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游山西·读历史|绵山万古,介子千秋 ——走笔山西之六 (张石山)

2021-09-15 17: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映像PICS ,作者张石山

映像PICS.

中国梦想 文化阐释 山西故事 艺术呈现

导 读

山西有个古老的县治介休,介休有座著名的绵山。从任何意义上讲,绵山都堪称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史书明确记载,绵山是介子推的封地。

1

说起晋国,晋文公重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关键人物。重耳流亡十九年,艰辛备尝,终于上位之后,忠心耿耿追随重耳的功臣之一介子推,不受封赏,悄然隐退。文公心有歉然,封赠介子推隐居的绵山为“介推田”。至于作为中国古老县治“介休”之得名,顾名思义,此处该是介子推退隐之后的休养之所,甚或就是介子推毕命身死之地。一座山与一个人,风光秀美的绵山与人格高标的介子推,于是建立起某种无此无彼、相得益彰的紧密联系。

关于绵山与介子推的关系,惜墨如金的史籍如《左传》如《史记》,记载非常少。但在千百年来的民间口头传说中,内容却极为丰富。我们的国剧京剧,就有《焚绵山》剧目,近代须生泰斗马连良曾经主演,其高亢激越荡气回肠的唱段灌过唱片,今日听来依然响遏行云。

民间口头传说,向来是一种史学典籍之外的异常强韧的伟大存在。在某些冬烘气过剩的所谓史学家看来,民间口头传说不足为训,对之贬斥乃至无视,不一而足。他们信奉的是“纸片经学”,按照他们的逻辑,但凡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几乎都是不可信的。那么,某些始终没有文字的民族,难道就没有历史了吗?事实上,自信满满的民间,同样无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史学家以及他们的高头讲章。人们一代又一代,祖祖辈辈讲述着自古而然的传说,口碑,赢得了比任何碑刻碑记更为永恒的存在。

比方,对于被史学家愈考证就愈长、愈宣传就愈伟大的万里长城,在中国伟大的民间传说里,千百年来却顽强地讲述着孟姜女给丈夫万杞良千里送寒衣,乃至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这样的传说,记载着暴政带给人民的无边苦难,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牢牢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推上了人民大众的审判台。众所周知,在著名的旅游胜地山海关,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老龙头近边,有一座孟姜女庙。格局并不宏大的庙宇,有文天祥所拟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

始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矣千秋片石铭贞。

这副楹联,完全采信民间传说,表明了文天祥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坚定的民本立场,体现出极其鲜明的爱憎倾向。

和介子推有关的民间传说,也是这样。

2

在远离绵山的盂县,在我童年生活的偏僻山村,在我刚刚懂事的年龄,就听奶奶姥姥们片片段段念叨过介子推的故事。浩瀚的民间对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深刻记忆,由此可见一斑。

老人们讲:古时有个介子推,不想给朝廷当官,背上他的老母亲躲到了深山里。朝廷爷不肯放过他,非要逼他出来做官,于是就派人到山里去放火,心想,你怕烧着,不就跑出来了吗?谁料,介子推死也不肯出来,结果,他和他老妈都给烧死了。

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各地有不同的讲述者,就有不尽一致的叙述版本,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一个范本来剖析,其叙述立场和爱憎倾向格外分明。孔夫子“述而不作”,“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民间传说在这里,天才地暗合了我们历史上伟大的史学著述传统。

记得在那传说中,有的还加上了关于“回声”的来历。我的家乡多山,人们在山里呼喊,当然会有回声。那么,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老百姓讲述的版本说:朝廷派人去寻找介子推,许多人大声吼喊“介子推”,介子推不答应,也在山里接着吼喊一声“介子推”。他用这样的办法混淆视听,因而逃脱了追索。民间传说嘛,当然不合关于回声的科学道理,但透着民间故事的意趣,孩子们听来津津有味。

与民间故事相伴生,有的传说内容更为雅驯一些。比方读书人文化人,知道“足下”这一称谓是敬称对方的,而“足下”二字,也和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介子推不肯出山作官,竟然是和老母亲一起,在熊熊山火中抱树而死。下令追索介子推的晋文公心怀歉意,用那株烧焦的树木做了一双木屐。自此,他一穿木屐就想起功臣故人介子推,口中“足下、足下”,浩叹连连。

