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名校访谈③|首师大附中校长:学生优秀成绩无需刻意
在名校云集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首师大附中)虽各方面成绩引人注目,但给人的印象却十分低调。谈到他们的成绩,一些数据让人无法忽视。2015年,首师大附中的中考总平均分为海淀区第一名,多个学科表现出色;高考600分以上学生占到统招人数的97.43%,人数比例位列海淀区第二;此外还有60余名学生被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美国名校录取。
首师大附中是一所百年老校,与昆玉河相伴,与慈寿寺永安万寿塔为邻,校园虽不大,却颇具人文气息。沈杰这位优秀的女校长,看上去温文尔雅不失干练,轻言细语中闪耀着睿智,与校园氛围融洽,更显恬静之美。
沈杰日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首师大附中始终做的是务实的教育,做的是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任的教育,倡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兴趣、提升综合素养。至于学生所取得的优秀成绩,则是无需刻意、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也正是教育之美。
沈杰【对话沈杰】
成德达才:品格优秀和成绩出色从来都不矛盾
澎湃新闻:首师大附中的中高考成绩近年非常好,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学校是如何平衡考试成绩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沈杰:首师大附中始终在做不功利的教育,我们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我认为,学校的百年教育精神“成德达才”与如今倡导的“立德树人”本质上是契合的。我们提倡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建设,学校变成了大图书馆,给学生营造了书香氛围;我们的“博识课”,每周带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已经做了15年,做成了课程,非常规范,也有了一定的积淀。2015年北京中考改革,加大阅读,阅读和实践结合,我们“博识课”培养的超前性就有了显著体现,取得好的成绩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认为教育过程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激发,孩子的潜能、兴趣、志向、追求,如何激发?要靠环境的营造,课程的搭建、活动的设置。这些年,首师大附中建设了陶艺、烙画、机器人、模拟飞行、国学、历史、音乐制作等专业教室,让不同兴趣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学生有时下了课,连饭都顾不上吃,直接跑去科技小屋里去参与自己喜欢的社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他们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成绩也就随之提高了。
首师大附中的特色德育活动——“一二.九远足”也坚持了30年。老师带孩子们徒步,从学校走到北京植物园的“一二.九”纪念亭,要走18公里,在那里进行宣誓、举办演讲比赛,唤醒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责任、担当意识,让学生铭记这段历史,激励学生去追求卓越,不畏惧各种压力和挑战。这些特色德育活动对孩子优秀品格的塑造,只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更有益。
澎湃新闻:但是素质没有一个量化的考核标准,现在高招录取还是只看分数啊。
沈杰:我认为现在大学选拔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不仅仅注重升学考试的分数。大学本身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他们也在探索多元化的考察选拔方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自主招生中也会有所体现。比如我们初三就有个学生被北大自主招生录取。
澎湃新闻:初三就被北大录取?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学生?
沈杰:去年他在信息学奥赛中获得了全国比赛的银牌,是获奖的唯一一个初中生。他参与的是高中的比赛,北大就当场签约,承诺三年后他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就会录取。我们学校一本达线率是百分之百,相当于现在就录取了。他现在已上高一,这个学生的特长非常明显,综合能力又十分出色,这样的孩子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读万卷书:在信息化社会仍需“手不释卷”
澎湃新闻:走进学校,随处可以看到学生阅读的身影,学校是怎么让学生这么爱读书?
沈杰:我们始终认为,读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前些年启动了“书香校园”工程建设,它的核心是打造“没有围墙的图书馆”,将学校变成一个大图书馆。在原有馆藏基础上,学校又新购置了十余万册书,放在教室走廊和教学楼大厅,学生不需要任何借阅手续,随意拿随时放,想带走就带走。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个性定制书架,选择书籍的内容,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和阅读空间。在丰富传统书籍的同时,学校的电子图书资源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澎湃新闻:图书摆在外面,不需要借阅手续,对于图书馆那边来说不好管理了。会不会出现书籍丢失的情况?
沈杰:我认为不能叫丢,应该叫少。少了之后,隔一阵儿又回来了。但就是真丢了也宁肯丢,愿意丢,丢的是书,他去读了,就有收获。目前总体上丢失率不高。
管理上老师们也在克服困难,但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事情,我们老师就会去做。
澎湃新闻:这种开放的精神在其他地方是否也有所体现?
沈杰:其实,学校的地质博物馆,生物博物馆,物理、化学高端实验室等场馆也都是完全开放的。同时,学校会开发一些校本课程,或举行专题活动,引领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行万里路:我们努力做“不功利”的引领者
澎湃新闻:刚才提到博识课,博识课是什么样的课程?
沈杰:“博识”表示博闻广见,卓有通识。博识课是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兼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性质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开设于2001年。
澎湃新闻:已经持续了15年?感觉比较超前,当时怎么想到要开展这种课程的?博识课每周半天的活动,是学校和社会上各单位联系还是家长提供这种社会资源?如何组织?
沈杰:我们想办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为孩子着想的。首师大附中的教育有内涵,不浮躁,做这件事不讲功利。如果仅仅是为了中高考成绩,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特色课程全部取消。“行万里路”,就是要让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刚才你提到的资源问题,博识课有一部分是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学生可以去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做研究与项目。每个年级考察的课题不同,走进的院所也不一样。博识课初看与考试成绩不沾边,有人可能担心这些事情会分散学生在课本学习方面的精力。但事实上,首师大附中的中高考成绩很好。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的激情,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与学习效率都同步得到提高。
当然,博识课的开展也需要克服很多现实困难。现在各年级至少有8个班,8个班至少需要8辆大巴,而且,出去时的安全问题是最让人担心的。但是教育不能因噎废食,老师们组织得非常认真,安排合理有序,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轮流出去,从来没有间断过。目前博识课已经形成系列,分为民俗系列、军事系列、科技系列、人文系列等等。这个课程已经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澎湃新闻:中美实验课程也是首师大附中的一大特色,这个项目是如何与美国的学校合作的?
沈杰:首师大附中是中美课程实验项目的公办中学第一家。我们与美国一所非常知名的私立中学直接合作,中美教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和升学指导。我们认为要办就办精品,做强不做大。目前中美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每个年级有两个班,60人。首师大附中从2008年开始以来一直没有扩招,这个项目录取分数不断提高,去年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普高的录取线。成绩也比较显著,去年60%-70%都升到了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而且90%以上的人进入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