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诺贝尔奖得主的童年,多亏有了cosplay

2021-09-22 06: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赵晴 成长合作社 收录于话题#养育主题深入思考 29 个内容 #诺贝尔奖 1 个内容 #童年 1 个内容 #买买买 5 个内容

诺贝尔奖得主的童年…

多亏有了cos play?

作者 | 赵晴

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教授Robert Root-Bernstein做了一个研究。他把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其他科学家做了个比较,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兼任业余演员、魔术师、舞蹈家或表演者的可能性整整大了22倍。

他同为学者的妻子Michele还研究了诺贝尔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们——这些人被公认为具有创造性创新力,结果发现这些人在小时候过家家玩的(比对照组)更多。

我的妈呀!虽然我对这个研究结果将信将疑,却毫不怀疑它触及家长灵魂的效力。

果不其然,他们的研究被广泛引用,以此来证明过家家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就在几个月前,一岁半的儿子开始显示出对于过家家的强烈兴趣。这算不算一个关键性成长机会?生怕耽误了未来得主,我赶紧上网查了下过家家的玩具,还没买就感到身心手眼都疲惫。真的需要搞成这样吗?

过家家玩具的阵仗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我完全没可能来研究过家家这件事。当然,拓展生命宽度(操心的事儿越来越多)本来就是当家长的福利(魔咒)之一。

那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玩过家家有什么好处

过家家对应的英文是pretend play, 直译过来就是“假扮游戏”,这个说法也很常见。

所谓的过家家,其实跟我们想象的差不多。扮演 "妈妈和爸爸"、假装医生/厨师/售货员、玩洋娃娃、给车子搭桥过河,哪怕在地板上滚滚小汽车,这些都算。

过家家这件事被学者研究了七八十年,普遍被认为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似乎也颇符合我们的直觉。常常被提到的好处有~

提升认知能力,比如创造力,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Vygotsky提倡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孩子的创造力。他认为,孩子从童年的想象和幻想过渡到青春期,创造力的内容和性质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变成更成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的观点算是给过家家提供了理论支持。很多学者试图证明,玩过家家的孩子会在认知能力上更胜一筹,而这种优势会延续到成年以后。

提升"心智理论 "(theory of mind),增加孩子的同理心,换位思考能力,社交技能;很多学者认为,通过过家家,孩子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可能与其他人的想法不同,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提升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孩子在游戏中学会表达正面和负面的情绪。

提升孩子对“符号”的理解;当我们用某样东西来代表其他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使用符号。数字是符号;文字也是符号。

在过家家中,儿童需要使用大量符号——比如,沙发就是海盗船,枕头堆起来的就是碉堡。我们不难想像,过家家或许会对语言发展有帮助。毕竟,扮海盗或是超人,总得用到一些日常不太常用的词汇、句型和时态吧?

“把我们的骷髅船帆升起来!“

”我的隐形衣能量不足了…”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

上述的所有过家家闪闪发光的好处,却被另一些学者认为“实属证据不足”。

在梳理了大量研究和数据之后,弗吉尼亚大学的教授Angeline Lillard等人一项一项分析了上面提到的每一种过家家的好处和相应的研究数据。她总结说,尽管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假扮游戏如何有利于儿童发展,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具有关键作用。的确有不少研究声称假扮游戏有这样那样好处,然而在这些研究中间,不严谨的研究手段和有问题的统计方法相当普遍,因此很难判断这些研究数据和结果的可信度。

说到不严谨的研究手段,她重点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真是研究手段和基本逻辑学活生生的好教材!):

1. 相关性被当作了因果性—假扮游戏和一些儿童发展积极结果同时存在,不足以说明假扮游戏就是造成了这些结果的原因。

2. 很多实验结果都无法复制。

3. 很多实验者在参与实验之前就认为假扮游戏对儿童成长有益,他们自身的偏见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他们还说 (以下划重点):

1. 过家家只是通往儿童积极发展结果的许多途径之一;

