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摄影收藏④|越众历史影像馆:以史料价值为先(上)

澎湃新闻记者 梁嫣佳
2022-11-26 08:28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编者按】

在中国,摄影收藏还是一件新鲜事。尽管图片已经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了,但收藏摄影似乎仍是一件遥远的事。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逐渐活跃,越来越多的人与机构开始意识到了影像的价值:出色的摄影是时代的见证,也具有艺术价值,连接着个人与集体记忆。

位于深圳的越众历史影像馆近些年来在历史影像的收藏和运用展出方面,表现非常亮眼,作为一家民营影像机构,究竟是“做对”或者说“做到”了哪些事情,才让一家民营影像机构呈现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澎湃新闻记者专访越众历史影像馆黄丽平馆长,请她就越众历史影像馆的收藏定位、发展方向等聊一聊自己的经验和得失。

黄丽平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昆明理工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硕士;2003-2014 年任职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2014 年至今任职于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 ;十九年美术博物馆从业经验,从事美术馆 / 博物馆管理、品牌策划与推广、展览策划与推广。

越众历史影像馆外景

澎湃新闻:请介绍您个人身份及越众历史影像馆设立的初衷?

黄丽平: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应宪先生开设影像博物馆的初衷是希望尽一己之力,将流失海外的中国历史影像带回家;本人从公立的美术馆中出来,带团队加入应先生的事业中,一是对其敬仰和信任,二是希望实现一种事业理想——希望将十多年美术馆从业经验实践其中,善用民营资本,对标书本里国外私立美术馆/博物馆的模式,试图摸索符合我们自身社会情况的民营美术馆发展方法。

我最先与应宪董事长确立的是:是要做盈利的艺术机构,或是做非盈利的学术研究机构?因为经营的方向完全不一样。答案是后者。可见应先生的远见和胸怀。

展厅现场内景(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

展厅现场内景(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

澎湃新闻:目前越众影像馆的收藏情况(设施、馆藏、来源等)及未来目标如何。

黄丽平:筹建越众历史影像馆之初,我就与投资方提出意见,并达成共识,即:先成立学术委员会,研讨办馆方向和收藏定位,切忌犯民营资本进入艺术市场之初见什么都好,收回来才发现是“智商税”的结果;并且作为民营资本的小众博物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立足于全国众多如春笋般涌现的各类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空间之中。所以本馆一开始研究收藏定位就非常清晰: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影像资料为收藏及研究方向,深度挖掘“流失海外和散落民间的中国历史影像”。一直以来没有跑偏。有的是在收藏的过程之中,对相同定位但分类更细致的藏品的拓展和补充,比如对当代纪实摄影的收藏,拓展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讲到历史就以为是“老照片”的固有观念;又比如对历史文献和其他一些实物的收藏,是对历史影像解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的拓展收藏。

从研究收藏的态度上讲,我觉得我们以最开放的姿态去收这些民间的历史影像,让影像本身去说话,我们尽量不去表达自己的任何主观的意见,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或者一张图片比较片面,如果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收到不同的资料,可能就会更全面,我希望我们这种姿态去收东西和做宣传推广,我不敢说谁说的就最真实,就算是我们在叙述某一件事情都会加一些我们自己主观的东西进去,哪怕不是故意要说谎,在回忆的时候是开心和不开心已经带着的主观叙述进去了。影像包括的信息很多东西是自在存在的,所以它所带的可挖掘的客观信息量应该是非常大的。我们尽量以抢救的方式,和时间赛跑,保持资料,以便后来的研究者有资料可用,是收藏的最主要目标。

现阶段的馆藏主要包括:

一、高清数码影像10万张以上,动态数码影像4000多分钟;

二、老胶片175盘,数字化处理3000分钟以上;

三、当代纪实摄影原作450件;

四、口述史视频约100小时;

五、其它辅助书信文献和实物约250余件;

六、名家作品/藏品保管与合作研究、开发系列包括:

(1)侯登科纪实摄影底片及原作4万余件;手稿、书信等1146件;

(2)邹德怀私人藏抗战相册109本,共1.5万张以上。

澎湃新闻:越众影像馆的影像收藏的准入标准如何?如何制定?最关注的是影像的什么方面?

