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近60年温度上升近2.3℃!青藏高原会影响全球天气气候吗?

2021-09-16 15: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近60年温度上升近2.3℃!青藏高原会影响全球天气气候吗? 原创 王菡娟 人民政协报

“高原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近60年来,青藏高原温度上升近2.3℃,西北地区上升1.8℃。西北地区温度上升幅度较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幅度略高,但青藏高原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升温的两倍。”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日前表示。

作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专家学者们的神经。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继而对我国生态安全和天气气候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还能为“亚洲水塔”做些什么?

青藏高原影响了全球的天气气候?

日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进一步地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的融化、季节性积雪的损失、冰川和冰盖的融化以及夏季北极海冰的损失。

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也引发众多关注。

青藏高原会影响全球的天气气候吗?

是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青藏高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青藏高原以其强大的热力和地形动力作用,深刻影响着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亚广大范围内的天气气候。”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国玉说。

任国玉表示,青藏高原是世界同纬度地带太阳总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嵌入”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热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气中,显著影响着东亚大气环流和亚洲气候。其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感热加热和潜热释放,造成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高原热源的强度和分布不仅影响亚洲夏季风,也对南亚高压等环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青藏高原如同一堵墙,挡住了西风前进的道路。由于高原地形的机械阻挡和摩擦,引起大气动力过程发生变化,其导致的气流分支和急流影响东亚大气环流。西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遇到高原,一部分被迫抬升穿越高原,另一部分在水平方向发生偏转并绕高原南北边缘而过。

青藏高原还能引导热带季风转变方向,侵袭藏东南、云贵高原,以及缅甸、老挝等地,形成山地和高原雨季。

专家表示,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会直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而降水丰富,西北地区将不会存在沙漠,黄土高原不会形成,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都将会发生巨变。

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如今,正成为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近50年来,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速超过同期全球的两倍。”早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刘雅鸣就发出了这样的警示。

数据显示,从1961年至2020年,它的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5℃,超过全球同期增温速率的2倍,也是我国八大区域中升温速率最快的地区。其中,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温升超过0.40℃/10年。

在气温不断上升的同时,降水也呈现增多趋势,这使得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变“湿”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

数据显示,1961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7.9毫米。其中,高原中部三江源等地受益最大,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20毫米。特别是2016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异常偏多,2016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量达539.6毫米,较1961年—1990年平均值(478.6毫米)增加了12.7%。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西藏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毫米。

青藏高原的冰川还好吗?

遗憾的是,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哭泣”。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过去50年,青藏高原的冰川加速退缩,储量减少15%,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为4.5万平方公里。其中,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和祁连山冰川面积缩小20%~30%。冰川退缩将引起冰川末端冰湖的急剧增多和水位上升,使冰湖决堤溃坝的风险加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与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任宏利说。

同时,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由150万平方公里缩减为12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这对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极为不利。

冰川“哭泣”的同时,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在慢慢减少,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1981年至2010年,青藏高原92%的气象台站年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且高寒内陆中东部和西南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等高原历年积雪日数高值区减少最为明显。

丁一汇则表示,即使在全球未来升温上限为1.5℃情景下,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将升温2.1℃,这将导致到21世纪末,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冰川的冰储量减少为目前的64%,而若全球升温控制在2℃阈值内,“亚洲水塔”的气温将增加4℃,其冰川冰储量,在青藏高原西部减少可达98%,在中亚地区达80%。

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在“变大”?

冰川退缩之时,青藏高原的湖泊也在慢慢“扩张”。过去湖泊大量萎缩,现在则“大肆”扩张以至淹没草场……

据任国玉介绍,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队员对可可西里等高原湖泊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近些年来,该区域湖泊面积明显扩张、水量增加,多数湖泊扩张20%以上。其中,永红-西金乌兰湖扩张最为明显,面积由第一次科考时的416.1平方公里,扩张到615平方公里。不少湖泊的盐度,也随之下降。

青藏高原80%以上的湖泊出现扩张,近50年湖泊面积增加5676平方公里。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稳定回升,至2020年达到3196.34米,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数据显示,青藏高原的湖泊占了全国湖泊面积的52%左右。近50年,青藏高原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数量从1081个增加到1236个,湖泊面积从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74万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和塔里木河数十条支流径流量增长更为显著。

更暖湿的青藏高原是好事吗?

“短期来看,高原的整体暖湿化,令植被增多,空气湿润,生态系统总体趋好。但长远来看,对高原生态来说未必是好事。”任国玉说。

虽然,在暖湿化趋势下,短期内水资源增加,使得青藏高原生态变好了,但据预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将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减少!从长远看,未来水资源短缺的潜在风险在加剧。相应的灾害风险也随之而来,例如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等。

研究显示,近40年,高原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强降水、暴雪、冰雹、雷电和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泥石流、滑坡、崩塌、冰湖溃决等衍生灾害加剧。1983年以来,西藏共发生严重气象灾害1244起,发生频次呈增多趋势。

此外,专家还表示,很多生物在越冬时积雪至关重要,而全球变暖引起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将导致物种分布大规模转变,并且可能深度影响生物多样性模式。因此,全球变暖的未来,这些很脆弱或处在危机中的物种群体可能面临更大的危机,并在全球的生态系统中引发连锁反应。

气候变暖背景下,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将会增强,加之高原本身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高原热源作用增强,会给全球带来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

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减少伴随着冰雪融化,这将影响其下游长江、恒河等河流流量,进一步威胁到下游城市的供水系统、食品安全及能源生产,波及全球产业链。此外,高原冰川、多年冻土的融化会以二氧化碳、甲烷等形式,释放出远古时期封存于其中的有机碳,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保护青藏高原应该怎么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于青藏高原,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得到有关部门重视。据报道,目前,国家已投入300亿元打造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集中连片的造林绿化工程,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力求保护高原生物的多样性。

但刘雅鸣曾表示,“目前,我国对青藏高原多圈层综合观测不足,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不够,对灾害风险预估的科技水平仍有待提升。”

刘雅鸣为此呼吁,要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强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保障青藏高原核心地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建议,“发挥卫星遥感应用潜力,面对气候变暖、高原冰川融化、冻土退化而生态趋好等现象和问题,进一步发挥高原生态、积雪、冻土等观测与冰川周边气象长序列数据观测站网的应用潜力,揭示高原积雪、冰川、生态与水资源环境多圈层变化的‘强信号’及其气候变化影响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葛全胜提到了要加强碳汇工程建设。“青藏高原土地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复杂,区域内宜林土地占比10.7%,宜牧土地占比53.9%,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约3000万吨(碳)。2002年以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高原生态、生活、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应基于现有的生态保护措施,根据碳汇潜力分布实施碳汇工程,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记者:王菡娟

原标题:《近60年温度上升近2.3℃!青藏高原会影响全球天气气候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