听着这样的故事,我从小就对介子推的命运感到某种深刻的憾恨与不平。一个孝子,一个仁者,一个有功之臣,怎么最后竟然就被烧死了呢?那个晋文公到底是怎么回事?下令放火烧山,那不分明就是要杀人吗?烧死了人,然后踩着一副趿拉板,整天念叨“足下”,就可以安稳地睡大觉了吗?或者,晋文公只是无心之失,但过失杀人就不是杀人吗?或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介子推是一个悲剧人物,而悲剧的感染力是无与伦比的。童年的追问,反映的是我们的赤子之心。

3

再后来,长了几岁,知道了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在春天,在属于廿四节气的清明节前两天。清明时节,春日和煦,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游春的好时光,原本和上坟祭祀无关。而祭祀祖先和国族英烈,悲戚肃穆,确然应该是在寒食节。民间传说里,与“足下”的来历一样,寒食节也是晋文公在晋国发布政令推行开来的一个节日,专为纪念介子推。政令规定,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严禁国人举火。不许举火造饭,甚至不得生火取暖,大家只能冷巴巴地吃点预先准备的食物,是为“寒食”。

清明之际,春寒或许依然料峭,严禁举火取暖,不许起火煮饭——可以想见:官家政令的推行,如果违背民心民意,那将会寸步难行;仅仅是迫于权势,不得不然,那也必定是阳奉阴违,支应糊弄。而千百年来,广大老百姓,却严格遵从寒食祭祀,并且曾经做到过这一天不举火,反映出这一政令果然符合民心民意,证明老百姓打心底愿意祭祀他们心目中的贤者仁人介子推。

所谓“化民成俗”,曾经的国家政令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已经化成民俗。当然,寒食节不举火的外在形式已经消亡,预先准备干粮吃食的习惯,则流传下来。在我们山西,尤其是在晋中,寒食节制作面食面点,成为一项民间极为普及的烹饪文化遗存。几乎每一位家庭主妇,都是制作面点的高级厨师;她们的作品,琳琅满目,精巧袭人,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与之同时,千百年风俗流变,寒食节祭祀,早已不再是单单祭祀介子推。在国家政府层面,作为礼仪制度要祭扫太庙,要祭祀国族人文初祖先贤英烈;在民间乡野家家户户,寒食节则变成上坟扫墓祭祀祖先的一个最重要的节日。由于寒食节与节气清明紧紧挨靠,最终大家将两个节日混同起来。记得在我奶奶的口吻里,她从来都是把清明节叫作“寒节”。时至今日,“清明节祭祀扫墓”已然成为一个全民共识。对此,除了研究民俗的专门家,广大老百姓没有必要将其搞得那么清楚。到了清明节,大家都要上坟扫墓,缅怀国族英烈,祭祀追念祖宗先人,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民俗活动。这是一个良俗,是培植民族心灵的一项文明举措,甚或就是文明构成的仪式化表征之一。

清明节纪念介子推,以及端午节纪念屈原,两者成为覆盖东亚汉字文化圈最负盛名的民俗节日。而广大民众身处其中,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家只知道,清明要祭祖,端午要包粽子,南方好多地方在端午还要进行划龙舟的活动,仅此而已。有历史学家和民俗文化学者指出,寒食禁火制作面点与端午吃粽子,其历史渊源说来更加古久。华夏文明之初,先民学会了用火,对火的崇拜几乎等同于对天地山川的崇拜。氏族首领掌控着钻木取火的权力,宝贵的火种要自上而下层层传播,才能抵达千家万户。而且,出于对火的崇拜,一年四季皆要“更火”。所谓更火,就是要熄灭使用了一个季度的火种,重新钻木取火,而且钻木在四季要采用四种不同的木材树种。寒食、端午,原本是春季、夏季更火的日子。介子推在绵山被烧死,或者正是在寒食节前后,老百姓就把寒食禁火的古老传统附丽在介子推的故事上了。人们在端午节要包粽子,说成是纪念屈原投江,大家将粽子投入江水喂食鱼虾,以免咬噬屈原遗体,这其实也是一种古老传统的移植和附丽。

山西晋南若干县份,当地研究晋国史的专家一再发文强调指证:重耳上位之初,当时的晋国疆域尚未涵括整个晋中,史籍上所言的绵山,其实应该是在曲沃、翼城一带。其言之凿凿的论证,颇能自圆其说。专家们的研究考据与推理,或许更加严谨、更为经得起推敲吧。但对于晋中的介休,对于介休的绵山,对于介子推被烧死在介休绵山的民间传说,有什么奈何呢?

