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开封、上海到以色列:一带一路上犹太人的中国缘

2021-09-16 0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从开封、上海到以色列:一带一路上犹太人的中国缘 原创 陈仲伟 上海城市考古

犹太人在中国的起源

犹太人最早到达中国的时间至今没有公认的说法,从周代到宋代,跨越一千多年。不过遗存于敦煌的档案中,就有早在8世纪唐朝时候犹太人留下的商业文书,可见犹太人的营商网络早在唐代已经触达中国。

不过开封是中国犹太人社区存在最久,资料最完备的地方。不晚于北宋犹太人已经在宋朝都城定居,据信他们来自可萨汗国(今中亚地区),同时可能与印度犹太社群相关。

△开封犹太会堂遗存石碑(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截至20世纪初,开封犹太会堂尚保存有五块石碑,分别是明弘治二年(1489)立《重建清真寺记》碑、明正德七年(1512)立《尊崇道经寺记》碑、清康熙二年(1663)立《重建清真寺记》碑、清康熙十八年(1679)立《祠堂述古碑记》碑及一块无题记残碑,目前开封博物馆中保存的仅正德七年碑、康熙十八年碑和无题记残碑。所幸这些碑文的文本或拓片尚有保存。

△开封犹太会堂石碑(拍摄者:哈里森福尔曼,时间:1938)

按弘治二年碑所记,从1163年始建会堂至立碑当年(1489),犹太会堂一共修建过六次(按理每次重修和扩建都会立碑纪念,但可能这些碑刻因各种原因已经失传),由此可见开封犹太人社团在这几百年里的繁荣。1279年,开封犹太人在元朝政府支持下重建犹太会堂,新会堂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

到明代,开封犹太社团进入鼎盛时期,“一赐乐业教(Israel)”的译名就起于明中叶。据开封犹太人自己的统计,当时整个社团已有五百多个家庭,人口约四五千。这个数据仅是开封当地人口的,不包括迁徙到其他地区的开封犹太人后裔。

到了1841年黄河再度决口,会堂被拆毁以石料护城,之后也未能修复。1850年,随着开封犹太社团的最后一个拉比(犹太教神职人员)的去世,开封犹太人的宗教活动终止,随后的太平天国和捻军带来动荡进一步加剧犹太人从开封流散。

第一批前往上海的犹太人

几乎同时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被迫开放通商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随之一些犹太人在大英帝国的保护下来到中国。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来自当时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或伊拉克。其中就包括沙逊、嘉道理、哈同等,他们及家族对上海历史影响深远。1906年,哈同出资60万银元,从印度采购400万块铁藜木,铺设于南京路中段,沿南京路哈同的地产投资水涨船高,一举奠定了南京路的商业地位。今日的上海市展览馆原本是哈同花园;而今日的上海市少年宫原本是嘉道理爵士公馆;1949年前上海28幢十层以上高层建筑中沙逊家族拥有其中6座,包括外滩最高的沙逊大厦(今为和平饭店北楼)。

除了地产,他们也广泛涉足对外贸易、公共事业、金融业、制造业及文化教育和慈善领域,留下了不少机构及地标。

△哈同花园里的延秋小榭(图片来源:文汇报)

△上海市少年宫(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第二批前往上海的犹太人

从十九世纪后期起由于当时沙俄等欧洲国家的排犹政策,大批东欧、俄国的犹太人开始移居中国东北,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便利的交通条件带来大量的商业与贸易机会,哈尔滨及沿线城市成为俄国和东欧犹太人来到中国的另一条线路。落脚哈尔滨的犹太人一度高达2.5万。早在1909年1月中国东北第一座犹太会堂在哈尔滨落成。

△哈尔滨犹太教总会堂(图片来源:黑龙江新闻网)

1922年俄国内战接近尾声,奥斯卡·斯塔尔克将军率领一支拥有30艘军舰的庞大舰队,将近2000难民逃离海参崴,于12月5日驶进吴淞口。虽然1个月后舰队撤往菲律宾,依然有1200名难民获准登陆上海。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大批哈尔滨白俄日益陷入窘境,由于距离和经济原因,他们无法前往巴黎和柏林的俄国社区,而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制度保障远远优于哈尔滨,作为自由港又无需签证或工作许可。

尤其是1914年4月,以《上海法租界推广条约》为依据,上海法租界将今重庆中路和重庆南路以西至徐家汇原本溪涧纵横、村落散布的地界, 全部划归法租界管辖。这些俄国犹太人不少以法语为第二语言,法租界热心招徕他们定居,有了老卢湾区今日的风貌。这是第二波定居上海的犹太人。

△拉结会堂(图片来源:网络)

△阿哈龙会堂(图片来源: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早在1887年8月2日,上海最早的犹太会堂埃尔会堂由犹太人捐款开始兴建,地址不详。20世纪20年代,先后由沙逊和哈同捐款兴建两个会堂。一座为现在陕西北路500号(原西摩路544号)上海市教委内的拉结会堂。为希腊复兴风格建筑,内部结构和两侧圆拱窗模仿了伦敦的贝维斯马克斯犹太会堂以及劳德代尔路犹太会堂。另一座阿哈龙会堂以哈同父亲的名字命名,原址在圆明园路(今虎丘路),现已拆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唯一完全逃脱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犹太教经学院,波兰的密尔经学院,辗转日本神户,落脚上海,阿哈龙会堂为他们提供了课堂。这些学生们得以继续研读犹太教精义。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摩西会堂则在1907年,由移居上海的俄罗斯犹太人始建,这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主要分布于中东欧及俄罗斯)在上海的第一座犹太会堂,随着十月革命大量犹太人涌入上海不敷使用,1927年,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在华德路62号(今长阳路62号)建造了新摩西会堂,30年代后期随着大量犹太难民涌入提篮桥地区,成为犹太人宗教与社区中心。今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即原摩西会堂建筑。

