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孙庆伟:殷墟妇好墓挖掘40周年,墓主人是巾帼英雄?

杨炎之
2016-04-13 16:5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今年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的第四十个年头,作为极少数未被盗掘的商代贵族墓葬,其一共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这些文物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商代王妃不一样的人生:她是武丁的王妃,又是数个孩子的母亲;她既能参与战争,也能主持对先王祭祀。有商一代,为什么她会如此独树一帜?

4月10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庆伟教授做客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作了题为“妇好和她的时代”的讲座。“大家去首博看展,外行看热闹,内行才看门道,‘妇好’虽然很热,但是我们不能偏听偏信,应该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在其中。”孙教授开场说道。

孙庆伟教授

“她”的时代

妇好是商人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她生活的商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文献和甲骨刻辞告诉我们,有商一代,迁都是常态,而不迁都的时间反而较少。史书上说“商族迁徙前八后五”,也就是说,商王朝一共13次迁都,一直到了盘庚迁殷,才渐趋稳定下来,如《古本竹书纪年》所说“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如果按王孙满的说法“商祀六百年”来看,即有商一代一多半的时间都在不停地迁都。到了盘庚之时,尤其是他的侄子武丁即位的时候,商王朝才走向新一轮的盛世,史书褒扬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而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主”。可为什么商代会不停地迁都?而在武丁时却能“中兴”?

这正是由于商代的“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制”的盛行。由于商汤灭夏后并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先王的孩子和兄弟又很多,内部纷争自然就很剧烈。迁都与王位的争夺是脱离不了干系的,史书上提到的“九世之乱”也说明了这一点:“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乱九世,于是诸侯莫朝。”如今有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虽然学者们对它们谁是亳都争议很大,但这至少反映了一点,就是迁都有考古学上的依据。到了末代殷王武乙之时,才慢慢开始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世系表

孙教授认为商周时期的“乱之本”往往就来自于“并后匹嫡”和“大国耦都”。所谓“并后匹嫡”就是妃子所生的孩子取代了王后所生的嫡长子,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其本质就是周幽王宠幸来自四川的美女妃子褒姒而冷落了王后,不仅如此,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周幽王还想废掉王后所生的孩子,而立褒姒的孩子为将来的国君。但王后也不是吃素的,她的娘家是西戎,最后西周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而“大国耦都”是指在一个分封的诸侯国里,不能立两个实力相当的国都,否则动乱是必然的。例如晋国,晋文公先祖的封地“曲沃”比当时晋国国君的国都“翼”都大,而结果自然是国君被灭,曲沃代翼。

因此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当时国家的稳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我们也能从商周时期的墓葬形制上看出来:殷墟的王陵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十三座高等级墓葬,要注意,它们都是男性的墓葬,女性却没有被埋葬在这里。这与西周有着很大的差别,西周采取了国王与王后并排入葬的埋葬方式,也就是说,到了西周,嫡长子继承制才真正确立下来,虽然有时候会因国王的喜好而发生“烽火戏诸侯”那样的事情,但总体上还是沿袭着嫡长子继承制。

殷墟王陵和周代晋侯墓地形制

武丁时期能“中兴”的关键也不是他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他“举贤任能”,史书告诉我们他即位后曾“三年不言”,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辅佐大臣他就一直闷闷不乐。直到有一天,他的手下为他带来了一位泥瓦匠——傅说,作为一位“农民工”的傅说在当时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得以他的工作地点“傅险”为姓。英雄不问出处,这并不妨碍傅说个人能力的施展。孙教授解释道,史书虽有夸张之嫌,但却反映了当时商朝贵族的腐化现象,以至于武丁不得不“求贤于野”。

为什么商贵族会堕落腐化?这与他们的嗜酒之风有莫大关系,我们得以从文献和陪葬品上一窥究竟。

商纣王“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周初国君为了吸取商亡国的教训就出台了当时的“八项规定”——“尚书八诰”,其中的《尚书·酒诰》就告诫统治者“罔敢缅于酒”。

从考古材料来看,商周的面貌也有很大差异,其中商人陪葬的青铜容器中,觚和爵往往配套出现;而周人的青铜容器中多以鼎簋的配套出现,我们熟知的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等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变化反映了国家风尚的转移:觚与爵都是饮酒器,而鼎和簋则是食用器,前者往往被附会为亡国之物;而后者则盛放粮食以祭祀神明和祖先,反映了周朝的农本位政策,有周一代国祚八百年,这和她重视农桑、推行礼乐制度都息息相关。

周代的列鼎制度

妇好墓中出土了53件觚和40件爵,因此说明了妇好地位的非同一般,那么妇好到底是以何种形象示人?

