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长颈鹿会是下一个灭绝的动物吗?
长颈鹿会是下一个灭绝的动物吗? 原创 丹璐俊翔曹俊狄斐 上观数据
长颈鹿快要灭绝了?
这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日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发布的野生动物报告显示,长颈鹿的数量在过去三十年下降了近40%,目前只剩6万8千只左右。
01
看不见的消亡
事实上,像长颈鹿一样听上去“应该”很常见,但实际上面临绝迹的物种不在少数。
据IUCN的数据,目前有超过38500个物种面临灭绝危险,占所有评估物种的28%。其中,两栖动物的41%、针叶类植物的34%、鲨鱼和鳐鱼的37%都正面临生存威胁,6%的物种离灭绝仅一线之隔。
一些物种可能在动物园中仍十分常见,但普通大众无法想象其在自然界中的处境——它们正在人类“看不见”的地方消亡。
比如图中的双驼峰,虽然人工饲养的不少,但野双驼峰目前全球仅剩1000只不到,其中约有600只生活在罗布泊自然保护区。
中华穿山甲曾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十分常见,作为一种奢侈的野味或昂贵的药材在民间流行。据学者统计, 1960至1980年代之间,十六万只中华穿山甲被捕猎,致使中华穿山甲的数量在三十年间下降了最多94%。
斑鳖,又名长江巨型软壳龟,曾经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2019年之前还能在苏州动物园看到。但随着唯一雌性斑鳖的死亡,这一物种基本宣告理论灭绝。
目前,斑鳖、中华穿山甲和双驼峰都已被IUCN纳入“极度濒危”的等级,根据IUCN的标准,“极度濒危”是受威胁物种中的最高等级。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被贴上这个标签的物种共有8404个,其中284个分布在中国境内。
02
第六次物种灭绝
红色保护名录上濒临灭绝的物种逐渐递增。根据IUCN统计,2002年时,红色保护名录收集的“受威胁”物种为11000余个,到2020年增长到了38000余个,约占红色保护名录总物种的28%。
IUCN也曾做过红色名录的统计分析,其调查的五个物种: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造礁珊瑚和苏铁,均面临灭绝风险的升高。
众多研究表明,地球物种正在加速灭绝。联合国发布的《2020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自二十世纪以来,各类动物的灭绝速率大幅提升,已经达到了自然灭绝速率的数百倍甚至数千倍。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 ,四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其中部分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许多专家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这是地球历史上第六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第一次由单一生物——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
在《生命的未来》 一书中,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指出,如果人类破坏生物圈的速度继续下去,到 2100 年地球上一半的高等生命形式将灭绝。
他观察到,第五次白垩纪大灭绝时,恐龙和75%的动植物物种绝迹,生物经历了两千万年的时间才恢复了多样性。如果目前的灭绝危机达到同样的毁灭程度,那么我们后代则需要经过80万个人类世代的时间才能恢复。
03
人类活动是罪魁祸首
根据IUCN的统计,导致物种面临濒危的主要原因有12大类,其中只有包含火山、地震、海啸在内的地质事件是属于自然原因,其他11类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并且,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属于少数,仅有996种动植物的生存危机与自然因素有关,占总量的0.57%,剩余物种灭绝则或多或少与人类活动有关。
农业活动与水产养殖是造成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共导致超过3万8千个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其次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使用、对自然系统的修改、住宅建设与商业发展。
耕作则是农业生产环节中重点。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大规模的机械耕作会干扰土壤间动植物的生长,除草剂、杀虫剂的高度使用,则容易使非靶标动植物受到伤害。
在日本,由于大规模的农田建设与机械化耕作,农田畦畔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下降。例如,在非耕作地带的水鸭巢密度是种植地带的12倍,水鸭产量是种植地带的3.8倍。
除此之外,农业活动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土地污染与水污染,进而导致9774个物种濒临灭绝。
农药是农业活动污染的源头之一。
所有种群,不仅仅是动植物,包括细菌、病毒、微生物都受到农药的影响。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农药造成野生动物大量死亡,研究者曾对558起野生动物死亡事件进行调查,41%的事件是农药中毒。
04
现在行动还不算晚
虽然人类活动会导致其他物种濒临灭绝,但只要进行调控与管制,许多处于极度濒危的动物,依旧有机会摆脱灭绝的危险。
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演化》在今年4月刊登了一篇论文,研究发现,消除农作物生产对野生动物的威胁将使这些物种的灭绝风险降低24%,并且,若采用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降低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40%的灭绝风险。
除了恢复生态坏境外,人为干预也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在我国,对于扬子鳄的保护便是成功的案例之一。
早期由于经济开发,扬子鳄的栖息地不断萎缩,虽然有人工培育,在上世纪末,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已不足150条,并且每年以4%-6%的速度消亡,成为极度濒危的动物之一。
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工程”,到2019年,共开展了15次的放归活动,累计放归228条扬子鳄。这些扬子鳄已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并开始繁衍后代。在2018年,已在野外发现放归鳄卵14窝,共计224枚。
与之类似的,还有我国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栖息地遭到破坏,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不断锐减,在1980年前后,海南长臂猿在海南岛的数量不足10只。
在政府的积极介入与保护下,海南建立专门的保护区,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继去年新增一只婴猿后,今年9月再添两只新猿。目前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增长到5群35只。
扬子鳄与海南长臂猿的案例对于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这表明,在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上,人为干预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都是有效的,并且只要行动起来,永远都不会太晚。
原标题:《长颈鹿会是下一个灭绝的动物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