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灵隐寺方丈:竞争有益于宗教的健康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张博
2016-04-22 15:5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光泉法师,现任杭州灵隐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佛学院院长、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杭州市政协常委。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为杭州最负盛名的古刹。

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之后,对中国人的宗教、哲学、艺术、礼俗等都影响巨大。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宗教领域日渐以正常面目重回国人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在世俗化、商业化的当代,佛教这一古老宗教遭遇种种新状况,面临重新定位自身的问题。

佛教中人如何看待“朝阳区三十万仁波切”这类现象?短期出家等禅修项目异常火爆,灵隐寺是否会举办类似活动?2016年春节刚过,灵隐寺招网站采编“无需皈依、寺内上班、男女不限”的消息刷爆网络,千年古刹如何看待微博、微信、电脑、手机等现代技术?寺庙道观香火旺盛,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广泛,佛教如何看待来自其他宗教的挑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专访了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他对这些热点问题悉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访谈文字已经被访者审定。

灵隐寺。

澎湃新闻:作为资深的佛教中人,您认为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佛教能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光泉法师:历史上的佛教,一直都对当时的社会起到重要作用。佛教在今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日中国处于转型期,按政府用语,正处“改革的深水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佛教凭借自身的理念和思想,对社会环境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因为佛教始终讲的是慈悲、包容、感恩。

民众生活中尽管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他们往往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看问题,而没有把自己放到整个大社会中去看;放到更宽阔的背景中去的话,造成那些问题的因素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并非一定要去激化。所以如果用佛教的包容心去看待这些问题的话,至少大的问题可以缩小,小的问题可以慢慢淡化,从而起到社会和谐的作用。

澎湃新闻近些年中国各种宗教都在发展,比如全国范围内的佛寺、道观香火都兴旺,还有很多人成了基督徒。这是普通人一种朴素的观感。您身处宗教界,是否感受到这种宗教复兴的潮流?

光泉法师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发展至今,在国内的受众相当多。正如习总书记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提到的,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包容、融合,佛教被老百姓所接受的程度更加高了。

确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政策得到了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给宗教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契机。2016年,可能还要对《宗教事务条例》进行修订。这些都为宗教依法、依规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澎湃新闻:事实上,国内今天复兴的不止是佛教,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吸引了不少信众。您如何看待这些来自其他宗教的挑战?佛教如何处理和其他宗教的关系?

光泉法师:2008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的时候,就听一位教授提出:现在的宗教领域其实就像一个“市场”,各大宗教乃至每个教派——比如我们佛教的净土宗、禅宗等——要有符合当今人们需求的“产品”,人们接受你的“产品”,才会成为你的信众。所谓市场,其实就是一种竞争。不仅是宗教之间存在竞争,教派之间也可以竞争。有时候,竞争不是坏事情。竞争可以推动我们向前,推动我们素质的提高、自我的提升。宗教领域有这样一种竞争存在,有益于宗教的健康发展,也有益于社会发展。

但在竞争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现在有些竞争就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构成问题。

值得提醒的是,佛教现在看起来很兴旺——每年大年三十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争烧头香,诸如此类——但事实上很多来者都抱有一种功利的心态,而并非是出于对佛教真正的理解、当作一种信仰才来的。今年烧烧香,希望来年生意好一点、赚钱多一点、生活顺一点——当然,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放到一种信仰的环境中去,这种烧香的功利心态就不够纯洁了。

而我们佛教界,大多数寺庙是好的,能够引导信众树立正信正行,能够尽量避免商业化行为,尽可能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去挖掘佛教对今天社会真正有利的方面,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产品”。

灵隐寺。

澎湃新闻:现在有些寺庙会推出“短期出家”的僧人生活体验项目,报名非常火爆。灵隐寺有类似的安排吗?

光泉法师:我们没有办过类似活动,还在非常慎重地考虑。因为前几年有些寺庙举办了这类短期出家活动后,连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都来“短期出家”。汉传寺庙有自身的特点,让这么小年纪的孩子来寺庙,他们是很难体会寺庙的味道或学到什么内容的。

短期出家当然是可以举办的,但概念本身要先厘清。实际上,短期出家是为了让民众来寺院体会僧众的生活,感受佛教的文化:跟着僧人早晨四点起床,晚上九点睡觉,打坐、念经、抄经……但前几年的风潮中个别寺院使之变味了。

灵隐寺对此很谨慎,我们还在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最好地与民众合作而保留这一活动的本义。

澎湃新闻:改革开放之后的近四十年间,中国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急剧变化,心灵层面自然会随之产生各种需求。像“朝阳区30万仁波切”之类,就应运而生了,当然这是否属于宗教是有争议的。您如何看待这类现象?