黄丽平:一个新生的博物馆,有了学术定位之后,基本就已经确立了收藏方向。

越众历史影像馆的收藏方向就是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影像资料,包括了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标准是“以史料价值为先,影像艺术价值次之”。最关注的是同一事件多方角度记录的影像。有时单张视觉效果很好的历史照片在越众历史影像馆这里未必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因为它仅代表了历史的一瞬间,其上一帧与下一帧的缺失很有可能导致断章取义,造成历史失实。所以尽量从各个方面补充收藏。而当代纪实摄影收藏和评奖活动也是如此,我们不只是收藏或评选一个视觉极佳的画面,而是重视收藏、或评选纪实摄影师长期跟进的拍摄项目。

载体可以是:一,具备史料价值的影像,哪怕数字藏品都要重视,比如那批美国国家档案馆藏的二战时期中缅印战场影像,对我们来说就是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珍贵历史影像资料;二,老照片、新闻和纪实类的电影胶片是收藏重点;三,当代纪实摄影成系列研究收藏,重视原作,对摄影家长期跟进的项目和作品做研究收藏。当代考虑的主要还是拍摄项目本身,摄影家个人年龄不是重点。

目前收藏的当代纪实作品多从梳理摄影家毕生作品开始,确实年纪都比较大,只是偶然,不是必要条件。收藏上,越众历史影像馆是当下影像门类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泾渭分明的个案:当代纪实从侯登科回顾展开始,每三年做一个当代纪实摄影家研究个案,收藏保管着侯登科毕生作品和文献手稿;第二个就是自2018年起至今,专注刘博智海外华人流散文化影像收藏研究展览,梳理刘博智五十年摄影作品,并且持续支持拍摄和展览。明年还将开启深圳摄影家记录城市发展的影像。

“侯登科摄影回顾展1978-2002”首展海报

“侯登科摄影回顾展1978-2002”首展现场,越众历史影像馆

“侯登科摄影回顾展1978-2002”巡展现场,武汉美术馆 

麦客 陕西关中1982-2000

麦客 陕西关中 1982-2000

四方城 陕西西安 1996-1997

广东大瑶山 1985

甘肃 1991

澎湃新闻:在影像收藏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比较重要的事件或故事?

黄丽平:博物馆听起来是关于“物”的故事,但推动重要事情的都是人。所幸越众历史影像馆成立的时间“为时未晚”,我们和上一辈做影像事业的前辈们还对接得上。比如八十年代就在深圳创办《现代摄影》的李媚老师,她一开始就加入到我们的学委之中,从侯登科作品的收藏和展览、全集概念摄影集和文献资料的出版,以及后来推动我们接下“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甚至每一个和当代纪实摄影相关的展览以及作品的收藏,她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和指导。

从历史影像的收藏上,我们通过展览认识了很多“老照片”中人物、或者是他们的后代,基于对我们专业上的认可,他们捐赠了私人影像,当我们从“大历史”角度去研究收藏时,他们的捐赠补充了个体记忆的细节。比如在远征军滇缅印战区影像中一位容兆珍将士的女儿,她将父亲的照片捐赠与我馆,并且从她手中父亲的日记中,我们得知当年他在松山战役中负责运送炸药的细节,这可比一个人静止于一个画面中鲜活了很多。

对刘博智先生50年拍摄的海外华人影像的梳理和展示,让我们开启了“海外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收藏,并且开展了对具体地方流散出去的华侨华人历史做口述记录,比如前年为深圳大鹏新区统战局做的“大鹏华侨口述史”采集项目,丰富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像历史收藏。

所有的用心出品的项目,促成了许倬云先生的助手冯俊文先生2019年底来馆提出整理和展出许倬云先生家族影像的建议,并获得许倬云先生口头许可。但由于随之而来的疫情影响还未真正开启,希望明年可以实现。并且我们还将计划以许先生这个个案出发,洽谈梳理更多文化名人的家族影像和故事。这种收藏项目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虽然总是在和时间赛跑,但还是很庆幸我们终究是赶上了。

差点出事故比如:从台湾收来黄杰(抗战将领)日记手稿和信件,过关时因为扫描到有印刷品、出版物,差点被海关没收了40年代抗战相关的手稿,幸好最后确认了是1949年以前的资料,放过了这些老纸片片。诸如此类有惊无险的事件,也许以后还会发生,因为老影像和文献既非艺术品,不能以估值报关,却在历史资料收集者心目中非常重要,当事件突然发生时,很难一瞬间去证明进关条件的可否。

“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展览现场

“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展览现场

FranciscaAriitiga Najarro家中的关公和圣芭芭拉守护神,“古巴唐人”系列,2009。“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展览作品之一

大萨瓜中华会馆历史研究人MarioWong Aleman及其子,“古巴唐人”系列,2009。“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展览作品之一

普通唐人的居室 ,旧金山,“北美唐人”系列,1976。“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展览作品之一

单间里的寡妇,纽约 ,“北美唐人”系列,1978。“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展览作品之一

澎湃新闻:本机构在全国(或更大)范围内的水平/级别如何,是否有可比较的对照值?

