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图|浙昆60周年、《十五贯》晋京演出60周年系列演出记
4月1日至3日,浙江昆剧团在杭州剧院举行了纪念浙昆建团60周年、昆剧《十五贯》晋京演出60周年系列演出。连续三天,全国所有昆剧专业院团名家云集,更有多位国宝级昆曲老艺术家集中登台,一时盛况。
除了第一天的《十五贯》外,后两场均为经典折子戏演出,而真正让人感受到纪念建团氛围的,是这两场的开锣戏,以及演出前沈世华老师新书《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签售。
当六小龄童带着十位浙昆的“小猴子”奉上猴戏表演时,现场的欢乐和感动齐飞,这一刻,当年的齐天大圣和当年的浙昆人(六小龄童当初为浙昆“秀”字辈演员)都回来了。面对所有热情的观众,六小龄童在台上感恩于昆曲艺术的滋养和馈赠:戏曲的猴戏最早就是来自昆曲,当年父亲特意让我进了浙昆,就是要学习昆曲的养分。
《大圣归来》六小龄童(原浙江昆剧团) 文内除历史资料图外,均来自元味摄影更让观众心潮澎湃的还有入学尚不到三年的浙昆“代”字辈小学员集体表演的每一位昆曲演员起步的“长弓大刀”,满台青春、朝气蓬勃。以至这次演出的主持人:他们当年的“秀”字辈师兄、后来的影视演员邢珉山,激动地当众落泪。
在昆剧人眼里,这就是他们过往的青春;在观众们的眼里,这就是昆曲的未来。
六十岁 一出戏自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起,“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就成了昆剧《十五贯》的标签。尽管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但毋容置疑,这部作品对成立于建国后的专业昆剧院团而言,确乎意义重大。
因此每当《十五贯》“重出江湖”必有“要事”。1978年,浙昆重建即复排此剧。2006年,晋京演出50周年,《十五贯》再度复排。然后就是本次六十周年的纪念演出。
作为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梁这些“传”字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十五贯》也在其他昆剧院团开枝散叶。比如苏州昆剧院就曾在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际复排此剧,上海昆剧团还曾在1994年将该剧带到了台湾演出,引起热烈反响。
计镇华的况钟刘异龙的娄阿鼠
这次的纪念版《十五贯》就有多位上昆、苏昆的艺术家加盟,有1994年上昆去台湾演出时的主角:计镇华老师和刘异龙老师,有苏昆名家吕福海。三团协作,为此次《十五贯》与历史各版的最大不同。全场共有五位“娄阿鼠”和五位“况钟”,除了上昆、苏昆的艺术家(还有一位是上昆的缪斌),浙昆自己有六位,涵盖了浙昆当今舞台上的“世(王世瑶老师、张世铮老师)、盛(陶伟明、陶波)、秀(程伟兵)、万(田漾)”四代人。纪念意义十分深远。
缪斌的况钟吕福海的娄阿鼠陶波的娄阿鼠田漾的娄阿鼠
虽然《十五贯》“年已花甲”,仅就彼时让该剧扬名的“现实意义”而言,如今重温此剧亦颇耐人寻味。当年周总理评价《十五贯》是:“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是成功的。”到了2015年,人民日报刊文《出于公心方能干大事》。文章批评一些官员随着反“四风”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而 “不作为”。
如果说当年剧中的过于执和周忱是让人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那么因为“出于公心”而敢作为、能作为的况钟似乎更应成为现在的榜样。此外,当时的况钟还能通过击鼓、退印的方式——这个让当时的周总理都称赞的对官员的制约办法——让他的上司有所让步,那么现在呢?
1956年《十五贯》《十五贯》晋京合影,摘自沈世华老师新书六代人 一百年
《十五贯》之外,这一次的十一出折子里,来自全国各大专业昆剧团的的名家几乎都赶来庆贺。浙昆“世”字辈艺术家王世瑶和张世铮,表演了难得一见的副丑对子戏《鲛绡记·写状》;
王世瑶、张世铮《鲛绡记·写状》汪世瑜带来其代表作之一的《西园记·夜祭》片段,沈世华与其当年的学生温宇航搭档表演其拿手的《玉簪记·琴挑》。
沈世华、温宇航《玉簪记·琴挑》浙昆“盛”字辈中的代表王奉梅,首度与蔡正仁搭档表演了《长生殿·小宴》。
蔡正仁、王奉梅《长生殿·小宴》浙昆“秀”字辈中的代表林为林,与上昆的艺术家们联袂奉上了难得一演的武戏《雁荡山》。
《雁荡山》,浙江昆剧团、上海昆剧团联袂演出。林为林(浙江昆剧团)、吴双(上海昆剧团)、娄云啸(上海昆剧团)等。此外,还有昆曲表演艺术家刘异龙、梁谷音、张铭荣、张洵澎、张静娴、石小梅等也相继登台表演。
梁谷音刘异龙的《义侠记.挑帘》王芳的《白兔记.养子》邵天帅温宇航《百花赠剑》如此“豪华”阵容,更像是《十五贯》纪念演出与全国院团名家汇演的集合。只是,在台上一派星光璀璨、各路大家倾力表演之余,能看到正值当打之年的浙昆“秀”、“万”两代演员真正上场的机会却并不多,主办方似乎更偏重将纪念代表性剧目作为建团一甲子的主要庆贺方式。这些年来,家底殷实的浙昆的公开演出并不多见。兴许,是要继续留下念想给真心牵记他们的昆剧观众。
因而,两场折子戏的开锣表演以及沈世华老的新书签售,才真正让人感受到纪念建团氛围。75岁沈世华,她的60年就是浙昆的一甲子。当年的上海小姑娘,后来的浙昆当家闺门旦,再后来北上教学数十年,如今,谈吐间已经带着明显的儿化音。
同属“世字辈”的王世瑶,当年从父亲王传淞手中接棒了《十五贯》里的娄阿鼠。10年前纪念晋京50周年时还演了全本,4年前纪念周传瑛老师百岁诞辰时,和搭档陶伟明老师表演了剧中的重头戏《访鼠测字》。只是,今年已经78岁高龄王老师,这一次只是在最后《判鼠》一折时短暂出场。
王世瑶的娄阿鼠
陶伟明的况钟
老一辈渐渐远离舞台,而如今的“代”字辈学员正是当年小沈世华、小王世瑶那般的年纪。从1921年“传”字辈学艺开始,历经“世”、“盛”、“秀”、“万”,再到过些年“代”字辈学成毕业,前后差不多刚好百年。个人生涯有限,艺术生命长传。当年就是第一代的“传”字辈浙昆老艺术家们定下了这八个辈分用字:“传、世、盛、秀、万、代、昌、民”。
对昆曲的寄望,不过如此。
最后一天演出结束后的合影《十五贯》演出后的全家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