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2021-09-14 1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收录于话题#巷战,1#近代,3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435,阅读时间:6分钟

历史提问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在现代战争里,巷战的作战难度,公认是高难度。

比如在上世纪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欧洲战场上百分之四十的战斗都集中在城市街巷里,而作为巷战经典战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成为整个二战的转折点。中国战场上诸如台儿庄大战、常德会战等正面战场大胜仗,也同样是通过艰苦巷战,将骄横日寇彻底打崩。而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七十多年里,随着战争科技的发展,“巷战”更有着重要地位,诸如“格罗兹尼巷战”“费卢杰巷战”“顺化巷战”等战斗,残酷程度都震惊世界。

而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巷战更堪称地狱难度,现代战争里多少武装到牙齿的虎师,也都是在巷战里栽了大跟头。尤其是喜欢全世界到处“拱火”的美军,在吃过多次巷战大亏后,更把“打巷战”作为重要军事课题。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曾专门进行了五周的巷战训练,采用高科技手段模拟出多种巷战模式。美军还曾经组织了专门的巷战演习,以96小时的煎熬,来增强部队的巷战能力……

不过奇特的是,比起现代战争里各方对于巷战的重视,放在科技条件落后的古代战争里,巷战却基本没有存在感。以古代中国的战争史为例,不管争夺多么激烈的城池攻防战,一旦城墙被攻破,战事也就基本告终,不管之前作战意志多么坚定的部队,也极少能继续坚持打巷战,最多不过冒死突围。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科技条件落后,进攻方攻坚手段有限,防守方完全有机会给敌人继续造成杀伤,怎么就“很少打”呢?

这事儿,古代战争史上一些为数不多的巷战,就可以现身说法,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万历朝鲜战争中“平壤战役”尾声阶段的巷战。

这场战役当时的情况是,明军在当天的攻城战里,经过虚实结合的强大攻势,成功拿下了平壤的城头。但盘踞平壤的日本第一军,却是死赖着不走,反而又祭出了“巷战”模式:整个平壤城被日军“改造”了一番,修起了各式各样的堡垒工事。日军占领平壤城三个制高点,指挥各部负隅顽抗。在当时日军主帅小西行长的盘算里,借助这些设计精巧的堡垒,发挥日军火枪的威力,必然能给明军巨大杀伤。

但小西行长没想到的是,明军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一看日军窝进堡垒里,明军直接来了个简单粗暴大招:烧。各种柴草火箭,顿时一股脑朝着日军据点招呼,整个平壤城顿时烈火冲天。仅仅在大火后的日军据点牡丹台里,明军就拖出了四五百具日本焦尸。被烧惨了的日军纷纷窜出据点逃命,好些人宁可跳进城外大河淹死,也绝不在巷战里挨烧。被烧惨的小西行长也只好仓皇撤退,其部一万八千多日军逃回汉城时,只剩了六千多人。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跑得快,这伙曾铁了心打巷战的日军,很可能一个都活不了。

而这场书写下明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辉煌战功的平壤战役,却恰恰道出了古人“不打巷战”的多种原因,首先一条,就是古代城市的建设水平有限。

现代战争里,巷战之所以难打,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丛林”一般的城市建筑,能够给防守方提供足够屏障。比如在抗战里的常德会战里,中国军队把大多数民房打通,街巷改造成堡垒,节节抗击日军。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斯大林格勒火车站曾前后十三次易手,争夺巴甫洛夫大楼的战斗更持续五十八天。但放在古代,在没有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城市的建筑水平,其实也非常低下。

就以“平壤战役”中的平壤城为例,整个平壤城大多数建筑都是木制,不管日军的堡垒修得多坚固,只要明军点起火来,那就是一点就着,瞬间烧一大片。这样的城市构造,也是当时城市的常态。明清年间中国城池里的民居,多为木制结构,就算是土砖瓦房,防护力也较差。不要说发生战争,就算是火灾,有时对于城市都是致命打击,乾隆年间的北京一场火灾,就是“焚毁数千家”。

所以,古代的城市,别管看上去多巍峨,一旦遇上战争,基本都是不经打。

武器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虽然乍一看去,古代的攻坚武器威力有限,但一旦攻破城池,对付城市里的房屋,却是威力极大。比如宋代的重型床弩,攻坚时就可把长矛钉在城墙上,对付城市建筑绰绰有余。到了冷热兵器混杂的明清年间,就算防守方装备了火枪火炮等武器,但放在失去城墙屏障的巷战里,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也威力有限。

因此,在古代战争条件下,想要守好一座城池,最靠谱的办法还是加固城墙。比如明代的北京城,就在内城与外城设置了两万多个垛口,部署了一万两千多个炮眼。这也是古代城池的基本防御理念。

而比起武器与城池建设水平来,“后勤问题”更是古人不打巷战的重要原因。

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城池的安全,也极度依赖后勤补给,但如果进攻方有着兵力优势,切断了城池的补给线。防守方就算能暂时打退敌人进攻,最后还是撑不住。以北宋末年的太原保卫战为例,当年金军团团包围太原,北宋却救援不力,孤军奋战的太原军民,也准备以巷战做最后一搏,当时太原全城15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作战,城里房屋拆除墙壁,准备与金军巷战。

可让人唏嘘的是,当时太原城已经粮食耗尽,全城军民饥寒交迫,等待金军破城时,太原军民很多人都已经饿倒在地,许多士兵躺着怒视金军,却已无力再战。激烈的巷战,也就没了胜负的悬念。作为北宋北方屏障的太原,就这样壮烈失陷。

而我们在复盘现代战争里的经典巷战时,我们就会发现,强大的后勤,才是巷战胜利的幕后英雄。以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例,急红了眼的德军,当时切断了列宁格勒的补给线,饥饿的威胁曾笼罩整个城市。但列宁格勒军民硬是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运输线。正是这条生命通道,支撑列宁格勒军民度过了最艰苦阶段。而在决定二战走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苏军更是依靠伏尔加河东岸的铁路与渡口,撑起了整个斯大林格勒的物资补给。

而这样的交通能力,放在古代战争里,也是不现实的。技术条件的差距,也让古代的巷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靠边站”,科技进步带来的战争模式的改变,只看巷战,就有多少收获在其中。

参考资料:《世界上下五千年》《帝国最后的荣耀》《二战后巷战发展史》

作者:我方团队作者张嵚

原标题:《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