光泉法师:这其实就是如何进行社会管理的问题,非常重要。社会管理需要跟上时局的发展。

在汉地佛教中,我们主张僧人要驻寺,强调一种“僧团”的生活。那种在社区买套房子自己住、想怎样过就怎样过的方式,做居士是可以的,但作为僧人的话,并不利于自身的修行。因为佛教讲“六合精神”,大家共住一起、共同修行、相互切磋和提高,才是符合这类精神的生活方式。

“朝阳喇嘛”如今已经成了假和尚的代名词。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这一新现象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课题。所以藏传佛教现在开始建立数据库了,你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活佛或上师,上网一查就知道。

藏传佛教有了数据库,汉传佛教则有了资格认定机制。我们还在建议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也要建个数据库,真假和尚一查就知道了。现在光凭一个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发放的以证明僧人所取得资格的凭证)……连这个戒牒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

所以,这次浙江省宗教教职人员的资格认定,省民宗委很重视,在我们资格认定书上做了二维码。你一扫,至少就知道这本证是不是真的、包含的照片等身份信息也能和你的真人对起来了。这是目前的技术条件完全可以实现的。

此外,很多人也在呼吁国家立宗教法,希望从法律的角度来规范真假喇嘛僧尼的乱象。

光泉法师主持法事。

澎湃新闻:佛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教,会遭遇各种现代化的挑战。例如,如何吸引年轻人?传播方式是否要与时俱进,紧跟潮流?我看到灵隐寺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尤其是微信,每天都更新。而双刃剑的另一面是,像手机、电脑这类现代工具是否会影响僧人的修行生活?

光泉法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家有目共睹。在这种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宗教,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这确实是一个课题。

根据政府的布局,杭州现在是信息全覆盖的城市。人们到灵隐寺来,这儿也不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地方。所有的信众、游客和僧众,他们都是自由而开放的。但是我们会对僧众有要求,比如在修行过程中,诵经念佛、“打禅七”这类共修的场合,都是不允许带手机的。手机可以放在房间,在空余时间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可以使用,这些现在都属于个人自由了。但是不能带进禅堂。

而灵隐寺也在对外宣传等工作环节运用了现代技术。比如灵隐寺的网站,会及时发布活动信息等。前一阵刚过完年,我们招聘网站采编和摄像/视频后期制作人员的消息,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其实就是一个古老的寺庙如何与当今社会相结合的事。在寺庙不断与社会接轨、融入社会的今天,寺庙不可能不与社会发生关系。一旦与社会发生关系,如果工作全都只靠和尚的话,也会发生问题。在今天,社会中可能依然存在某些对宗教的偏见,不利于我们开展社区活动。因此我们寺庙还是需要一些在家的高素质人才来加盟,使佛教的工作尤其是宣传工作这样需要和社会接轨的领域可以发展起来。

澎湃新闻:所以灵隐寺对待现代技术,是不排斥,但尽量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光泉法师:对,要可控。你排斥也排斥不了。我们要使现代化的东西在寺庙里得到优化。

灵隐寺施粥。
澎湃新闻:杭州历来是佛教兴盛之地,佛教在市民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今天,像灵隐寺这样的知名大寺,具体有哪些举措来承担社会功能呢?

光泉法师:首先,我们强调,寺庙始终是个宗教活动场所。宗教场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体现宗教性,那种庄严和神圣。这是寺庙理应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角色。灵隐寺尽管也收门票,但旅游不是第一要务。我们一年中也有十几天会免收门票,这些日子通常是大量信众出于特殊节期要到寺庙来的时间。

其次,我们会开展大量文化、慈善活动。比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中的盂兰盆节,这个节强调孝道文化。儒家讲孝文化,其实佛教中也有孝文化。盂兰盆节讲的就是,目连尊者的母亲身处地狱之中,他为了救度他的母亲,最后寻求佛的帮助,以众僧的力量把母亲从地狱中救出——这正是一种孝。

佛教要把这种孝道和今天社会结合起来。中国现在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前些年也提倡“常回家看看”,因为社会发展后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老人往往独居在家。我们提倡的孝道,不仅仅是子女如何去孝敬父母长辈,还强调更普遍的:年轻人对老人的一种关爱和帮扶。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我们会和中新社合作,举行孝亲文化活动,评选浙江省“十大孝星”。如果全社会都能践行孝文化,对老龄化社会能有所帮助。

还有腊八施粥活动。灵隐寺每年要送出30多万份腊八粥。腊八节已不仅仅是一个佛教节日了,而成了老百姓岁末年初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准备。所以我们也会用腊八粥这样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祈福社会、反馈社会。

近几年,灵隐寺还开展了送吉祥年历的活动,赠送的数目每年都在递增。今年春节的时候,送出了25万份吉祥,内容为“丙申平安”,老百姓非常欢迎。过年时候有一份寺庙送的红色吉祥挂在家里,他们很是喜爱。这能给整个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种快乐、平安的氛围,帮助人们树立起对来年的信心。我前不久去江苏扬州,在一家素食店吃饭,店里竟也挂着灵隐寺送的“丙申平安”,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在面对普罗大众的这些活动之外,我们还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设立奖学金,给予文化教育事业以支持,表达一种合作与感恩的精神。比如,杭州佛学院正是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支持下创办起来的,秉持学术性和宗教性,以信仰为根本、学术为标杆的省级佛学院。当我们力所能及的时候,会感恩与回馈。

除了面向社会,在教界内部我们也在努力发挥作用。杭州佛教协会连续多年承办了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的讲经交流会,努力推动全国佛教讲经交流会的经常化,有利于佛教界中教职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以讲经说法的方式来传播正能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