犹太学校与俱乐部也在上海纷纷成立。早在1900年建造舍里特·以色列会堂时,犹太富商亚伯拉罕和所罗门就捐资在会堂内附设了一所犹太学校,即后来上海犹太学校的前身。随着舍里特·以色列会堂被阿哈龙会堂取代,曾数度搬迁。最终于1931年定址于拉结会堂。3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欧犹太难民孩子的大量入学,使得上海犹太学校人满为患。为了解决犹太难民子女的教育问题,1939年嘉道理家族在难民集中的虹口地区创办了上海犹太青年会学校,付不起学费的难民子女免费入学,战时在校生一直保持在6、700人左右。

旅沪俄罗斯犹太人1932年建立自己的上海犹太俱乐部(或称“上海犹太总会”),作为文化社交场所,设有乐队与合唱队,常有芭蕾、合唱、演剧、音乐会等活动。

△育才中学

犹太社群的慈善活动也广泛惠及社群之外,1910年,埃丽斯·嘉道理出资白银四万五千两在山海关路和卡德路(今石门二路)交界处购地十亩,建造三层教学楼一幢和一个操场,将育才书社迁至新校址,并交工部局管理,取名工部局立育才公学,面向中国学子招生,这是嘉道理家族在广州、香港捐资创办的四所育才中学之一。

随着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反犹愈演愈烈,进而由于纳粹德国的扩张,奥地利、捷克、波兰乃至大半个欧洲为轴心国统治。上海租界成为当时罕有的无须签证便可登陆的自由港,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及日本驻立陶宛考纳斯领事杉原千亩共为数以万计犹太人签发了旅行文件使得他们得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或远洋客轮逃亡上海、天津等地。

1938年8月15日,第一名来自奥地利的犹太难民乘坐意大利轮船抵达。到“水晶之夜”前的1939年6月,已有超过8200名犹太难民抵沪。尽管自1939年在日本当局压力下,对移民的限制增加了,不过许多犹太人继续抵达,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总计大约有2.3-2.5万犹太难民在上海落脚。

除了部分有一技之长或者投亲靠友的难民,大量难民被安排在虹口区从河滨大楼到提篮桥一带的难民营。提篮桥一带一度咖啡馆、餐厅林立,堪称“小维也纳”。今日霍山路的百老汇戏院,屋顶原址是卖司考脱屋顶花园,也叫做罗伊咖啡。二战期间部分犹太难民租下了戏院顶层成为周末文化活动聚会场所,霍山公园也是当时犹太难民主要休闲娱乐的场所。

随着1943年日本当局在德国压力下宣布成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要求在1937年以后来沪的无国籍难民必须在5月15日前,将住所和事业都迁移到提篮桥一带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犹太难民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然而依然走出不少杰出的犹太人士,如美国前财政部长迈克尔·布卢门撒尔虹口区的故居在舟山路59号。

二战之后,再度流散全球的犹太人开花散叶,又再度落叶归根,除了不少移民去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随着1948年以色列建国,大量犹太人离开中国,回到“故土”,开始了新的生活。

旅居天津的犹太人

与上海相类似,有记载定居天津的犹太人最早也来自巴格达,据天津犹太人,著名记者、作家,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的爱泼斯坦回忆,该犹太人于19 世纪60年代埋葬于天津犹太公墓,墓碑上记载着他的姓名和其他信息,可惜爱泼斯坦先生看到这块墓碑时还是个少年,已经无法回忆更多细节。早在1860年天津开埠,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来自西欧和殖民地的商人来到天津经商;继而19世纪末成批东欧俄国犹太人离开家乡到中国谋求生路,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包括一 些犹太人从东北转道天津;第三次流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美国出版物《犹太年鉴》中记载,1935年当年的在天津居住和流动的犹太人总数已经达到了3500人。

△1940年天津犹太会堂落成典礼(图片来源:画册《犹太人在天津》)

犹太人主要集中居住在天津租界的五大道和小白楼一带并形成了一个面积广大的犹太人聚集群落。从1906年,犹太拉比吉利舍维奇在天津设立犹太宗教公会租赁场地做会堂。随着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大量拥入,犹太宗教公会于1937年着手筹建会堂并于1940年建成。专门为天津以及华北地区的犹太人子女提供就学机会的犹太学校成立于1925年10月。旧址在旧英租界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126号。学校用英语授课,讲授犹太历史和希伯莱语言文学,同时各种基础学科齐备,以保证毕业生能够在欧美的大学里继续深造。犹太俱乐部、犹太医院均成立于1937年,这一年是天津犹太社区蓬勃壮大的一年。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后,犹太移民陆续返回以色列。

△1935年10月天津犹太学校师生与校委会成员,(来源:画册《犹太人在天津》)

△1948年以色列建国消息传来,犹太人聚集在天津犹太会堂前(图片来源:网络)

原标题:《从开封、上海到以色列:一带一路上犹太人的中国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