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圆中秋,这群上海航天人又一次圆满出征
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本文图片均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9月的海南文昌,平静的沙滩上聚满了心情难以平静的人们,翘首渴盼的眼神,聚焦至远处足有20层楼高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塔架。
9月20日15时10分,“点火!”
没有半刻的迟疑,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一飞冲天。
“光学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一切正常。”……
这些“正常”,对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载人飞船兼货运飞船系统副总指挥顾侧峰,对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八院试验队的队员们来说,此刻是无比动人、比蜜还甜的言语。当宣布天舟三号成功入轨、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一刻,大家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八院试验队合影
“海上镖师”9年来最长一次出海
对于八院天舟三号试验队员来说,看着产品从一个个零件到总装、交付、运抵发射场进入发射倒计时,成功的瞬间是他们的高光时刻,也是中秋节最好的礼物。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轨飞行效果图
7月14日,天舟三号产品从天津港出发,途经1720海里,于23日抵达清澜港。805所工程部李中元是负责押运八院产品的“海上镖师”。
“铁路每次编组的时候,对产品都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冲击;飞机落地时,也会对产品有瞬间的冲击;海运大多数时候平稳,但漫长押运时间对人和产品都是不小的考验,瞬间提升五六米,然后瞬间失重跌落……”李中元悉数自己的押运经历,描绘得让人感同身受。
但这一次,是李中元工作九年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出海。船上的9天里,尽管可以通过电脑端数据判断产品状态,但不放心的他还是坚持每天早晚各一次去亲自确认一遍包装箱的绑带以及气压,然后才安心伴随着摇晃的船只睡去。海上信号弱,与家人失联是常态,但李中元说,“我可以失联,但产品不能‘失联’,我有义务护送它安全抵达最后的战场。”
中秋节的愿望是给女儿快递椰子
状态检查、清理、多层缝合、给对接机构盖上红色保护软罩……在八院的厂房里,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大男人头戴白色防尘帽,站在升降车上动作娴熟地穿针引线、埋好线头、点胶固定,颇有种“临行密密缝”的错觉,仿佛是为待嫁的女儿准备熨帖的行装,依依不舍披上“红盖头”。这一刻,航天男的细致与柔情,好像一股脑儿地都给了眼前这个大家伙。
工作中的八院试验队。
在八院试验队,细心是大家对主管飞船推进舱总装的副总师曹俊生的一致评价。虽然推进舱外表看起来是个上下一般粗的“圆桶”,但里面安装了大量的精密单机和80余根走向复杂的电缆,从每一个螺钉的安装到每一根电缆的敷设,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轻易放过,舱体总装工作必须谨小慎微,不容出现半点差错。
工作中的八院试验队。
在发射场恢复总装期间,需要在推进舱舱体上安装太阳翼以及中继天线等重要设备,每次操作前,曹俊生就急急忙忙地穿上防静电服冲到厂房,生怕自己的“宝贝疙瘩”出现半点磕碰。面对多发飞船几乎同时在两地开展工作,曹俊生也依然坚持亲自在总装现场指导工作,做到眼见为实。
“进场前,女儿就已经提出要求说想吃椰子,抽空去给她选一选,保证在我到家之前快递到位!”中秋佳节倍思亲,曹俊生说。
师徒转换是一代代航天人的传承
在八院试验队,从设计师到总装操作,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1/3,肥大的静电服、低垂的帽檐下,分明还是一张张年轻的脸,最小的试验队员只有24岁。在这个大家庭里,当“老法师”遇上“青春派”,要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才能点燃青年人对航天的热情?
工作中的八院试验队。
对于已工作10个年头的飞船总装岗邢赛健来说,这次的发射场经历更让他体会到了航天师徒三代的传承。五年前,是师父成大钢带他一起在发射场完成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资源舱的总装操作,他还清楚地记得,狭小密闭的舱体内一片漆黑、闷热异常,由于舱壁上安装有产品,所以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全程弯着腰,不停地变换姿势,完成长达四五个小时的管路安装工作,当从舱壁上唯一的操作口钻出来时,已经满身汗水。
转眼五年过去,仅仅30岁的邢赛健也成功完成角色转变,成了一名“老师傅”,带着自己的徒弟闫金超进行天舟三号推进舱的总装工作。“这是第一次带着新人独立负责操作,我把自己以前的经验传授他,工作中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提醒他,生活中就像朋友一样!”邢赛健笑言,航天人保持体形很重要,太胖的话,钻舱体就会费劲。
9月20日22点08分,抬头望见皓月当空,太空之吻再一次完美上演,天舟三号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对接口,形成组合体。
天舟三号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对接口,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形成一字型构型。
这个中秋,一切都圆圆满满,在这群没法休假的上海航天人眼里,即使星河相隔,也将使命必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