“她”是谁

首先,“妇好”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妇”是对与商王有密切关系的女性的称呼,其中一部分是商王的嫔妃,而“妇好”的“好”则是这位女性的名或是标示出身的区别字。也就是说,被称为“妇”的人,在当时的妇女中是有特殊地位的,因此,这些女性中的部分人才能在甲骨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我们现在通常称呼的、看似带有贬义色彩的“妇女”,在商代可不是一般女子就能随随便便使用的。

青铜铭文拓片“妇好”

这其实反映了商代的多妇传统,据统计,甲骨文刻辞中共有“妇”157位,商代金文中共有妇55位,其中妇好、妇商等8位分别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因此商代诸妇一共达到204位。而中兴之主的武丁自然少不了配偶,据胡宣厚先生考证“其妻配六十又四”,其中地位最高的有三位:妇好、妇井和妇?(该字不辨),在众多的“妇”中,“妇好”为什么独树一帜,又为人津津乐道呢?

首先,她拥有祭祀祖先的权力。

商代之时往往是商王主持对神灵或祖先的重要祭祀,主持祭祀代表着地位的崇高以及掌握对神灵的话语权,而作为女性的妇好也有该项权力:甲骨文记录了数次妇好主持对历代先王与其配偶的祭祀,如“妇好燎一牛”、“贞勿呼妇好往燎”等等,妇好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活动,显示了她崇高的个人地位。

其次,参与战争。

甲骨文中虽然记载了妇好曾数次参与战争,但并不代表她直接手持斧钺上前线去打仗,这点被很多人误读了。妇好作为一个女性,最有可能是间接参与到了战争之中,比如说征调军队,“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有人说这段话说明了妇好曾集结一万三千人的兵力准备驰骋疆场,但这很有可能是妇好到自己的娘家去征调军队。而正由于妇好娘家的家族势力十分强大,所以武丁才会娶她以便于自己的势力扩张。孙教授说,无论古今这都是政治联姻最直接的表征,以此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

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大钺,它在商代可不一定是兵器,更可能是一种祭祀时的用具,就算它是兵器,也不一定是妇好亲自使用过的。今人往往把妇好塑造为一位穆桂英似的人物,实在欠妥。

手持大钺的妇好(左),青铜钺(右)

除此之外,妇好墓的位置也能说明妇好的地位非同一般,按照商代规定,妇好虽不能下葬于王陵区,但她却被埋葬到了宫殿区。这就好比是说慈禧死后被埋葬在了今天的“天安门”,不过慈禧再权势滔天,也还是老老实实下葬在了清东陵。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妇好墓时,发现墓圹周围有一圈房基,也就是说,妇好墓的上方无坟而却盖着一座房子。今人常把坟墓当成一回事,这其实是不对的:坟指的是地上的土堆,而埋在地下的才叫做墓。但那间房子具体是干什么用的目前还不清楚,考古工作只能告诉我们妇好墓上原来有一座房子。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清楚,在商周时期通常是庙祭,也就是到宗庙中去祭祀祖先,而战国晚期、秦汉的时候才开始转向陵祭,也就是沿袭到今天、去先人墓前的祭拜。

妇好墓上的遗址平面图(F代表房址,M代表墓葬)

“她”的地位

我们今天看到妇好墓共出土了1928件陪葬品,其中,铜器总计468件、玉器755件,石器、骨器约700件,贝类则有6000多个。这样似乎就认为妇好的地位高得不得了,真的如此么?今人对妇好还存在着一些误读。

例如前面提到的,“妇好”并非她的本名,那她在未嫁给武丁前的名字叫什么?是不是青铜铭文和甲骨卜辞中提到的“司母辛”?也不是,“司母辛”只是她的庙号。妇好的原名应是青铜铭文上的“司兔母”(“兔”下多一字,未释,暂作“兔”),称“母”是在当时很常见的现象,也说明我国古代“男曰某父,女曰某母”的称谓渊源甚早。