祖祖辈辈生生不已的老百姓,依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亿万民众的坚守与践行,是任何理论都无可奈何的一个极其强大的存在。

他们的坚守与践行,近乎冥顽不化,近乎宗教信仰,那样强韧,那样执着。比如,民国建国,将西历一月一日用行政命令定为元旦,而将我们传统悠远的夏历年改称春节。然而,任你怎么下令,怎么发文,亿万老百姓过年,还是要过我们传统的夏历年。大家绝不会去争论它该叫元旦还是春节,而是兀自坚守着自己的认定。

这是一种超越性的坚守,坚守着文明,这种践行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文明。

4

自1947年开始的土改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的疯狂倒行逆施,中国大地上所谓破除迷信、诛神拆庙的野蛮行径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文物古建、先贤庙宇的毁败倾圮,伴随了整个民族的道德滑坡、礼仪崩毁。一百多年以来,服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竭力诋毁华夏文明的思想狂潮,一浪高过一浪。说来话长,言不胜道,令人气闷。绵山自然也不能幸免。

笔者知道介休有座著名的绵山,听说绵山景色如何瑰丽,这儿祀奉介子推的古迹遗存怎么丰富,是在1980年代。久有拜识之想,心向往之。直到公元1999年,山西省作协召开绵山笔会,才有幸第一次拜山。

欣逢改革开放,中国几乎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在施工兴建。以保护文物古建的名义,以开发旅游的名义,“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的民间行为悄然兴起。介休有位企业家,腰缠不止万贯,发愿修复绵山古建,打造文化名山旅游胜地。我们赴会时节,整个绵山景区正在大兴土木。老板给民工们的工资待遇格外丰厚,恢复古建的行为又符合民心民意,本地参与修庙的民工意气风发,个个脸上漾着发自内心的笑意。

无疑,引人入胜的首先是绵山的自然风光。绵山为太岳山的一条支脉,地处我省沁源、介休、灵石三县交界处,方圆数百里。处在介休境内的绵山主景区,尤其令人叹为观止。如巨斧劈开山岭,一条山涧笔直纵贯,断崖千尺,山涧两侧,铁壁耸峙,崖岸高低错落,有苍松古柏点染。石壁山色变幻,俨然是横展数十里的天然画廊。向阳一侧,依石壁半腰的天然横断崖崭迤逦而进,沿途景观不断,愈出愈奇。圣乳泉的天生石乳,甘泉滴沥如乳汁四季不绝;抱腹岩穹隆凹进,拢抱殿庑二百余间——介子推携母退隐藏身于此的寓意尽在不言。身处这样一处大自然奇景之中,谁还会怀疑这里是介子推当年的藏身之处呢?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山水有灵,正该庇佑国族的贤哲仁人。

当晚,与会者夜宿抱腹岩下新建的宾馆。天幕被高处山岩穹隆掩去一半,月出东山,清风徐来,涧底水声潺湲。李太白《把酒问月》的诗句从心底涌出: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过了两年,偕同家人再一次游览绵山。绵山景区建造已成规模,适逢假日,游人如织。据称,有关方面正在考核,即将批准绵山为4A级旅游景区云云。旅游热爆,盛况空前,令人鼓舞;文化名山,气象万千,引人遐思。华夏文明历经劫难而能数千年绵延不绝,多少次改朝换代血流成河,文明几近崩毁而能复兴,证明了这一文明无比强韧的生命力。曾经被极度损毁,已经破败的绵山自然人文景观,不但得以恢复而且盛况达于空前,实在应该引发我们关于传统文明生命伟力的更多的有益思考。

5

2011年,我应约撰写了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晋文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全国电视剧本大奖,《晋文公》有幸获奖。创写这部关涉中国重大历史的电视剧,笔者颇多体会。其中关于介子推这一人物的塑造,更有若干心得。

山西雅称三晋,渊源有自。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国人耳熟能详。三家分晋之后,中国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战国七雄,瓜分晋国的三家便占据了其中三雄,不难想到当初的晋国何等强盛宏大。

