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基层干部手记|拆分与无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家庭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宋家金
2016-03-31 15:1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河南省汤阴县一名农村留守老人照看着三个孙子(留守儿童)行走在村道上。  本文图片均来自 视觉中国 资料

 “春生,你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听老师的话……”话还没说完,春生便把手机递给奶奶接听,他急着出去,要和自己的小伙伴去玩耍。

这已经是常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给春生打电话,他不愿接听,或许对电话那头很陌生,或许急着要出去玩耍。其实,在外打工的父母也想和孩子多说几句关怀的话语,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往家里打电话给孩子说啥能让孩子多聊一会儿,父母每次都想好久,但让孩子诉说心里话,孩子也从不张口。春生被爷爷奶奶强拉过来后说上一句两句就跑掉了。

贵州农村的留守儿童。

对于春生而言,玻璃球、纸牌、斗拐、爬树掏鸟窝,是他和留守的小伙伴们最熟悉的游戏项目。爷爷奶奶成了他们的直接监护人。

村里的年青人为了生计,年后远赴他乡,去建筑工地、做小生意、进厂是生存之道。即便不舍与无奈,他们还是将孩子丢给家里的年迈的父母看管。而老人也很无奈,养了儿子女儿,等儿子女儿成家后,还要继续养孙子孙女。

留守儿童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大好阶段,却不能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不能得到父母的爱。有的背着爷爷奶奶偷家里的钱去上网、喝酒,有的早早辍学。

因为农业科技发展,机械化操作节省了劳动力,还节省了很多时间。在外打工的父母,在“三夏”与“三秋”时间,回到家收割小麦、收获玉米、种植小麦,在家呆的时间加在一起不到一个月。直到冬季温度降低,建筑工地全面停工后,村里的劳动力陆续返乡陪家人孩子,过了春节后,又奔赴全国各地。一年到头算下来,孩子每年与父母春节见面时间最长。

父母在外也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电话那头的话语永远是牵挂。当孩子犯了错误,电话那头说“该管管,该打打”,可爷爷奶奶还是舍不得下手,有时孩子就是犯了错误,爷爷奶奶也不会给儿子儿媳说,护着孙子孙女,放纵式的教育是爷爷奶奶的选择。

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成长,等孩子到上学年龄时,家人把孩子送到学校。随着国家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书本费全免,适龄儿童都有上学机会,不再因为家庭贫困等而不能享受到学校教育。爷爷奶奶文化很低,有的甚至没有上过一天学,孩子的作业没人辅导,答案对错只有学校老师能判断。隔代教育成为农村孩子最普遍的受教育模式。

河南省汤阴县一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她在田间劳作的奶奶。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幼儿园在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建起了好多,个别人口数多的村庄也建有幼儿园。政府先后对幼儿园配有校车等设施,有经济条件的都可以让孩子进幼儿园提前接受教育,父母也会提前打听哪家幼儿园好一点,好把孩子送进去。

但这仍然与父母无关。爱玩的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早晨七点多校车来接自己时的车笛声。爷爷奶奶在家门口站着,提着小书包,等着校车把孩子接走,下午放学后,校车同样把孩子送到家门口。无论接走还是送回,校车上的那种拥挤,是让孩子们最高兴的,幼儿园的玩具是他们最想念的。

一个学期下来,父母关心不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不过,认不认识一个字,一百以内的数能不能数完,十以内的加减法会不会计算,对父母而言,有时也无关紧要。孩子张嘴唱一首歌,虽然歌词不全或跑调,也都能给家人带来无比喜悦。幼儿园似乎成了帮助外出打工者看管孩子的临时机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看管所”。

孩子有心里话会和爷爷奶奶诉说,在外受点委屈,他们会第一时间跑回家找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就成了他们的贴心人、知心人。平时爷爷奶奶拿玉米棒子剥喂鸡,他们也会学着做;星期天爷爷奶奶去河里放羊,孩子们也知道拿个小木条跟在后面赶羊。爷爷奶奶成了孩子们的家长、代理“爸爸妈妈”。

那爸爸妈妈呢?如开头所述,父母在外想念自己的孩子,时不时打电话问情况,想和孩子聊聊天。到了暑假,做建筑工人的父母,也会把孩子带到建筑工地,有空就带孩子逛逛商场,去动物园,让孩子长长见识。但是,从没进过城的孩子,对所见到的一切产生好奇,问这问哪,父母往往也不知如何回答。假期结束,父母把孩子从建筑工地送回家,接着上学。孩子对爷爷奶奶、小伙伴也有说不完的话题,比如,坐过电梯,见过什么动物、什么人都会说一遍。但短暂相聚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安慰。同时,建筑工地也并不安全,杂乱无章的有钉子的木板、钢管钢筋随处可见。孩子在建筑工地,白天没人陪伴,自己一个人玩耍,倘若出了意外,谁来承担这份责任?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有出息。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可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的寄宿学校。但是,在村小学读书还是县城寄宿学校读书,永远没有正确选择。

村民也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好,学习好,长大后出人头地,每逢开学,他们便想着把孩子送去县城哪家寄宿学校,接受县城教育。村小学的教育质量真的比不上县城吗?

当一个班子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习氛围和农村学校相比,也没有很大区别。随着国家对教育设施投入加大,村小学也旧貌换新颜,而小学教师的学历大都是老牌子的中专、中师,虽然他们学历低,年龄较大,但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反,年轻师范大学毕业生不愿投身农村接受磨练,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哪怕县里分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呆在学校不到一个学期,他们也会找各种关系回到乡镇学校或县城。

以往一个两千多人的村庄,小学生的数量达二三百人,现在一个村小学学生数量不到一百人的情况很常见,一个村小学班里十来个小学生算正常,二十个算多的,个别还出现一对一教学(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情况。

(文中姓名为化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