2. 尽管玩过家家的孩子身上常常能看到一些积极的认知发展,但造成这种好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其他因素,而不是过家家这件事本身;

3. 真正造成积极认知发展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大人和环境一些关键的互动特质造成的。

当然,Absence of evidence is not evidence of absence. 目前还没有充分的研究证据来支持过家家的种种好处,显然不意味着过家家铁定没有好处。只不过,没有我们(或者很多学者)想象的那么板上钉钉而已。

所以,一开头说到的那个伯恩斯坦关于诺奖麦奖得主们的研究——不见得是玩了过家家才能当得主,或许是得主们从小情智过人,偏爱过家家这种游戏。

#2

小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过上家家的?

不管过家家的光环是不是真的,它都是(绝大多数)孩子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是孩子进入真实大世界之前的排练和预演。(然而我却忍不住想到宇航员进入太空执行EVA之前的气闸舱…过家家就像孩子的气闸舱…我最近Andy Weir看多了...)。

研究过家家这件事之前,我多少觉得这更像是小女孩喜欢的游戏。而现在发现它其实是几乎所有孩子必经的超级有趣有爱的成长阶段,而且没有男女之分。

那么小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过上家家的呢?这个问题还真有人研究。

Elaine Weitzman 和Sara Smilansky 都算是这个领域的权威,综合她们对过家家路线图的总结,我们大体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轨迹。

01

功能性游戏阶段(12-24个月)

孩子在这个阶段利用自己的身体和感官(触摸,吮吸)来探索世界;在一岁半左右,孩子开始会跟其他物体和人建立起某种联系,比如在地板上推汽车,给泰迪熊喝水,假装"喂 "父母等等。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自我假扮” (12-18个月) ,比如假装吃、喝,看书或睡觉。他们倾向于使用看起来相当逼真的玩具(如塑料玩具勺)或干脆就用真正的勺子。逐渐,他们会开始“简单假扮”:(18-24 个月) 用玩具叉子喂娃娃或让玩具飞机 "飞 "起来。在此阶段,小孩还会模仿熟悉的成人动作,比如假装用玩具电话说话。

02

建设性游戏阶段(24-36个月)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用各种“原料”来创造新的物体和图案,比如用积木来建造房子,用稀奇古怪的东西搭桥。孩子制作的东西可能不见得有多逼真,但是他们想达到一种效果,这个意图非常明确。

他们先是会把一些熟悉的动作组合起来(24-30个月),比如,拿出一个玩具碗和勺子,假装倒牛奶,然后端给娃娃。他们开始。接下来,他们会开始组合不太熟悉的动作 (30-36个月) ,比如假装去看医生或在餐馆当服务员。他们开始把玩具球假装成苹果,也可以假装自己的手是电话,他们越来越不需要逼真的道具了。

03

戏剧性角色扮演 (3-5岁)

孩子现在会假扮各种主题,其中很多都跟真实生活差了十万八千里,甚至都是他们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海盗、城堡,超级英雄,骑马打仗都是这一类。他们开始与其他孩子一起假扮各种不同的角色。他们不再需要逼真的物体和玩具,而是用手势、哑剧或其他几乎任何物体来演绎。在这个阶段,语言往往是游戏的动力。孩子用语言来解释和表演他们的角色。例如,一个假装假扮警察的孩子可能会说:"不许动!举起手来!"

