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货殖列传|复星医药吴以芳:无数个微创新也会积累成战略优势
【编者按】
《史记·货殖列传》是最早专门记叙从事“货殖”(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史书著作,司马迁阐释的经世济民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智慧,被誉为“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在这场大变局中,所有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企业家、创业者、打工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我们推出《澎湃财经人物周刊·货殖列传》,讲述全球化时代大潮中的商界人物故事。
他们为时代立传,我们为他们立传。
“如果把一些90%都是复制的东西,自己沾沾自喜地去说这是创新,而且在不断自我麻痹,那才真的叫‘伪创新’。”
近日,在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总部,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时,这么谈论微创新和伪创新的区别。
吴以芳认为,中国医药创新还处在学习阶段,“哪怕是一些很小的变化,也可以叫它微创新,无数个微创新也会积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竞争优势。”
2020年3月,复星医药与德国生物科技公司百欧恩泰(BioNTech)就mRNA新冠疫苗达成合作,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实际上,新冠疫苗只是复星医药业务中的一小部分,其业务版图涵盖制药、医疗器械与诊断、医疗健康服务。
去年10月升任董事长的吴以芳相信,复星医药能够“成为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企业”。
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
机缘与坚持
江苏徐州,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会,便利的交通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为徐州带来发展的强劲动力。
吴以芳在徐州出生长大,也从这里开始踏入医药行业。
1987年,刚毕业的吴以芳进入家乡徐州的生物化学制药厂,这家药厂便是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邦医药”)的前身。在这家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药厂里面,吴以芳担任过技术员、主任、生产科长、厂长助理、厂长、副总经理等多个职位,管过技术,做过管理,跑过销售,是从基层脱颖而出并成长起来的本土医药人才。
吴以芳踏入医药圈7年后的1994年,复星医药才在上海成立。
从1987年算起,吴以芳进入医药行业已经34年,亲身体验过国内早期缺医少药的困局,他至今记得当年看到有老人为给孩子求得一支胰岛素而下跪的场景。1990年,吴以芳进入万邦医药的第三年,万邦医药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建成首条国内领先的第一代胰岛素生产线。
吴以芳也经历了国有药企的发展、改制与改革。当年旧事,吴以芳极少谈论。在这次采访中,说起当时为什么进入制药厂,吴以芳坦言:完全是机缘巧合,“当时就是国家分配,分配到一个药厂,就在一个药厂工作。”
“我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有一个坚持的点: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把它做到极致,要尽自己的努力,尽力而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尽自己努力把它做好。”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2004年,复星医药成立的第10年,万邦医药改制成为复星医药的控股子公司,吴以芳也在这个节点进入复星医药体系。
2020年10月,作为“复星16年老兵”的吴以芳从复星医药首席执行官升任复星医药董事长。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营收169.52亿元,同比增长20.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82亿元,同比增加44.77%,这也是吴以芳升任董事长以来的首个半年“成绩单”。
“这个成绩还是得来不易的,我们整个团队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吴以芳说,“其实还在发展过程中,才刚刚走出一小步,低调一点。”
微创新与伪创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患者曾经为药物短缺所困扰,企业靠一款仿制明星品种就能获取不错的利润,但随着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集采的持续扩围,这种局面被快速改变。
“你不可能指望总躺在仿制药不正常的红利上睡觉。” 吴以芳说。
当PD-1单抗肿瘤药扎堆上市,当创新药出现内卷式竞争,医药行业讨论的问题早已不再是是否需要创新,而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
吴以芳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中国最早做医药创新的企业是从1998年左右开始的,到现在也不过20多年,和海外成熟市场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药企做创新必然要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过程。”
复星医药真正投入创新是在2009年,那一年复星医药搭建了自己的小分子创新药团队复创医药和大分子创新药平台复宏汉霖。此后,随着国际化进程推进,复星医药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开始吸收国际创新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17年与美国吉利德旗下Kite Pharma成立的合资企业复星凯特,成功引入全球首款获批治疗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疗法。2021年6月22日,该产品即阿基仑赛注射液(商品名:弈凯达)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细胞治疗类产品。
“复星医药的创新目前处于中学生阶段,应该要尽快进入大学阶段,要真正能够具备自己的创新体系,拥有自己的技术平台,然后自己也能够培养出来一流的核心人才。”吴以芳说道。
据介绍,复星医药创新研发战略包括“四大创新模式”,分别是: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对外许可和深度孵化。除了自主研发,其他都在强调“走出去”。
对于这种创新模式,吴以芳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学无止境,复星医药的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未来会继续跟所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优秀的创新企业合作,向他们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间自己不断进化,不断升华,最后才能真真正正的要做突破式的创新,进入无人区的创新。”
至于非自主创新是否是“伪创新”,吴以芳认为应该宽容一些,不应该用这样的字眼来评价:“哪怕是一些很小的变化,应该叫‘微创新’,无数个微创新也会积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竞争优势。”
“如果我们把一些90%都是复制的东西,自己沾沾自喜地去说这是创新,而且在不断自我麻痹,那才真的叫‘伪创新’。”吴以芳补充道。
从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19.54亿元,同比增长15.69%,占业务收入的11.53%,其中研发费用为15.62亿元,同比增长29.73%。2020年度,复星医药全年的研发费用为27.95亿元,同比增长36.94%,在A股医药企业研发排名位列第二,仅次于当时的“医药一哥”恒瑞医药。
对于吴以芳而言,评判创新不仅要看研发投入,还要看创新品种的贡献值:“创新品种的比例如果达不到一半以上的收入,70%以上的利润贡献,就还不能算创新药企。”
这些看似简单新数据是吴以芳对药企创新的定义,也是他给自己设立的小目标:希望未来五年创新品种占比从现在的17.3%发展到50%。
国际化与本土化
中国医药行业始终有两股力量,一个是复星医药这样的本土药企,一个是扎根中国的跨国药企。很长一段时间,跨国药企被视为医药创新的领头羊。
扎根医药行业30余年来,吴以芳充分体验了两股力量的消长。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拥有广袤的市场与广泛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此时进入的跨国药企在技术和企业管理等多个层面都具有领先优势。而中国企业则竞争中迅速成长,并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战略能力和管理特色,开始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本土企业更了解中国文化,更了解中国人,只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并且保持谦虚学习的心态,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从平分秋色乃至超越,都有可能。”吴以芳说道。
有趣的一点是,近年来,当跨国药企越来越强调本土化之时,中国本土的创新药企们却不约而同举起了“国际化”的大旗。
2021年半年报业绩会上,吴以芳提及“国际化”战略时表示:“仿制药的基本面还是好的,美国、欧洲、非洲乃至印度市场都是有机会的,通过国际化,能够将我们仿制药的价值在这些地方实现,以弥补部分国内市场的冲击与下行压力。”
把国内药品卖出去是“国际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复星医药在全球国际合作上有超过20年的经验。公开资料显示,复星医药在美国、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瑞典、以色列等多个国家拥有分公司,业务广泛覆盖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5个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国家和地区。此外,印度的成员企业Gland Pharma拥有6000余人的团队和大型制剂工厂,是印度规模最大、发展最快、专注于注射剂生产的企业之一,业务遍及60个国家,已建有并运行通过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认证的多条针剂生产线,深耕全球市场。
多年的海外耕耘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战略经验,不过吴以芳依然认为:“走出国门,本土药企又变成了小学生,仍然有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成为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企业”是复星医药的目标,对于吴以芳个人而言,这是职业生涯的远大梦想,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之路。
“复星的一个目标就是让人健康快乐地活到121岁,你想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做出多少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情。”吴以芳微笑说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