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告别唐宁街的撒切尔夫人:老年痴呆、嘘声与喝倒彩
世人称她为“铁娘子”,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对自由市场的坚决拥护,还有那句“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铿铿名言,让人只记得她在政治上铁腕的一面。然而,不论多么光鲜亮丽的人,在人生长路上,总有另一面,今天,在撒切尔离世三年之际,不妨一起来看看“铁娘子”的那些忧伤与黯淡。
从唐宁街转身
撒切尔夫人卸任离开唐人街发表短暂演说。“那真是一个令人心伤的场景,百感交集的我不时地以手拭泪。”1990年,“铁娘子”面对党内势力及内阁的“逼宫”时,流下热泪。
当时,已是她担任首相的第11年,出任党魁的第15年,英国经济复苏,让她在党内积累了相当的声望。但到20世纪的最后十年,英国国内经济又开始渐趋恶化,通货膨胀让人们的生活越发艰难。在全国民意测验中,保守党开始显露劣势,逐渐落后于工党,内阁之中的多位大臣也因政策、处事风格不合之因,向撒切尔夫人提交辞呈。
外交方面,英国正遭遇欧陆国家的施压,欧共体想要推进欧洲经济货币与政治联盟,撒切尔夫人却强烈反对欧洲单一货币。不甚明朗的局势,让党内对此问题分立两派,一派是她的忠实拥趸,另一派则宣称:“一趟欧洲列车即将启动。英国要么主动去驾驶列车,要么就被抛在列车的后面。”
此番情势之下,保守党为了能在下一届选举中继续保持优势,亟需推出一位能重新整合全党共识的党魁取代撒切尔夫人,前国防大臣迈克尔·赫塞尔廷应势而出。按照保守党领袖的选举规则,候选人想要胜选,需要在第一轮投票中,赢得过半票数,且领先对手15%以上的票数,否则就要进入第二轮选举。
1990年11月20日,第一轮角逐如期举行。保守党共372名议员参与了投票,结果是204:152,另有16票弃权,撒切尔夫人虽然票数过半,但却未超15%的红线。因此,必须进入第二轮投票。
事实上,对赫塞尔廷而言,这一数字可谓虽败犹荣,选举结果迅速引发了议员和内阁大臣的骚动,因为大家开始意识到“铁娘子”并非不可动摇,许多议员看到赫塞尔廷有出线的可能,计划在第二轮投票中倒戈。
次日夜晚,撒切尔召开内阁大臣谈话,希望他们全力助她胜选,但在这时,一场“逼宫剧”上演:首先是她的忠实支持者农业部副大臣告诉她“你不能再竞选了,不然你要失败的,那样会丢脸的”,教育大臣表示如果再由她领导内阁,自己准备辞职。党内元老也告诫她,在第二轮选票中可能遭受失败羞辱,就算以微弱优势胜出,也不足以团结全党,劝其“体面地退出”。
几番商定后,撒切尔夫人最终决定退出,在第二天上午的内阁会议上,宣布辞职,她后来回忆道:“(辞职)那天的大部分时间以及后来的几天,我都像梦游一样,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没什么感觉,但我还是不时地在一些场合因为情绪激动而流下眼泪。”
一个星期后,她正式告别了唐宁街10号,一身酱紫色套裙,在离开之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泪如雨下。
告别一生所爱
离开唐宁街,一晃十年,曾经叱咤政坛的她,竟也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描述的正是晚年撒切尔夫人,2003年,陪伴她长达半个世纪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因癌症离世。
在自传《唐宁街岁月》中,她曾写道:“如果没有丹尼斯在身旁,我根本不可能担任十一年首相。”没担任首相前,她每天清晨坚持为丈夫做早饭,出任首相后,由于太过忙碌,才暂时放下。入住首相府后,她更加努力地工作,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用于处理各类事务,工作得太迟,丹尼斯总会踱步到她的办公室门口,道一声“亲爱的,上床睡觉”,这成为唐宁街10号最温馨的下班铃声。
撒切尔夫人的第一本自传与她有30年交情的老友琳达·麦克道加尔回忆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羡慕她的那股自信,但是现在,我从她身上看到的是恐惧和不安。她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她感到恐惧,因为她想要阻止这些变化却又无能为力。”
在家中,她挂上丈夫的画像,每一次吃饭时,她坐在画像对面,和“丈夫”说话。有时,女儿卡洛儿回家,她会兴奋地告诉女儿:“你父亲没有离开我们,你看到他了吗?”女儿只能每次提醒她,父亲真的离开了。这时,撒切尔夫人似乎短暂地清醒过来,迷茫地看着女儿,泪水涌满眼眶,喃喃自语:“丹尼斯……”
此后的十年间,她一直待在自己海德公园附近的住宅中,鲜少出门。女儿卡洛儿是位记者,常年东奔西跑,儿子马克是个“问题人物”,总是惹出麻烦,需要母亲为其背锅。她不再为丈夫做早餐,也没有繁杂的公务需要处理,每日醒来,望着窗外海德公园的美景,在落寞之中,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争议身后名
85岁饱受病痛折磨的撒切尔夫人在公园晒太阳。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中风去世,当天,她的一双儿女都不在身边。虽然在身后,她收获了世界多国领导人的高度赞誉,许多女政治家更是以她为榜样,因为她意味着女性在政坛上更多的可能性。但在国内,有民众成群走上街头,举办示威游行,庆祝这位“坏女人”死去,掌声与嘉奖、嘘声与喝倒彩,在这一天迸发。
她的拥护者认为,是她重新提振了英国的经济和国际影响力;她的反对者对她恨之入骨,认为她剥夺了他们的饭碗,让英国重新陷入贫富分化的巨大矛盾中。在撒切尔时代,她的改革被人称为“把穷人赶上大街,让富人更富”。
当地时间2013年4月17日,英国伦敦,撒切尔夫人葬礼举行。利物浦、南约克郡等工业带密集的地方,曾有许多国企、矿区因改革关张,民众对撒切尔的离世多表示庆祝,当地电台主持人调侃道:“如果我这里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关于她的正面评价,我一点都不觉得意外。”而伦敦街头有逾5万的民众为她送行,有的人甚至提前一个夜晚扎下帐篷,希望能在最好的位置,为撒切尔首相致敬。
英国《卫报》评价道:“她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重要领导人,在相当多层面上而言,是个非常伟大的女性。要说在她的坟墓上起舞确实不妥,但为她举行国葬也大可不必。她留下的遗产是一个分裂的社会、个体的自私和贪婪的物质崇拜。这些东西加起来对人类精神的禁锢,远多于他们所释放的自由。”
改革与冲突,落寞与黯淡,一生“要强”,又常常泪流满面,她的成就或恶政,不会在三五年内被估清,消融在漫漫的历史中,对我们而言,启发或许比评价更重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