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走美国大报:移动互联时代的报业能否成为“不死鸟”?

辜晓进 /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2016-04-01 12:0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移动互联时代,全球报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除了印度等极个别国家。面对人们主要获取信息方式的根本改变和新媒体发展的大潮流,传统报业别无他路,惟数字转型及融合发展一途。

中国报业这方面的探索正如火如荼,而作为最先遭遇困境又最先奋起改革的美国报业,在巨大的压力下,正更加努力于转型与创新,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勇气和热情,出现很多值得中国报业关注的新创意和新亮点,种种转机似乎也在孕育之中。

“视频革命”势不可挡

这两年美国主流大报们都热衷于在网络及移动数字终端开发视频内容,最近尤甚。美国有媒体分析家认为,新闻等内容的视频化、可视化呈现,将是未来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向。而移动端的碎片化视频传播,已有取代电视固定时段新闻播报的趋势,导致广播电视产业也“压力山大”。

《华盛顿邮报》是这方面的代表媒体。该报自被亚马逊的贝索斯收购后,一改数字转型方面的落后局面,频频出招,在视频方面发力最猛,且不断创新:2015年,该报组建40人的精英团队,平均每天制作60条视频新闻,引发下载和访问热潮。当年第四季度,该报又开发出独家制作的垂直视频软件,并于2016年1月以此方式,推出跟踪报道欧洲难民艰险之旅的移动视频专题《旅途》,深受用户欢迎。不久,该报再用垂直短视频描述解释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超级星期二”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背景。这些视频都为该报数字端吸引了大量独立访客。其数字版每月独立访客数量于2015年10月竟然一举超越过去遥遥领先的《纽约时报》,并将优势一直保持到当年年底,直到2016年1月才以微弱差距被《纽约时报》反超。但1月份的页面浏览量《华盛顿邮报》仍以7.35亿页领先。目前,该报正在测试网民在消费该报各类新闻时的兴趣度、厌倦度、阅读时长、跳跃频率等,以期通过调整而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顺便说一句,《华盛顿邮报》的现任总编辑Martin Baron,正是笔者十多年前访问《波士顿环球报》时采访过的总编辑。当时他上任才一个月,不久后该报就在其策划指挥下完成了对当地教会性侵现象的系列调查报道,进而成就了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电影《聚焦》的海报(上)和剧照中Martin Baron这一角色(下)。图片来自网络

《纽约时报》在视频开发上发力更早,最近又有新动作。2016年2月8日,《纽约时报》宣布彻底放弃其动画视频网站上的Flash 动画系统,全面采纳当前最流行也最先进的HTML5(简称 H5)技术。这一改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广告商和报社的技术部门早已适应Flash系统。该报看重的是,网民们的兴趣近年已有从Flash转向更炫酷的H5的趋势,大量应用也随之出现。Google和Mozilla等近期也开始限制Flash。甚至Flash的东家Adobe也在用新的技术来替代Flash。近年美国报纸在移动视频端不断发力,《纽约时报》此举显然又将引领报业视频开发的新潮流。

很多地方报纸也不遑多让。如笔者曾经造访过的《巴尔的摩太阳报》,在25岁非洲裔美国人被枪杀后仅6天,就推出由6段视频和大量文字及动画组成的多媒体调查报道《格雷死亡的神秘45分钟》,在业界备受好评。笔者曾访问过的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另一家报纸《奥兰多前哨报》,则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建立视频网站,每天生产10-15条新闻视频,同时在电视台开设专栏播出,网站受众一年内增长了95%。《丹佛邮报》在该市成为全美第一个可以合法售卖大麻的城市之际,开设了由多部门协同、包含视频呈现的专业网站,全面跟踪与大麻解禁相关的销售、医疗、金融、税收、黑市、毒瘾等事件与现象,成为当地超过所有其他新媒体而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也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履行了报纸的守望者职责。

《奥兰多前哨报》的视频团队。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移动端的视频内容开发是要以技术创新为前导的。这方面美国报界更是不遗余力,除了《纽约时报》的数字团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其他大媒体公司如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也是不甘落后。前两年,新闻集团在参与媒体与高校合作的“纽约媒体实验室”时提出一个项目,目标就是为记者建立一个可快速便捷地制作可视化移动数据的工具,以适应移动视频新闻的发展趋势。实验室邀请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纽约大学工程学院的师生参与开发,各自的任务是:新闻集团和纽约大学的团队负责软件设计,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提供效果反馈、信息支持和用户体验等数据,以改进和完善新设计的软件。资金则来自新闻集团和奈特基金会。目前该项目已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记者随时随地可以向媒体的移动端上传各类新闻。

实施彻底的“数字优先”战略

“数字优先”战略,也是美国报业转型的大胆尝试之一。这一战略虽然是目前成千上万报纸探索数字转型时喊出的口号,但真要做到这点,绝非易事。因此,目前数字优先战略的潜在探索者虽多,有成功业绩者仍很稀少。