黄丽平:实践证明,越众历史影像馆的这一套办馆理念和方法是受业界专家认可的。智库50多位在行业中独具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一路陪伴我们一个年轻的博物馆成长,就是一种很直白的说明。我们的专家学者一类来自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界:如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原副馆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马振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研究馆员)、王璜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美术馆前馆长,广东美术馆前馆长,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声良(敦煌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类来自摄影实践及理论界: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领衔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版权协会副主席)、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晋永权(现《大众摄影》杂志主编)、李媚(原《现代摄影》、《焦点》杂志主编,策展人,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杨小彦(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还有一类是来自历史学和人文社科等领域:陈谦平(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启耀(广州美术馆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影像人类学者)、丁学良(哈佛大学博士,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学术指导,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冯克力(《老照片》创办者、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史研究委员会委员)、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金宁(《文艺研究》主编)、解玺璋(评论家,中国近代史学者,历任《北京晚报》编辑部主任,《北京日报》文艺图刊主编,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杨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余戈(抗战史研究者,《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副编审)、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

……以上这些专家是我们馆学委会的部分成员,还有很多知名学者、纪录片制作人、摄影师、策展人、媒体人等,不胜枚举。

从展览策划到整个形象的出品把握,我们算是有态度的民营馆。用陈履生馆长向人们推荐的时候说的,来到我们馆,可以看见“真正有策展概念的展览”。至于级别如何不能武断,只能说同类题材的博物馆很少,如此定位在国内算第一家,目前还是唯一一家;与影像同类的馆之中,我们实体规模比较小,研究和课题比较专注。另外,民营美术馆中,获国家文化部(现文体旅游部)奖项的,目前独越众历史影像馆一家,且两度连获:“一个有问题的展览——从一段潮汕旧影像说起” 获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时代的印迹——《老照片》二十周年纪念展”获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

澎湃新闻:越众历史影像馆坐落在位于深圳罗湖区的越众产业园内,使用面积一千余米,共有三层,是中国非常年轻的民营艺术馆。它的出现在深圳本地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黄丽平:算是掀起深圳民营美术馆热潮的第一波,虽然定位比较清奇,但终归属于影像门类的美术馆,这些年更多不同艺术门类的民营馆在深圳应运而生。

也算是深圳民营美术馆文化输出影响比较大的,过去人们不是常认为深圳是“文化沙漠”吗,民营美术馆的展览输出有改变了这些观点,让学界重新认识到现在深圳的环境对文化起到的推动作用。比如我们的展览最远做到了美国国会众议院,陈纳德、尼克斯的后人都参加了展览,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学术上的影响则是推动了学界将中国远征军在中缅印战场的表现作为二战中国对世界战场做出的贡献来研究;“国家记忆”系列展览是我们馆到目前为止巡展次数最多的一个展,从2011年到2017年已经在海内外多个城市举办了15场巡展。

我们研究型的展览,又特别受高等学府的欢迎,并能引起师生们对历史影像研究也能有如此玩法的好奇和兴趣——比如“一个有问题的展览——从一段潮汕旧影像说起”在我们馆首展结束后,先后在两所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香港大学图书馆举办了巡展;比如我们借助《老照片》丛书沉淀的对历史影像的收集和解读,做成一个有温度的展览,并巡展回到《老照片》的诞生地济南,让一个最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感受一个最年轻城市的文化活力。

“国家记忆”军博展海报

“国家记忆”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展厅

“国家记忆”越众历史影像馆(馆藏展)

“一个有问题的展览——从一段潮汕旧影像说起”巡展现场,香港大学 

“一个有问题的展览——从一段潮汕旧影像说起”巡展现场,香港大学 

“一个有问题的展览——从一段潮汕旧影像说起”首展现场,越众历史影像馆 

    责任编辑:许海峰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