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堵住精神药物的网络黑洞,这就是“禁毒”

2021-09-15 17:02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二手交易平台显示的是“二手塑料路障”,但在澎湃新闻暗访记者支付了100元后,药贩子却发来一盒精神类药物——7片装的思诺思。

另一个卖家自称患有精神疾病,能从不同医院骗开大量精神药物,在澎湃记者支付了600元之后,他寄来了一瓶一类精神药物——三唑仑。三唑仑被称为“迷药之王”,只需服用0.75mg的剂量,就能让人在10分钟内快速昏迷,持续时间可达4至6小时!

澎湃暗访精神药品黑市,让人触目惊心:静催眠类一、二类精神药品,甚至被用于性侵、抢劫的“听话水、乖乖水”都在网上销售。在百度贴吧、腾讯QQ、闲鱼等平台,药贩们寻觅着“失眠、抑郁、情绪低落”的买家,将精神药品加价十余倍甚至几十倍售出。QQ上检索“听话、失忆、催眠、蒙汗、催欲、仑子”等关键词,就能弹出上百个社群,群成员多者达400余人。

精神药品不规范的使用,极易导致依赖性、成瘾性等问题,更可能被用作麻醉犯罪的工具,近年来一些影响恶劣的“迷奸案”的背后就有精神药黑市的鬼影。事实上,我国法律对精神类药物实施严格的管控,也明确不得在网络上销售精神类药品。甚至,国家将非法贩卖精神类药品纳入“贩毒”的打击范围,2016年国家禁毒办专门发布的《104种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依赖性折算表》,规定了涉案的麻醉、精神类药品与海洛因的折算比例。

但是,当下“互联网+物流寄递”的贩毒活动却是相当猖獗,这也说明,现行打击贩毒的法网还需要精密化,要强化各方协作,堵住制度漏洞。

首先,从网络销售精神类药物的源头来看,很多是药贩子本身有病或者装病到医院骗开药品,一开始可能是为卖掉多余药品,之后就走上了“贩毒”的不归路。所以,应该加快推动联网电子处方和预警系统,做到全网统管,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追踪药物流向,从源头上杜绝大规模骗开精神药物。

其次,各家二手平台、社交平台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站在“禁毒”的高度认清问题的严重性,不能纵容精神药品在自身平台上做交易。特别是针对“听话、失忆”等关键词要加强监管,还网络一片净土,必须要掐掉精神药物的网络销售渠道,绝对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第三,必须树起网上买卖精神类药品,就是涉毒违法犯罪的高压线,提升全社会的法治共识,让所有社会成员深切认识到网络买卖精神类药品的严重违法性,不允许任何人以身试法。司法机关也有必要“以案说法”,通过严肃处理典型案件,以更大力度向公众普及这类新型“涉毒”案件的法律知识。

“互联网+物流寄递”的精神类药物的贩卖,就是一种新型贩毒形式,“禁毒”绝不能手软。

π·15调查|如何斩断精神药品“互联网+物流寄递”非法销售链?

    责任编辑:沈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