青铜铭文拓片:“妇好”“司母辛”“司兔母”

除此之外,妇好墓真的很大么?事实并非如此,这座墓葬长5.6米、宽4米,深7.5米,在商代墓葬中仅算是中型墓葬,就拿她丈夫武丁的墓来比,武丁墓的总面积超过了260平方米,相当于十个妇好墓还多。而且妇好墓采用的是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并没有墓道,这点也说明她嫔妃的地位。因为在商代,一般只有高等级的王墓才有墓道,通常等级最高的是四条,而其次是两条,最不济的也有一条,而且墓室呈亚字形,以武丁的墓来讲,他就有四条墓道,妇好墓比之于这些王墓则相形见绌。其他商代大墓的价值没有凸显出来,大概是由于绝大多数殷商时期的大墓都被盗掘过的缘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妇好墓的价值?

我们不应该拿它和王墓相比,而是应该拿它与同级别的墓葬相比,现存保存完好的殷商墓葬极为罕见,大概有三座和妇好墓同级别的墓葬:花园庄M54,郭家庄M160和子渔墓,就墓室面积大小、出土的青铜容器、玉石器以及殉人的数量来说,妇好墓都是稳居第一的,由此可见,在同级别的墓葬中,妇好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妇好墓中1928件陪葬品也不都是她死后才为她制备的,包括了她出嫁前后的物品,这一点从前文提到的三个与妇好有关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而这点也能从其中的部分陪葬品上有使用过的痕迹以及一些特殊陪葬品上看出来。

例如说我们熟悉的凤鸟纹玉佩,今人常将它比附为商代的玉器风格,其实它源于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而石家河文化所处的是新石器时代,早于商王朝要有千余年。这其实反映了一个现象,也就是说,由于妇好的地位尊贵,附属小邦曾向商王和她进贡,而进贡的物品中就包括了这些“前朝”之物。妇好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外来的玉器,这一点也能从甲骨刻辞中得到印证,比如“卢方皆入戈五”,进贡的正是玉戈。

妇好墓中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的“凤形玉佩”

还有一点要强调,就是有关妇好的个人形象,有学者认为妇好墓中有一件蹲着的、背部插有“柄形器”的玉人正是妇好本人,其实是欠妥的,因为妇好墓中出了数量不少的玉人,可为什么单单说这件是她?而且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说,商周时期的墓葬中也没有把死者自己的形象埋到墓里的先例。

此外,为什么这些玉人都是蹲坐而不是站着的?可不是因为妇好是河南人,河南人就喜欢蹲着,而是为了节省玉料。虽然妇好的随葬玉器达755件,但她也不是随意浪费的土豪,因为玉料的来源多半是外地,所以在玉器制作时要尽量节约这些来之不易的材料。蹲着的玉人矮小敦实,最大限度地留存住了珍贵的玉料。“这就像是你有一个鸽子蛋大小的钻石,你在加工时是把它等分成数小块还是尽量不损坏原石,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孙教授说。

各式蹲坐“玉人”

“她”的哀伤

妇好的英年早逝,也影响到了她儿子的前程,因为商周时期都是子以母贵的,母亲、娘家的家族势力大,孩子自然受益,当王的机会也就大,反之则小。例如说我们熟知的商纣王,他的继位就是得益于他的母亲是正后,而不在于他是不是长子,《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前面说过,武丁有三位妃子的地位十分高贵:妇好、妇井和妇?,她们对应的庙号分别是妣辛,妣戊和妣癸,而史书中仅记载了在武丁死后相继继位的祖庚和祖甲,而祖庚和祖甲并不是妇好的孩子,而是妣戊和妣癸的孩子,那么妇好的孩子是谁?

是兄已,《太平御览》卷八三引《帝王世纪》载“殷商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这里的“孝己”指的就是甲骨文中所记的、妇好的孩子“兄己”,由于妇好的英年早逝,她的孩子便成了无根之草,抵挡不住谗言的武丁终于把他流放致死,这不得不说是妇好的哀伤。

(本文为讲座记录,未经主讲人孙庆伟审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