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纸化”办公时代,百度智能云OCR如何加速推动碳中和?

2021-09-22 18: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碳中和”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一年一度的“清洁地球日”备受关注。同时,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通过AI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已在多个场景中取得成效。其中OCR文字识别技术以其与“节约纸张”的高度关联,成为了加速碳中和进程的重要推进力量。

在“无纸化”办公需求日益迫切时,OCR快速渗透到政企机构与“纸”相关的各个业务环节中,不仅为为政企组织带来了新的思路,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助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

OCR渗透无纸化办公的“全版图”

OCR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推动政企业务从内到外“全版图”实现办公无纸化。目前提供OCR文字识别服务的企业众多。这里以技术领先、场景覆盖全面的百度智能云OCR技术为例。

1、对外——推动产品与服务无纸化

政企组织对外业务中,时常需要用纸张登记信息、复印/打印文件、收集/存储资料,这些纸张承载的是一个企业的价值流动。但纸张的大量消耗导致树木被乱砍乱伐,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冗余繁复的环节、枯燥的人工操作也降低了业务开展的效率。而OCR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快速实现纸质资料电子化,减少纸张的多余消耗;精简业务流程,显著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例如,在政务审批领域,速聚科技接入百度智能云OCR技术,搭建政务智能审批平台,实现自动拍照识别各类纸质文档,让“填表”成为过去式,使得1800+个行政审批事项实现“自己审网上批”、“一件事一次办”、“一次不用跑”的政务审批新模式;此外,福州慧政通在本地部署了百度大脑iOCR自定义模板文字识别能力,实现直接拍照识别纸质证照信息的能力,真正做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员工个人学习与资料录入方面,白描、全能扫描宝等APP接入百度智能云OCR技术,快速准确的对笔记、图文等各类资料进行识别,实现纸质资料电子化管理,降低打印、抄录成本,最大幅度的减少纸张消耗。

在“纸张使用大户”医疗健康领域,佐力百草在接入百度智能云OCR后,让药企和医院业务实现了智能化对接,处方录入方式的改变及电子化存档,让纸张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唐古信息的解决方案也使用了百度OCR相关接口,拍摄纸质处方即可结构化识别并形成电子处方,便于医师快速上传,药房抓药煎药无需纸张的传递。

总的看来,发生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业务,往往都有大量的纸张应用,OCR的广泛使用,将大大降低纸张使用量。

2、对内——协助内部业务流程无纸化

打印技术的普及、内部流程的规范需求,都让纸张成为企业内办公场景下最常见的元素,不同于企业对外业务,对内业务的纸张浪费现象更为严重,从碳中和的角度,利用OCR技术推进无纸化办公必不可少。

以企业内部最琐碎、最频繁发生的场景之一——报销为例,OCR可节省大量的填表、复印纸张成本,51社保通过百度智能云OCR技术搭建了机打发票原件电子化处理平台,实现每月数万张机打发票的全自动处理,而移动设计院在整合百度大脑iOCR财会版技术后,员工仅需拍照上传相关发票即可生成报销关键信息以供审核。

当然,内部资料管理、审批等事项更是纸张使用大户,OCR在其中起到了“扛鼎”的作用,直接节约了大量纸张,办公文档、报表/表格等企业需要存档的资料,都在大规模电子化的路上。

3、动态发展——实现更好的知识管理与沉淀

此外,企业或政府机关单位还有一类与纸张有关的需求,那就是内部知识管理与沉淀,例如与业务决策有关的信息统计、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报告撰写等,以往都需要大量纸张参与,作为信息汇集、统筹处理的载体。

这与一般的资料存档有所不同,内部知识的管理和沉淀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的未来,需要格外重视。

实际上,这与OCR推动数字化转型不谋而合。北京融汇金信在百度智能云OCR的帮助下,将大量纸质、图片文档电子化,并结合NLP技术最终建立了产业知识体系,让知识变成数据,从而帮助客户更精准的进行业务预测。这些不断扩充的知识,最终又赋能到机器人、智能报告上,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高品质服务。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政企发展的刚需,现在,OCR技术又与政企的另一重刚需“无纸化办公”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OCR推动无纸化办公,“碳中和”由被动变主动