说起晋国,晋文公重耳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关键人物。晋国的贤公子重耳去国流亡十九年,艰辛备尝,终于回国登位。“重耳返国”的故事,借助了史书记载尤其是评书话本与传统戏剧的广泛传播,国人耳熟能详。执掌国权之后,重耳内修仁政,施惠于民,对外高扬尊王攘夷旗号,短短数年即达成晋国的霸业,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皇皇然光耀千古。

所谓“霸业”,彼霸非此霸。齐桓晋文称霸,并非依仗武力的霸权主义,恰恰是高扬正义的旗帜,领袖诸侯国,坚守与捍卫了当年的国际公理正义。

而说到重耳的流亡与复国,介子推则是一个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

史书上重点记载的追随重耳长期流亡,功勋卓著者,有狐毛、狐偃、赵衰等人。介子推当然也是追随者之一,不然,就没有后来的介子推不受封赏毅然隐退的事情。

至于他的具体功绩,野史传说有“割股奉君”的段子。但这样的传说多半不可信,经不起天理人情的推敲。包括后来的烧死于绵山,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先生晚年客居山西曲沃,曾有过严谨的史学考证,得出结论:“割股燔山,皆不可信”。——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处在清朝异族统治下的隐退士人的一种表白:我也不割股,你也别燔山,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各办其事好了。

于是,能够确凿认定的,只剩下一个事实:曾经追随重耳流亡的介子推,堪堪是在重耳苦尽甘来即将上位的时节,毅然选择了隐退。仅仅——也只能仅仅——依赖这一事实,能够推导出什么?

首先,这儿牵扯到对介子推的身份定位,他究竟是一个什么人?质言之,我个人坚定地认为,介子推是一位士人。他是一个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士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到春秋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个阶层,士文化是数千年来与帝王独裁文化坚决对抗的文化。还是顾炎武归纳的:国家兴亡,肉食者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子胸怀天下,以维护华夏文明宝贵的道统为己任。他们带剑行走天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择君而事——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一言不合,拂袖而去。介子推就是这样的一个士人,一个有责任心的匹夫。当重耳遭受不义欺凌,介子推慨然出手相助;当重耳上位在即,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于是和他那同样深明天下大义的母亲一起毅然隐退,远走高飞,如自由的鹰隼翱翔于苍穹空溟。

我的剧本中,将介子推定位为这样一位带剑行侠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子。愚以为,这样的定位是准确的。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符合介子推的精神本质。

重耳回国在公元前636年。东周春秋时代,那是中国士文化勃兴的伟大时代。介子推们是创造与践行这一伟大文化的先驱。

孔子生卒年在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伟大的孔子删定六经,是士文化的集大成者。士君子以仁为己任,《论语》倡导的“士志于道”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屈原投江在公元前278年。二百年的历史时光里,士文化与帝王文化的对抗从来没有停止过。

与屈原同时代,“鲁仲连义不帝秦”,如果秦始皇登基称帝,鲁仲连宁可蹈海而死。相比之下,屈原为楚国而死,只是一个国士而已。鲁仲连以天下为己任,承接的正是介子推们的精神,他是一位天下之士。

公元前207年,曾经不可一世暴虐天下的秦国灭亡。起而抗击暴秦的,有个著名的张良。文弱的韩国公子张良,曾经在博浪沙用大铁锥发出对秦始皇的舍命一击。后人有诗曰:鲁连不忍秦皇帝,密铸亡秦一柄锥。张良运筹帷幄助刘邦亡秦建汉之后,退隐山林,承接的也正是介子推鲁仲连们的精神。

山东荏平有纪念鲁仲连的庙宇祠堂;陕西汉中有纪念韩国公子张良的留侯祠、张良庙;山西介休绵山有纪念介子推的庙宇古迹。古往今来,有谁在建庙纪念秦始皇们吗?载舟覆舟,天听自我民听,天意即是民意。民心向背,谁奈其何?

介子推是退隐到绵山了吗?也许是吧。不然,史书上不会有“介山”“介推田”的名堂。介子推究竟是不是被烧死的?对此,实在大可不必纠缠不休。

绵山在那里,风景瑰丽,造化天成。

后人建造的介子庙、介子墓在那里,人心在此,民意在此。

绵山万古,介子千秋!

来源|《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分享

收藏

游山西

读历史:,。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游山西·读历史|绵山万古,介子千秋 ——走笔山西之六 (张石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