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公职教师谈在线授课:收入是工资五倍,好教师不会甘于低薪

实习生 王英杰 澎湃新闻记者 徐晓阳
2016-04-13 07:10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仿佛一夜崛起,高薪引爆了在线教育,也撩起了一些公办教师的心弦。

1988年出生、在广州一重点高中教书的李安德(化名)就是一名试水者。

大约3个月前,他兼职加入一著名在线教育平台,每晚11点到12点在线授课,仅今年3月份的收入就有约3万元,是其在学校月薪的5倍,“生活改善很显著”。

李安德教的是生物,今年1月刚在线开课时,他仅拿到一千多元。但紧接着的2月与3月,他的月收入就达到了五位数,现已被平台列入“学霸男神”系列。

有一次,他所在在线教育平台的管理人员私下交流时告诉他,已收到了几千份在职教师想来兼职的简历。

李安德预感到,随着线上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办校优秀教师资源流失是肯定的,“非常优秀的老师,肯定不甘心做一个收入很低的工作,这与他的能力不匹配。”

现在,李安德还不敢把在线兼职的事告诉所在学校,也不敢公开所在学校与自己的信息,“因为肯定算有偿补课。”

内心里,他希望这“口子”能够放开。他觉得,补课本该是教师自己量力而行的事。一些优秀教师有精力,而且能把优秀的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学生,这不是好事吗?比如他自己,已经习惯了在线上课的作息,“白天的精力也不分散。”

但他对公办教师兼职在线教育的“合法性”前景表示悲观,他觉得可能性不大。“如果在线上教育平台发展得好,(我)可能到时会辞去学校的工作”。

为什么成了在线教育的支持者?李安德觉得,线上教育内容可以回看,老师也能选,效率比线下更高。他甚至听说,已有一批孩子完全放弃学校教育,转向线上教育,“未来,在线教育可能部分取代线下教育。”

唯有聊起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时,李安德才对在线教育露出一丝怯,“我没法放心他只接受线上教育。在学校,学生不是一个人在学习,他需要和周围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这种社交能力对他以后步入社会很重要。”

【对话李安德】

每晚在线授课1小时课时费三千,对生活改善明显

澎湃新闻:你每天的线上上课时间是什么时候?

李安德:每晚11点到12点。

澎湃新闻:这是否会分散精力,影响白天在学校给学生上课的状态?

李安德:我还是班主任,班级的琐碎的事情我还需要去处理,白天的时间都要留出来给学校。因为做线上教育的时间比较长了,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作息规律,白天工作精力并不会被分散。

澎湃新闻:你现在在学校的收入是怎样的情况?

李安德:我现在在学校的一个月收入6000多块。

澎湃新闻:开展线上课程对您的收入情况是否有一个改善?

李安德:现在刚结算的我的3月份工资,30000块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我是教生物,和王羽老师一起在“学霸男神”课程系列下面,现在的一节课的课时费是3000块,虽然和王羽老师还是差很多,但是确实已经不低了。

有教师把全班学生都拉去补课,对学校有很大影响

澎湃新闻:你如何看待禁止公办学校在职教师有偿补课?

李安德:这个规定有它的合理性。我身边有一些某市某高中的老师,他们带整个班课后补课,这对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有很大影响。明文限制这些补课行为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是有利的。

但是,从其他国家的情形来看,也大都存在教师线下有偿补课的行为,这是对教育的一种补充。而且我认为,补课本来应该是老师自己量力而行的事,如果因为补课影响到正常工作肯定不可取;但如果教师很优秀,能力很强,却仍因制度原因不能给学生补课,这就是社会的一个损失了。

澎湃新闻:校方是否知道你线上补课的事?

李安德:目前校方还不知道我补课的事。我估计如果校方知道,也会不再允许我这种做法吧,因为这也属于“有偿补课”了。

澎湃新闻:现在还没有明文规定不让教师开展线上教学。

李安德:对,现在确实暂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这一块是法律空白。但是现在教育部不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么?我感觉研究出来的结果应该是禁止的。我对公职教师在线上开课的前景还是很悲观的。

澎湃新闻:有没有同事受你影响,也在线上授课?

李安德:他们确实有问,但还没有去开课的。我是一直对在线教育有所关注,关注了很多的微信公号,也关注了许多相关的微博。

优秀教师“肯定不会甘心做收入很低的工作”,这与能力不匹配

澎湃新闻:如何让仍在实体学校的优秀教师们面对线上教育的高收入诱惑安心工作?是否会导致学校的优秀教师的流失?

