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掘长城文化价值 弘扬民族精神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长城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其精神内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思考。
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燕、赵、秦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10多年后,一条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东至今朝鲜半岛(辽东)的秦长城,横亘在了帝国北部的边境。由于秦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万里,被后世称为“万里长城”。从此在古代社会很长一段时期,万里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
到了汉代,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此后各个中原王朝都把修长城作为国家防御的重要措施。明朝三次大规模修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公里。
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促使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融合。公元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汇合。唐朝时,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发展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明代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体现了汉族和蒙古族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长城是战时的防卫墙,是家门,是关口,长城的每块砖都浸透着劳动人民的鲜血和汗水,每个缝隙都是用不屈的精神黏合的。长城是和平的门,是文明的体现,承载着华夏的历史。
长城文化是大漠孤烟、凿空中西的文化
长城在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等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即“开通大道”。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汉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等,进一步保障了丝绸之路贸易交往的安全。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推广。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东汉,汉光武帝命班超出使西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回当地土特产。不仅使东西得以交流,也促进了民族团结。
长城文化是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的文化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长城的修建,到长城儿女历世历代的奋斗,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位于明长城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古代出关的必经之路。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天苍苍野茫茫,前看戈壁滩、后看鬼门关的地方。在水和建筑材料奇缺的荒漠建一座关城,明初的工匠们创造了奇迹。
甘肃酒泉作为古代西部边塞的军事重镇,蜿蜒起伏的长城遗迹,高低错落的长城烽燧,闻名遐迩的关塞要隘,铺陈于酒泉亘古苍茫的戈壁大漠上,向历史和未来诉说着它们曾有的辉煌与悲壮。
长城文化是坚韧不屈、血荐轩辕的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长城儿女浴血奋战,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抗日战争中,长城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大地上燃起了与侵略者斗争的烽火。一首歌曲从上海一座监狱里传出: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写的歌词,聂耳谱曲,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歌很快在中华大地传唱开来。伴随着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933年元月2日至3日的山海关保卫战,是抗战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处关隘。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此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值得永远纪念的胜利。
1937年“七七事变”后,潘孑农、刘雪庵创作了电影插曲《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丧……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这首歌曲广为传唱,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物,有的回国参加抗战,支援打击侵略者。
长城文化是底蕴深厚、交流交融的文化
数千年的岁月里,长城见证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长城脚下的老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休养生息。
镇北台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秦朝在榆林地区设置郡县,修筑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镇北台东侧有“款贡城”,为汉族和蒙古族官方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镇北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址,是汉族和蒙古族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汉族和蒙古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蒙汉互市一派繁华,“万骑辐辏”,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驮着各色皮毛,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来到红山市。这里牛羊成群,帐包鳞次,驼叫马嘶,人声鼎沸,一派繁忙贸易景象。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谓,而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做“境门”,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从明隆庆五年(1571年)起,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封建王朝以长城和门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门”意思是指边境之门。
1697年,清康熙年间,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誓师出发的。平定噶尔丹后,张家口晋籍文人张自成被长城内外祥和繁荣的景象所感动,于1709年挥笔写下“内外一统”4个大字,镌刻在大境门外的石壁上,表达了长城内外广大民众对祖国统一的要求和对和平的热爱。在“内外一统”的摩崖石刻下有满、汉、蒙、藏、梵等6种语言文字。自此,张家口200多年来无战事,成为北方著名的陆路商埠,出现了著名的张库商道,商道的集散点就是大境门。
长城文化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文化
历世历代对长城的修建和长城脚下人们为追求幸福生活的辛苦劳作,体现了中华儿女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坚守。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八达岭元代称“北口”,与南口相对。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境内。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体现了八达岭的军事重要性。据说长城在这里要转8道弯,越过8座大的山岭。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曾有8个监工而死。人们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伟大的万里长城用它伟岸的身躯、博大的胸怀为世人讲述着过往,一切荣耀、屈辱、抗争、勇气、力量、智慧,雄傲天下、包容一切。万里长城如今依然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不断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革命文化的丰富底蕴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力量,万里长城是中国智慧、中国勇气、中国力量的源泉。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作者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记者:周庆富
责编:李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