#3

大人要做的不仅仅提供玩具

观察孩子的游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忍不住去回想抱抱是怎么一步一步开始过家家的。顺便说一句,当你观察到孩子一些有趣的行为和活动的时候,不妨随手记录几句。长大真的是一瞬间,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小花招小表情,一旦消失了,快得让人来不及回想。

翻了翻我隔三差五流水账似的记录,我发现,我注意到的他最早的假扮类的行为开始于我们一起看书的时候。

每次给他讲书,我都会配合很多动作,连比划带演。这个送信的邮递员叔叔,他从哪儿来,到哪去过桥,桥下有什么,小山村在哪儿,从哪条路开进村,怎么送信,(和其他很多爸妈一样)我都是边说边演;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之后,忽然有一天,他开始模仿我,把这些动作串起来,把故事讲给我听;他比划,我来说,好像我们在演双簧。

看到书中的橘子,我会假装把橘子从书中拿出来剥皮给他吃,然后让他嗷呜一口吃掉(没错,这本书是和歌山静子的“抓住啦,啊呜”)。

再后来,在书中看到小猫喝奶就会表示自己也想喝,然后凑到书里去舔一舔(书都被舔破了);

看见书里的小猫,就着急的表示好想跟小猫一起玩;这时候,我会伸手凑到小猫跟前,然后告诉他,小猫跳到妈妈手上来了。然后手托着“猫猫”放在他面前,告诉他,你快拍拍小猫猫吧。这时候,抱抱会心满意足的撸猫,刚才着急上火的情绪完全平复,好像一切都在真实发生。

当孩子们在玩假扮游戏的时候,他们在假装一个东西或一个人(一只猫)是真的。他们似乎能够非常真实的感受到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情景。比如,当孩子把杯子放在娃娃的嘴边,喂TA喝水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这个娃娃是活的,真的在喝水,它甚至可能打嗝;当娃娃被放在床上时,娃娃真的在睡觉——所以孩子必须等待,直到娃娃醒过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来说,真实和假扮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抱抱看到书中要沉的船,森林大火中的等待救援的小车,掉进水沟的小猫,陷在大雪中的摩托车就会明显焦虑。

成年人眼中的游戏,在孩子眼中都在真实发生。所以,或许有一天,他会坚持要躲在枕头碉堡里不肯出来,或是用恐龙霸占整个餐桌,这个时候,成年人需要用剧情(而不是纪律)来引导(而不是约束)他。

是的,就看谁的脑洞开的比较大了。

抱抱现在最热衷的剧本这本书中的撞车场景。我压根没留意的这个细节却被他发现了。

画面右侧的警车...

中间那个摔了一大跤的阿姨...

相撞的两辆车,掉了的车轱辘和旁边的救护车...

这些细节都一个一个被纳入剧本中。现在,我们还会一起打电话叫拖车,然后疏导画面上方拥堵的十字路口,让救护车可以迅速通过。到医院之后,就要用这个药箱给病人看病——药箱中的东西显然是我东拼西凑的。

对比前面的过家家行为轨迹,我能清楚的看到我和抱抱在互动中这种牵引式的舞蹈。

他找到一个兴趣点——我来表演情节;

他模仿我的表演——修改我的剧本——找到新的兴趣点;

我们一起拓展剧本,完善剧情。

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就会给他们的故事添油加醋、刨根问底,这么做会让他们开始学习因果关系。比如,汽车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拖车去修车铺,请别的朋友开车送我们,或者改成走路去商店。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 Jerome Singer认为,经常与孩子交谈,解释孩子身边的问题,或在睡前阅读或讲故事的父母,最有可能促进孩子对过家家游戏的兴趣和发展 (Singer & Singer 2005)。

上面所有的这些我们玩儿的不亦乐乎的过家家游戏,都不需要那种动不动好几百个配件的大套玩具。过家家还有一个词,叫make-believe,作为成年人,只要我们真正参与到make中去,孩子就会believe,过家家的最大的乐趣也就尽在其中了。

就在几天前,忍不住给抱抱买了一套小厨房,与其说他需要,不如说这是作为家长的自我放纵;

这两天他开始不停的在两块地毯之间搭桥,落水,施救…

而就在刚才,他不肯坐上餐椅去吃饭,于是我假装手上有个苹果,叫他来把空气中的苹果切成两半,他挑了其中一半,拿着这个透明的苹果做到了餐椅上。

感觉开启了一个新世界......

你和孩子是怎么玩儿过家家的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