李安德:这是肯定会的。非常优秀的老师肯定不会甘心做一个收入很低的工作,因为与他们的能力不相匹配。我感觉(线上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会把社会资源做重新分配。

澎湃新闻:你感觉线上授课和线下授课哪个效率更高?

李安德:我感觉线上的效率会高一些。线上的课程可以回放,任何学生有任何点没听懂,他们都可以重新听。

而且,学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老师去听课,换一个老师的成本也就几块钱。可是在学校,不管这个老师你喜不喜欢,你都只能听这个老师的课。学生听课兴趣很重要。

同时,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线下有反馈,这个点学生听不懂了我就要停下来专门讲,可能会重复好几遍。线下还要布置作业改作业,这时老师大部分都是机械地重复,没有效率。而相比之下,我在线上上课节奏很快,点到为止,基本上没有反馈,练习题用电脑判卷,节省了很多精力。

澎湃新闻:但是你说到线上教学很少有反馈,也提到你上课的节奏很快,点到为止;也有公办教师说线上教育的课程按照知识点开设,不成体系,这些弊端是否存在?

李安德:对,是存在这个问题。但我所在的平台上也有系列课程,就比如我现在开的是高三生物一轮二轮复习串讲课,这就是一个系列课程。

而且因为是属于复习课,所以学生们都是已经对知识点了解的,我的速度就会比较快一些,但是在教高一高二的学生一些新知识时,我整体节奏是放慢的。

我上课时遇见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儿,高三的复习串讲课,一个同学和我说他没听懂,没跟上,后来才知道他是高一的。学习阶段不一样,自然他就很难听懂。我们的在线课程上都有详细的课程说明,适合什么程度的学生也会有标准,学生可以选合适的去听。

公办学校的教学模式不灵活,导致线下教育很多问题

澎湃新闻:线上教学给你带来了什么?

李安德:我认识的一些老教师,六十多岁就领退休金过日子,我觉得这种生活不是很爽。线上上课,无论是收入,还是同这个集体的优秀教师交流方面,对我个人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在线上上课我要准备的更充分,在教学逻辑和体系上都要更加完善。

同时,因为线上上课只能用PPT与学生交流,所以我在制作PPT上更加用心了,也让我在这方面的技能得到了提升。总而言之,加入线上教学,我觉得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地提升。

澎湃新闻:你说用PPT与学生交流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在线下其实也已经采用这个模式,您认为这两者区别在哪里?

李安德:虽然线下也用PPT,但是重要性上不如线上那么大,因为在传统课堂上老师还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所以在线下制作PPT时可能就不会那么用心。

现在广州这边在做“微课”的教研,老师们需要在5分钟内讲清楚一个知识点,然后录制成视频。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线下教育的改善。但是这不单单要求的是教师的能力,这对学校的硬件设备也有要求,建一个演播室一样的录制室,需要100万元左右的资金。

澎湃新闻:检察日报发文质疑,是否因为公办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太差,对教师管束太多,才给了在线教育市场机会?

李安德:我觉得这个质疑是合理的。相比于公办学校,线上教育及私立学校的教学更有效。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学方案。但公办学校老师在层层行政制度的管理之下,想在教学上有什么新的想法,需要层层上报审批,过程繁杂。

再比如,公立学校禁止开设尖子班,禁止周六日补习,不能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等规定,都导致了公办学校的教学模式不灵活。同时,教书的收入太低,对教师的行政干预太严格等,也都是现在线下教育的问题。

已有孩子休学完全在家上线上课程,但我不会让自己孩子这么做

澎湃新闻:随着在线教育普及,你认为在线教育是否会部分取代,甚至完全取代线下教育?

李安德:我认为随着发展会部分取代。但是距离完全取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也不能说是没有可能。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更多的线上教学公司参与,而且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进来的。

据我了解,现在已经有些孩子在学校办理了休学,在家里专门上线上的课程了,他们可以和老师一节一节的按课程进度上课,同时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上专题课。线上教育方便快捷引起了他们的重视。虽然现在只是很少的一些人这样做,但是我认为,在未来,可能这样的学生会增多。

其实这就和网上购物一样,刚开始没人熟悉,不被认可,但之后便捷逐步显现,现在网上购物已经很平常了。我感觉这和线上教育的发展趋势很相似。

澎湃新闻:你会让自己的孩子只接受线上教育,摆脱学校教育么?

李安德:我自己的孩子,我是没办法放心他只接受线上教育,但是如果作为课后的补充是可以的。

因为作为班主任我知道,在学校,学生们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上的增长,老师们会对学生们进行价值观的纠正、指导和补充,这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