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走美国大报|费城报业如何在经济衰落和新媒体夹击中求生?

辜晓进 /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2016-04-11 14:40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费城媒体网络集团位于市场街801号的新办公楼。

位于与市场街垂直的第8街上面的801号,是报社进出的大门。

作为美国的老工业大城市,费城近年来经济持续衰落,文化事业也受到波及。例如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前几年沦落到了申请破产保护的地步,成为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中的孤例。报业则不仅受到经济影响,更受到新媒体冲击。

曾获得20项普利策奖、因“三里岛”核事件独家调查报道而享誉全球、一度被列为美国十大最优秀报纸之一的《费城问讯报》,进入21世纪后可谓命途多舛,连同其姊妹报纸《费城每日新闻》一道,不断被转卖,2011年甚至将使用了86年的、被列为费城标志性建筑的办公大楼也卖掉了。

3月29日,我到访他们的新大楼。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半,我在位于大楼内第三层的“费城媒体网络集团”(PhiladelphiaMedia Network,简称PMN)待了大半天。密集的访谈,两次会议,中间只有20分钟匆匆吃个汉堡,让我又学到不少东西。

访问结束后,我步行近半小时,赶去百老街400号,看看我十五年前访问过的《费城问讯报》旧址。这座年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仍然宏伟气派,两家报社的名号仍然铜铸般镶嵌在大门上方,但已人去楼空。情景有如现在的英国舰队街,报业已然成为遗迹。

2011年被卖掉的《费城问讯报》原大楼。该报从1925年起就在这里办公。

《费城问讯报》及其姊妹报纸《费城每日新闻》的标志还保留在该大楼外墙。

访问中,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总编辑维茨诺夫斯基(Stan Wischnowski)在他宽敞明亮、带有会议桌的办公室接待了我和我的助手。在回答关于该报所有权现状的问题时,他证实该报十多年来已换了七次东家,最近这两年才稳定下来。两大报纸近年与费城门户网站“费城网(Philli.com)”组成了媒体网络集团,正在改变过去在数字转型上相对滞后的状况。

在这样一个二线大城市,由一家主要媒体机构垄断传统纸媒并与门户网站融合的媒体结构,与中国一些城市倒有几分相似。它怎样走数字转型之路,内部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应对外部竞争等,正是我的兴趣所在。更何况该集团刚刚完成一项令人震惊的变革,形成了全美独一无二的媒介组织形态。

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总编辑维茨诺夫斯基与笔者交谈中。

维茨诺夫斯基让我在地图上指出深圳所在的位置。

费城媒体网络集团最新组织结构图。

我们的谈话正是从集团的所有权变化和现有组织结构聊起。维茨诺夫斯基告诉我,就在两个月前,集团的新老板、2014年买下该集团的费城当地富商Lenfest,把包含三大媒体的该集团全部捐献给了非盈利的“费城基金会”(Philadelphia Foundation)。Lenfest对费城本地古老媒体珍爱有加,两年来确保了集团的稳定和自由独立,在捐献出该集团的同时,还给了2000万美元的“嫁妆”,为的就是让集团平稳过渡到新形态。

维茨诺夫斯基介绍说,该基金会由众多知名机构和投资者组成,成员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宾州大学、Drexel大学等五所名校。基金会将继续投资,以重点扶持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他强调说,这种组织结构在美国传统媒体中是从未有过的,并认可我“这是个好消息”的判断。

他说,集团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两报编辑部的合并以及三网的融合,即关闭原《费城问讯报》和《费城每日新闻》的网站,取消“一报一网”,全力做好集团和费城的门户网站(笔者撰写此稿时,问讯报网站仍然存在,但点开后已自动跳转至Philli.com)。我在三楼的编辑部也看到,问讯报这边的办公区密集拥挤,每日新闻报那边人已不多。两报之间的走廊和休息区宽阔舒适,中间还有一个供员工自助餐饮的小厨房,看上去很温馨。整个编辑部虽不像《华盛顿邮报》那样“IT”,但也在显要处可见标示其网上流量和新闻点击率的即时视频。

《费城问讯报》和《费城每日新闻》合并后的编辑部。

集团文化色彩浓厚的员工休息区。

20项普利策奖获奖奖状、作品和作者简介。

维茨诺夫斯基接着向我介绍了集团内部——特别是两报之间——的合作、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以及与周边11份地方和社区报纸乃至全国性媒体竞争等情况,尤其是数字创新方面的一些举措。

他还陆续邀请三大媒体总编辑加入我们的访谈,包括《费城问讯报》总编辑马里莫(Bill Marimow)。马里莫是我2001年访问《巴尔的摩太阳报》时的总编辑,是一位带领团队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老报人,此次相见,分外高兴。接着,我分别就数字产品开发、大编辑部运作、为何取消付费墙、两份报纸最后会不会变成一份报纸等话题,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谈。

《费城问讯报》总编辑马里莫访谈中

集团副总裁兼费城网总编辑Eric Ulken在访谈中。

11:30,我应邀旁听了编前会。由执行副总编Tom McNamdra主持的编前会,共有来自三大媒体的14位部门主编参加,还有驻外记者通过音频加入讨论。我注意到,副总编首先点名Philli.com的代表发言,似乎体现了网络优先。接着大家七嘴八舌,主要都是讲当天新闻的跟踪制作及网络新闻的在线反馈,并未涉及次日报纸的版面安排。

11:30召开的编前会。

12:30,我们旁听了美国报业研究院院长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关于报业数字化推广系统的讲座,17位集团中层干部带着笔记本电脑参加。罗森斯蒂尔在美国是赫赫有名的媒体专家,他不仅有在大媒体公司从业30年的经历,还是皮尤研究中心旗下的“优秀记者项目”创始人,更是《新闻要素:论新闻从业者需知及公众期待》(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等新闻传播学畅销书的作者。此次他和助手带来一个全新的软件系统,报社员工可藉此轻易搜索到本报所有稿件的发表和新媒体平台被引用的数据,进而对自家新闻进行新媒体推广和效果评估,还可以就此按需要的主题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这本是一个闭门会议,不对外开放,经《费城问讯报》城市版块助理主编(他曾在北京大学学习)热情推荐,对方才同意我们参加会议。但罗森斯蒂尔在演讲前,特别要求不准拍照、录音,甚至当我拿起笔记本记录时,也被他婉言制止。目前该项目已与美国60多家媒体展开实验性合作。据前述助理主编介绍,这个项目非常有意思,他们也正在考虑参与。

融合后的大编辑部。

原《费城每日新闻》编辑部的人已经很少。

集团新闻内容的网上即时量化指标。

访问中,我还遇到一位记者,与之简单交谈时,他说他的合作伙伴曾获普利策奖,一定有兴趣和我交谈。我们交换了名片。果然,当晚就收到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的邮件,说他曾数次去中国采访,还领养了两个中国女儿,对中国较有好感,这次很遗憾因外出采访错过了和我的见面。他问我在费城还要停留几天,是否有空和他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可惜我住在远郊,且已准备启程达拉斯,只能回复欢迎在邮件中交流,并希望能有机会在中国见面。

(原文发表于微信公号:重走美国大报,原标题为《费城报业改革:现在加速进行时》,澎湃新闻获作者授权编辑刊发。本文图片版权皆属于作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