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党史 铸警魂 | 安徽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警方
2021-09-19 1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 学党史 铸警魂 #

# 教育整顿进行时 #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安徽创建了3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抗日根据地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斗争,成为安徽抗战的中流砥柱,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淮南抗日根据地

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以津浦路为界,分路西、路东两个地区。1938年8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奉命东进淮南敌后,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随后对江北部队进行整编,将江北部队扩编为四、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整编后,部队主力开赴皖东,完成在皖东的战略展开,逐步开辟了津浦路西、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12月初,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到达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领导华中抗日斗争。不久,成立了以张劲夫为书记的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以刘顺元为书记的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1939年冬到1940年春,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取得了定远县自卫反击战和半塔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并在路东、路西区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此后,江北新四军又粉碎日伪军的7路“扫荡”,促进了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的皖东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张云逸兼任师长。1941年5月,华中局决定将皖东津浦路东和路西两个省委改为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由以郑位三为书记的皖东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从苏北移至淮南盱眙县黄花塘,二师师部改驻来安县大刘营。

从此,黄花塘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2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南苏皖边区党委、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淮南军区。从1943年起,淮南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取得反顽斗争的胜利。到1945年9月,淮南根据地共建立2个专员公署,17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

罗炳辉和淮南路东行署专员汪道涵(右1)等合影

淮北抗日根据地

位于豫皖苏鲁四省交界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发展而来。1938年秋,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东进,开辟豫皖苏边区。1939年11月,刘少奇到达涡阳新兴集,领导成立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吴芝圃任主任。到1940年下半年,辖区扩大到东至津浦铁路、西至新黄河、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广大地区。皖南事变后,彭雪枫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加强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建设。

在皖东北地区, 1938年10月,共产党员江上青等受党组织的委托,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专员兼皖六区保安司令盛子瑾到达皖东北地区,秘密建立中共特别支部。八路军、新四军先后进入皖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斗争。1940年初,盛子瑾离开皖东北,共产党开始在皖东北独立自主地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3月,皖东北抗日民主政权——皖六区专署成立,陈粹吾任专员。到9月,共建立5个县16个区104个乡(镇)的抗日政权,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在邳睢铜地区,1941年6月,新四军第三师九旅一部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建立了县委和县政权,使邳睢铜地区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8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划定淮北苏皖边区,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和淮北军区。

194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决定,华中局改组苏皖边区党委,邓子恢任书记;撤销淮北军区,由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彭雪枫兼司令员、邓子恢兼政治委员。在淮北区党委的领导下,淮北军民不断取得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胜利,使根据地建设不断发展。到抗战胜利时,淮北根据地建立了3个专员公署,2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

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四师皮革厂职工合影

皖江抗日根据地

1939年秋,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主力开赴皖东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留在皖中地区坚持斗争。1940年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领第五团第三营到达桐东地区,与当地新四军武装建立三官山抗日游击根据地。9月,合巢含无联合办事处成立,部分乡区抗日民主政权也相继成立,皖中地区初步发展成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皖南事变后,由无为游击纵队、皖南事变突围至皖中的部队和其他武装组成新四军第七师,由张鼎丞任师长(未到任)、曾希圣任政委,全师约2000人。

第七师成立后,集中力量创建巢无中心区,成立了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吕惠生任县长。到1942年春,初步建立了拥有100万人口的巢无中心区。巢无中心区也成为皖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在创建巢无中心区的过程中,根据地还派部队向西发展,打通与新四军第五师的联系,开辟了白湖和桐西两块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方向沟通与新四军第二师的联系,开辟了和含抗日根据地;同时开辟了沿江地区,创建了桐贵青、贵桐、彭东等几块沿江游击根据地。

1942年4月,为统一领导皖中地区的斗争,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恍城成立,何伟任书记。随后,召开了皖中参议会,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任主任,实现了对全地区的行政领导。随后成立了皖中各抗敌协会联合会和皖中民兵联防司令部。一部分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起来。1943年3月,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重新组建皖中区党委,曾希圣任书记;新四军第七师实行地方化,成立新四军皖中军区,统一领导全地区武装力量;同时成立皖南、沿江、和含3个行政区和巢无、巢合庐2个直属县。

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为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皖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3个专员公署、1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

1944年10月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在无为白茆洲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素材 | 安徽党史方志 编辑 | 王娅飞 校对 | 余颖 审发 | 黄新风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呀▼

原标题:《学党史 铸警魂 | 安徽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