性的,会打破现有的稳定状态,影响原有战略布局。这些观点和做法不仅扭曲了舆论监督的本意,也损害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媒体尤其是党媒要反思和张扬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思维,彻底打破“非正即负”的对立逻辑,舆论监督才有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正道。要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抓准问题。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如今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早期发展中积累下的问题逐步浮出水面,人民群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环境、健康、养老、住房、交通等都有了更高的期待,对于精神文明有了新的追求,对于民主、法治有更为迫切的需要。在现阶段,监督什么、怎么监督都在考验着党媒的党性、人民性和大局观。对于那些有违党的基本路线,损害人民群众利益,阻碍全国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件和行为,媒体要坚决监督问责;对于一些党和政府在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要分清初衷与结果,客观全面展现问题全貌。

第二,要号准命脉。形成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舆论监督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启发。当前一些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流于形式和表面,调查问题不深入,分析问题不透彻,胡子眉毛一把抓,罗列出一系列问题却没有主次之分,让人看不出轻重缓急,这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还有一些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过程中习惯性地把造成问题的原因引向政治体制和现行法律法规,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混淆了视听,将社会舆论引入歧途。因此党媒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既要看得“深”又要看得“准”,反映问题力求精准,切中要害,以利于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

第三,要看准时机。任何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人和”“地利”,还需要“天时”。所谓“天时”就是在合适的时间解决合适的问题。媒体要有大局意识,讲究揭露和批判的时机。恰逢其时的舆论监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不合时宜的舆论监督是忙中添乱,看上去是要推动解决问题,实际上既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甚至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放大器,也是社会舆论的稳定器、整流器。对于一些被恶意鼓吹放大,明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解决可能的问题,现阶段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有可能破坏宪法、国家主权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要有“雷区意识”“红线意识”,自觉规范监督范围和力度,不跟风炒作,不被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

因此,坚持真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就是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既要尊重事实,又要尊重历史;既要站在当下看问题,又要站在历史和未来看问题;既要看到眼前的“真实”,又要看到历史的“真实”;既要看到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又要看到问题在时间维度上可能存在的长期性。认识到这一点,党的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才能真正坚持“客观公正”,通过舆论监督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坚定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因而理所当然也是新闻舆论监督中的基本原则。党媒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无论是真实性与历史性,还是批判性与建设性,最终都统一于人民性,即:所有媒体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所有媒体的舆论监督的初衷都是要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一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媒体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党媒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要做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媒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是媒体整体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党的新闻舆论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同时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要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舆论监督工作的最高准则,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媒要自觉深入基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准确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要求和意见。近年来,媒体揭露的“毒奶粉”“过期疫苗”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党中央高度重视,组织彻查整改,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这些都是舆论监督为人民服务的结果,也是党媒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必须创新手段,坚持新闻传播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对于党媒来说,在舆论监督中创新方法和手段是落实党中央对于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新要求的重要工作,也是坚持党性的具体体现。创新舆论监督,首先是要树立受众思维,调查和传播都要尽量贴合受众的需求和媒介使用习惯;其次是拓展传播手段,综合运用传统平台和新媒体平台,让舆论监督的结果得以广泛传播;最后还要及时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调查,形成完整的传播——反馈链条。

(作者肖志涛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早间部副主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