为达到国家对企业碳中和水平的要求,不少企业都需要付出额外的开支,因此节能减排很容易变成一种需要额外付出成本和精力的被动行为。相比于大规模改造设备、斥巨资植树造林,在办公场景中应用OCR技术,减少纸张消耗,释放人力成本,实现主动式降本增效,容易得多。

1、“无感部署”,OCR具备低门槛部署的特点

一个新产品或解决方案的采购,往往价格不菲,尤其是与AI相关的,但OCR具备价格实惠、低门槛部署的特点,显著降低了企业或机构的使用成本。

例如百度智能云OCR技术可以在云端快速部署,也可以选择安全的本地化部署,甚至通过离线SDK轻量化部署到特定场景下,给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较为典型的,是快递单识别离线SDK能够直接集成到手机、把枪等硬件设备中,快递小哥使用已有设备即可实现包裹面单关键信息的准确提取,在无网、弱网环境下均可稳定运行。

实际上,无论是云端还是轻量化,OCR本身的“价格”非常亲民,平均而言,一次识别/存储的成本远低于使用纸张。而更进一步看,低成本的AI技术不仅取代了高成本的人力,同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为企业或机构创造更多价值。

2、“业务增效”,OCR推动业务发展而不是制定额外规则

OCR在推动无纸化办公的过程中,与业务无缝契合——它就是业务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制定额外的规则让企业或机构去遵守,主要体现在对原有业务流程的优化,这有别于通过制定政策去落地的碳中和模式。

事实上,宏观层面推进碳中和,越来越倡导将碳中和与企业或机构的发展利益相结合。

无论是服务好用户、客户,还是内部工作效率的提升,OCR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面推进着企业或机构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换一个角度看,百度作为OCR技术的输出者,本身也在把OCR当作To B产业智能化战略落地的重要技术力量,为了帮助政企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无纸化办公、碳中和只是这一过程的附带成果,自然会与政企利益高度协同。

3、“行业共进”,OCR在垂直行业推动全面变革

OCR推动无纸化办公不仅不会让企业产生负担,反之还将推进一些行业业务流程的简化,这种变革让碳中和更具有意义。

最典型的,是OCR改变了很多交通场景的工作模式,例如司机身份认证、车辆盘点、车辆税务缴纳等,都不再需要手动填写纸质表单、现场验证等操作流程。

例如,盛和信在其APP中采用百度智能云OCR的VIN码识别技术,企业操作员不再需要使用纸质盘点单对车辆逐个点数,仅需对VIN码拍照上传即可实现快速盘点,这一过程不再使用纸张。

航天信息将多项百度智能云OCR技术集成于APP内,用户仅需对身份证、车辆合格证等资料原件进行拍照,系统自动识别信息,并进行数据验证,验证仅需3分钟即可办理相关缴税业务,真正实现了办税无纸化。

这些,都进一步优化了交通场景的业务流程,也是该领域快速变革的重要体现。

无纸化办公的全面加速,还需OCR平台做到二件事

碳中和是全球化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所有组织、个人共同努力,因此,OCR推动无纸化办公,面临二大难点。

一是应用场景突破,让OCR由新奇的AI技术变成普惠的应用。这与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百度智能云OCR现已提供通用场景、卡证、财务票据、汽车场景、教育场景、医疗票据文字识别等60余项技术能力,其应用场景随着百度产业智能化战略的落地持续丰富。

二是在能力的供给上,告别“看菜单点菜”的赋能模式,而是通过平台能力建设,让更多政企可以“随心所欲做菜”,从而大大加速政企落地OCR的速度。仍然以百度为例,为了降低政企自主训练OCR文字识别模型的门槛,百度大脑推出业界首个EasyDL OCR自训练平台,提供零门槛、定制化、低成本的一站式OCR模型训练服务。保证高准确率的同时,满足多元化的细分场景需求,并有效保障数据安全。

由此可见,碳中和为无纸化办公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在这个科技颠覆传统工作模式的时代,OCR技术更是一种普惠理念的输出。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政企通过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提供的AI技术与服务,创造出更多无纸化应用场景,让更多企业共同来维护地球的清洁。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