关于“数字优先”,目前并无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首先,它并不仅限于传统媒体转型。例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两年前就提出,要在四年内让国民所需要的绝大多数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各级政府的网络数字平台获取。在此语境下,其“‘数字优先’战略,意指公共服务岗位的申请者将可远程实现首次面试,无需当面进行”。

其次,传统媒体的“数字优先”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可以新泽西州立大学新媒体新闻学者Mu Lin的解释为例,指由传统平台优先变为包括网络和移动在内的所有平台的齐头并进,即“先生产(数字)内容,然后通过合适的平台发布”。狭义则指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优先,即将数字平台的内容生产与发布置于压倒性的优先地位,所谓“数字第一,纸媒第二”。

广义做法已很普遍,而狭义的“数字优先”则是一个充满挑战而特色鲜明的战略,特别是那种断然放弃或减少纸质版的做法,迄今仍有争议,但在美国却一直有“吃螃蟹者”在大胆尝试。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停止印刷版而全面转为网络版的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西雅图邮报》就是典型例子。而近年纽豪斯家族的前进出版集团,也于争议声中坚决在旗下八家老牌地方日报实施减少出版频率的“数字优先”战略。

《皮卡优恩时报》头版。图片来自网络

这八家报纸中以位于新奥尔良的《皮卡优恩时报》(The Times-Picayune)最为突出。这家创刊于1837年的日报,是路易斯安那州最大报纸,曾于2006年因出色报道卡特丽娜飓风灾害而获普利策奖中含金量最高的“公共服务奖”。马克·吐温、威廉·福克纳、欧·亨利等著名作家都曾是该报记者。

2012年5月,该报在母公司前进出版集团的决策下宣布实施数字优先战略,并于10月一分为二成两个新机构,分开运营。第一个机构以该报网站NOLA.com为核心,第二个机构负责纸媒生产。两者的人力分布也完全颠倒过来,原来纸媒占绝对多数的景象,被代之以新媒体约130人,而纸媒仅29人。更重要的是,所有内容都首先在网络及移动平台发布,然后再由纸媒编辑编排上版付印;纸媒的出版频率则由每周7天降至每周3天(周四、周五、周六)。此举一度令新奥尔良成为美国大中城市中唯一没有日报的城市。该报减版腾出的市场空间也立刻引起同行的关注。此后不久,邻城巴吞鲁日(路易斯安那州首府)的《倡导报》(The Advocate)创办新奥尔良版,首次成为《皮卡优恩时报》的强劲对手。为抗衡“入侵”,后者不得已于2013年创办了一个小开本报纸(母报是对开大报),于周日至周三的母报空窗期出版,但数字版仍从内容生产到发布时间保持绝对领先地位。该报最新的情况是,纸媒销量进一步萎缩,但数字广告自2012年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7月其网站的独立访客量已升至700万。

笔者即将访问该报,以抵近观察其实验成果。

付费墙和移动客户端遍地开花

从面上看,美国的报业转型也呈现出整体快速推进的态势。美国报业研究院(美国报业协会旗下机构)的最新调查表明,2015年在美国发行量5万份以上的报纸中,有79%采用了数字注册订阅模式(其中近九成为收费订阅),付费墙在大、中等规模日报中的推进速度呈现加速趋势。

在新闻客户端的开发上,美国报业更是如火如荼。早在2012年,就有半数以上的报业公司开发了各种类型的APP,这两年更是迅速增加。笔者所带的研究生叶愉搜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27日,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就已开发了765个APP,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媒体集团是213个,新闻集团368个,赫斯特集团383个,考克斯媒体集团186个。《纽约时报》一家正同时运营着11个APP,《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也各有9个APP。这些APP已从最初的“单一内容复制工具”转变为“最佳的新式移动资讯生产者”。

正是主流报业的不断努力,使得来自报业的新闻仍然是各种信息平台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研究院一项最新调查表明,72%的美国成年智能手机用户“经常或很经常”获取来自电视或报纸的新闻。甚至地方的纸质报纸,也在仅次于电视而成为36%用户获取本地新闻的最主要来源。可以说,报纸信息的刚性需求和终端呈现的创新变化,是支撑美国报业成为“不死鸟”的基本面。

不过,我们现在看美国,仍如隔岸观火。决策层面怎么想?技术层面如何操作?新老传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下一步走向有哪些变数?如此等等,还是要到现场去亲见亲闻。这也是笔者萌生调研美国报业转型最新状况并计划于2016年春季“重走美国大报”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原题《美国报业转型的新创意与新亮点》,澎湃新闻获作者授权编辑刊发。“重走美国大报”的系列文章,可关注微信公号:重走美国大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