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学|石静霞:博观约取厚积致远的国际经济法学者

2021-09-14 15: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法学|石静霞:博观约取厚积致远的国际经济法学者 原创 梁钧 陈添添 中华英才半月刊

石静霞教授

人物简介

石静霞,1970年生于河南省济源市。美国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和博士、武汉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计划”A岗特聘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国务院学位办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首批委员、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理事会成员、世界银行投资争议解决中心(ICSID)调解员、国际破产协会(III)董事会成员、美国破产学会(ACB)国际委员、世界经济论坛国际贸易和投资全球未来理事会成员等。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优秀学术作品刊发于《东方法学》“女学者特刊”。

中西合璧的名校法学教育背景

1998年8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博连读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石静霞开始了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教学科研生涯。2002年12月被学校低职高聘为教授,2005年12月正式晋升教授职称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参加中国和瑞典投资争议管控研讨会(左四为石静霞教授)

虽然已完成高校职称晋升,但在伦敦大学和纽约大学历时一年半的两次访学经历,却使石静霞意识到她作为国际法学者在知识结构和研究视野上的某些欠缺。2006年8月,石静霞申请到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她在2007年激烈的竞争角逐中胜出,获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师从享誉国际的美国著名法学家、纽黑文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迈克尔·瑞斯曼(Michael Reisman)教授,并得以交往其他世界级的国际法学者。作为蝉联数十年的全美第一法学院,耶鲁法学院素以强大的师资阵容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而著称,视法律为改善社会的重要力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石静霞教授在这里抛去繁华浮躁,沉下心来重新专注地做一名学生,于2011年顺利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国际法上的自由贸易和文化多样性》(Free Trade and Culture Diversity in International Law)于2013年4月由全球知名法律出版商Hart Publishing在英美同时出版,引起学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关注。

五年的耶鲁学习经历完善了石静霞的英美法学和国际法学知识体系,极大开阔了她的学术视野,使其在国际经济法研究领域进入了一个新境界。石静霞在读研究生期间已崭露头角,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三大刊”上均有论文发表。有中西合璧的法学名校教育背景,辅之以孜孜以求的专业历练,经过近30年学术生涯后,逐步成长为极具国际视野的著名专家学者,尤其在跨境破产和国际服务贸易法领域有着不凡的学术建树和国内外学界的重要影响力。

敏锐独到的学术视角和鲜明标签

除了拥有扎实深厚的法学基础,石静霞在其研究领域具有高度的学术敏锐性、前瞻性及专注精神,注重打造其鲜明的学术标签。她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选定跨境破产和国际服务贸易两个领域,一直跟踪研究至今,始终保持在这两个领域的最前沿。跨境破产的选择因承担导师余劲松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结缘,其所涉问题主要属于私法领域;国际服务贸易则是她随着我国复关和入世进程而发展的学术兴趣,其所涉问题主要属于公法领域。国际法在法学研究领域已属小众,这两个领域更属小众中的冷门。但石静霞在近30年的学术生涯中,坚持不忘初心,不盲从热点,对这两个领域一直保有热忱的学术兴趣,其发表的所有中英文论著均围绕这两个领域展开,有着鲜明的学术标签。坚持研究领域上的公私法并重,成就了她对国际经济法学术问题的整体性和全视角观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对前沿问题的研究驾驭能力。

在西安参加国际投资法会议(左为世界银行副行长、ICSID中心秘书长Meg Kinnear女士)

与国际经济法研究本身的特点相关,石静霞不属高产学者之列,但其发表的每篇论文均花费大量心血,严谨查阅海量中英文文献,确保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并保持其成果的学术创新与引领。她的英文专著《国际法上的自由贸易和文化多样性》以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贸易和文化多样性关系,就如何兼顾两者价值及协调提出独特的国际法见解。《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则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至今仍引领我国的跨境破产问题研究。《WTO服务贸易法专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国际服务贸易法的专著,奠定了她在国际服务贸易法领域的领先学术地位。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论文《“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法:基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分析》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一带一路”倡议法治化建设提出系统深入的理论见解和实践分析;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另一篇论文《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再构建及中国因应》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构建并逐渐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法律前提。发表于《世界贸易杂志》的英文论文对中国的文化贸易措施所面临的法律与政策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发表于《东方法学》的学术论文《数字经济背景下的WTO电子商务诸边谈判:最新发展及焦点问题》,紧密跟踪国际广泛关注的诸边电子商务谈判,对跨境数据流动等我国参与谈判中的核心问题提出立场、建议。

石静霞对国际经济法前沿知识的渴求及立足中国现实对国计民生的关心,成为其学术研究的重要助推器。她的学术和教学成果获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优秀研究成果奖”“钱端生法学研究成果奖”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成果奖”,并入选“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主持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商务部等机构委托的横纵向课题20多项,相关成果对于服务政府决策、对外谈判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企业走出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她屡次参与我国多项立法和政府规章的制定,并对我国经贸争端解决提供智力支持,担任财政部法律顾问等多项社会职务。

在德国汉堡参加中欧仲裁协会成立10周年学术会议(左二为石静霞教授)

石静霞多年来在国际上保持非常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活跃度,担任多项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学术组织职务,针对国际经济法前沿问题多次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2017年在全球公开竞聘中,入选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秘书长候选人四人短名单。该位置为D2职级,是联合国系统14类招聘职位中的最高级别。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感

石静霞自1998年9月站到三尺讲台之初,便注重系统完善的教学方式探索和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称贸大),即使肩负繁重的行政任务,她也始终位于教学最前沿,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认真授课。多年来她用中英文讲授《国际经济法》《国经法前沿问题》《WTO法精要》及《国际服务贸易法》等课程。她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让每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包括在课前将精心筛选的阅读材料和任务指南发给学生预习;课堂上放弃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各种思维碰撞中激发不同观点,并结合学生表现适时调整讲授重心,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后将PPT等课件和延伸阅读任务发给学生,进一步帮助学生提炼课程精髓,达到融会贯通、全面系统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法律思维的根本目的。虽因其高要求与严格而有法学院“冷面杀手”之称,但学生在吐槽沉重的课业压力之余,深感石静霞国经法讲授的鞭辟入里而有醍醐灌顶之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极为负责的教学态度和正直真诚的学术品格赢得学生的广泛赞誉。

与中外博士毕业生合影(前排左三为石静霞教授)

近年来石静霞教授顺应祖国高水平改革开放大业所需,以服务国家为己任的胸怀,长期致力于涉外优秀法治人才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她在贸大法学院重点建设的涉外高端经贸法律人才实验班,培养学生获得10多项重要国际奖项。她注重模拟法庭俱乐部等制度建设,为法学院的良好赛事传承和成绩稳定打下了扎实基础,大大提升了我国法学院在国际经济法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声誉。在国际法多项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

在贸大法学院担任副院长和院长近8年后,石静霞教授于2019年9月底辞任院长一职,回归单纯的学者生活。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术休假结束后,以“杰出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身份加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她将在教学科研中继续跟踪国际经贸法理论和实践最新前沿,并分析国际经济法演进中的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和中国元素,提升我国在全球经贸法律治理中的话语权。

《中华英才》半月刊发布

作 者:梁 钧 陈添添

制 作:李 鹏

编 审:范丽庆

原标题:《法学|石静霞:博观约取厚积致远的国际经济法学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