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海波|守护“青春的凝视”
编者按: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主编的《青春的凝视:电影文本及作者深度解读》日前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们运用专业电影理论对中外电影和导演进行评论与研究的论文。主编刘海波教授希望借由这本书的出版给年轻人一次多年后“凝视青春”的机会,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广大年轻人。以下是刘教授为本书写的序。
2019年我辞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行政职务回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学后,承担了电影学研究生的“电影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得以与数十位研究生面对面研讨理论、分析影片,这些分析对他们常常是理论的操练,但理论工具的掌握也加深了大家对电影文本及作者的理解,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这让我想起自己读研究生时印象很深的一本书——《夏天的审美触角——当代大学生的文学意识》。那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1986年开设的“新时期文学专题研究”的课程记录,包括作家座谈、学生讨论和他自己的授课思路,在讨论课里发言的郜元宝、张新颖、王宏图等学生后来都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学界的知名学者。这本书当时曾让我和同学羡慕不已,羡慕积极思考踊跃讨论的课堂氛围,更羡慕讨论的成果能够被及时出版、学生们的思想能为学界所知。青年研究者的专业兴趣需要引导和鼓励,为师者为年轻学子的搭台建桥常常比深奥的讲授更有价值。基于此,我把回归教学后第一本书出版的机会留给了这些未来的学者们,决定操刀为他们编一本论文集。
这本论文集选自上海电影学院2019级电影学专业研究生们的课程论文,集中于对中外电影文本和作者的研究,这基于我这些年培养研究生的思考,也基于研究生们研究能力的实际。自2006年开始,我招收研究生已经有15个年头,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文字基础需要加强,研究能力的培养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他们完成不同课程作业的同时,我要求以半年为单位由易到难完成单个文本分析、作者研究、类型研究、专题研究,然后以此为基础过渡到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所以在我的课程上,我要求学生运用合适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对单个电影文本或单一作者进行研究即可,有些同学引入了比较的视野当然也是欢迎的。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论文集涉及胡金铨、谢飞、侯孝贤、徐克、关锦鹏、娄烨、曹保平、万玛才旦、文牧野、毕赣、滕丛丛、饺子、小津安二郎、希区柯克、大卫·林奇、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阿方索·卡隆、蒂姆·波顿、保罗·索伦蒂诺、李沧东、德里克·贾曼、伊尔蒂科·茵叶蒂、安南德·图克尔、努里·比格·锡兰、细田守、荻上直子、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等三十余位中外导演,涉及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伊朗、土耳其、匈牙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到的电影理论和方法有作者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学、叙事学、符号学、存在主义、福柯的权力规训和异托邦理论、镜头分析、声音分析、传统文化分析、地域文化分析、民族主体性分析等等,无论从研究对象的选择还是理论方法的使用上,都显示了同学们宽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而在文本细读中,更能看出带有青年人特点的锐气和新意,所以,我愿意将这本集子命名为“青春的凝视”。
这是一本按照学术规范完成的电影专业的研究论文集,适合电影研究界参考,但更适合在读研究生、本科生乃至有兴趣报考影视专业的高中生参考。由于研究集中在经典电影作品和知名导演,加之写作者都是年轻人,所以,也非常适合电影爱好者、发烧友、迷影和影迷一族来阅读。
感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领导和上海大学出版社领导对该书出版的鼎力支持。在组稿选稿过程中,我的研究生李美慧和宋安淇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在此一并感谢,相信她们在辛苦之余也有自己的收获。
期待有机会阅读到这本书的读者能够读到有趣的观点,发现你观影时没有注意到的电影的秘密。期待“青春的凝视”能够作为系列一直出版下去,对外展示上海电影学院青年学生的研究实力,给读者提供理解电影的新的维度。
刘海波
2021年1月
《青春的凝视》,刘海波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