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中国细胞培养肉公司CellX:成本和政策是决定培养肉商业化的关键
对话中国细胞培养肉公司CellX:成本和政策是决定培养肉商业化的关键 原创 主编24小时在线 明亮公司 收录于话题 #Deeptalk ,11个
作者:步摇
出品:明亮公司
!人类的未来应该吃什么肉?通过动物体外细胞培养出的“培养肉”是不是一个答案?
去年12月2日,美国初创企业Eat Just生产的细胞培养鸡肉获准在新加坡销售,成为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培养肉产品。而据Eat Just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攀升至97亿,肉类消费量将增长70%以上。因此,实验室培养的新蛋白在确保全球食品供应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蛋白市场吸引了资本的入场。去年年初,国外培养肉代表企业Memphis Meats完成了1.6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软银、淡马锡等。
何谓细胞培养肉?它指的是在无菌环境下用动物细胞培养的肉类产品。用于培养的细胞一般是动物体内提取的干细胞。
资本选择这个时间点入场的关键在于,天价的培养肉制造正在跌入凡间。据报道,细胞培养肉公司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已经将最低成本大幅降到几十美元每公斤。
在国内,细胞培养肉也开始在资本助力下生根发芽。2021年初国内细胞培养肉生物科技公司CellX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明亮公司」近日对培养肉初创公司CellX联合创始人杨梓梁进行了访谈,详细了解了当下国内培养肉行业发展状况。
CellX的创始团队具有商业与技术研发的复合背景。CEO杨梓梁曾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担任管理咨询顾问,长期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商业创新促进社会变革,产生有价值的社会影响力。向宁博士毕业于普渡大学,具有多年培养肉研究经历及十余年食品研发经验。黄彬璐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丰富的细胞生物学相关研发经验。刘然毕业于斯坦福MBA,是科技领域的连续创业者。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是有竞争壁垒的。因为它涉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杨梓梁看到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机会。
对于培养肉技术,杨梓梁认为,需要从成本、规模化量产和口感三个维度去看。目前培养肉生产最大的问题在于高成本,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还在几百美元每公斤,“但未来几年,成本会以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速度下降”。
在成本结构中,培养肉生产成本的最大部分来自于培养基,占总成本比例可达90%以上。如何降低培养基的成本是行业内探索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
但终归对消费者而言,“最大的卖点应该是好吃。”他说,“培养肉可以成功,是因为口感上的优势。”
以下为访谈内容(有删节):
Q:「明亮公司」
Y:杨梓梁 CellX联合创始人兼CEO
Q:培养肉产品目前技术如何?
Y:从技术层面讲,它涉及干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干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需要完全不同的技术背景人才。培养肉的技术参考维度有三个,首先是成本,是否能降低成本;二是是否能规模化量产;三是是否有更好的口感。
Q:目前行业内关于成本的基本情况如何?
Y:整个行业平均成本约为几百美元每公斤。但未来几年,成本会以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速度下降。
培养肉目前最大成本在于培养基,培养基主要由基础培养基、胎牛血清和生长因子组成。血清占据了培养基的大部分成本,因此团队正在开发无血清培养基。而对于极其昂贵的生长因子,CellX 正在与外部合作生产所需的生长因子,规模的上升会带来成本大幅度的下降。
Q:培养肉如何生产出来?
Y:第一步要先规模化生产细胞,相当于制造更多砖块;第二步是让这些细胞通过复杂的3D结构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组织(一块肉),类似于用砖砌成钢筋混凝土然后盖成大厦。在早期,多数公司只是在研究如何生产更多的“砖”,而不是做一块有组织的肉。要做一块像肉的细胞培养肉的前提是先要有支架,一种是构建一个生物支架,在支架上让细胞定向排布;第二种是用生物墨水,将生物墨水和细胞混合,然后通过3D打印就能打印一块肉。3D生物打印成本较高,也比较难量产,但这种方式也很有潜力,可以进行定制化的生产。
Q:是否存在设备壁垒?
Y:设备壁垒主要是生物反应器。虽然有些差异,但是可以借鉴生物医药,例如抗体的生产模式。细胞培养肉公司至少需要上亿美元的投入来进行研发、生产线的建立和生产。
Q:行业进入的时间节点如何选择?
Y:当下就是特别好的时间节点,2018年前全球只有十几家培养肉公司,现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70家创业公司,多数都是2019年和2020年创立的,去年一年的融资金额就超过了此前总和,当下是市场爆发前非常好的时间节点。中国的猪肉供不应求,2019年猪肉相关的进口金额达40亿美元以上,从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蛋白生产自主性角度看,政府都希望能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就算我们仅帮政府解决掉进口的缺口,公司的业务也已经能做非常可观了。
Q:本土公司做培养肉优势在哪里?
Y:虽然细胞肉在中国还是非常新兴的行业,但本土企业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中国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在生物和食品科学领域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的高端人才,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回国就业 ;而生产环节中国也比较有优势生物医药行业已经培养了大量具有生物化学背景接受过本科和大专教育的工程师。
其次,中国的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这也使得近几年各行各业都有了国产替代的趋势,比如原料方面,伴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国内的培养基研发公司也迅速崛起;作为高端精密制造为代表的仪器设备,是下一个发展方向,因此中国在国产替代生物反应器的生产制造方面也很有潜力。
第三是国民对于前沿科技的重视,国内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全球头部的科技公司,国内市场对于新兴科技热情浓厚,而国民对于前沿高新科技也有较高的接受度。
第四是我国政府的制度性优势。随着国人生活品质的提高,优质蛋白质需求日益增长,但传统畜牧业却高度依赖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而植物肉的生产也离不开大豆蛋白,而中国的96%的大豆都依赖进口,所以这涉及到中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培养肉想要帮助解决政府关心的问题。政府从政策层面进行的倡导和鼓励可以助推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在这方面,去年的两会提案和科技部立项都有释放一定的信号。
Q:目前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Y:投资人对监管、政策问题非常关心,当然这也是目前最核心的问题。对我们而言,我们需要推动工艺流程的开发。有很好的技术路线来跟政府沟通.成熟的技术路线和完整的阐述,会更容易得到政府认可。培养肉本身是个新的品类,我们也需要与各个方面建立起联盟来研究如何推动行业在国内的健康发展。
Q:会担心巨头进场吗?
Y:植物肉会相对担心,因为植物肉主要是对传统的食品进行加工,需要的是原材料、销售渠道、运输渠道和品牌包装,加入了一些新的技术,但是门槛相对低。而培养肉是将生物科技应用在食品行业里,涉及到多学科之间的跨领域协作,大企业要做也需要时间投入,并非一两年就可以做成的。
Q:国内用户对培养肉如何看?
Y: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培养肉市场调研相对有限,我们看到的调研反馈都相当正面,目前中国大众年轻消费者60-70%以上都愿意尝试培养肉,在了解现代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弊端和培养肉的优势和背后的技术后,愿意尝试的提升到了80%以上。
Q:培养肉产品最终会更面向B端还是C端?
Y:目前认为主要面向C端,因为它是个全新品类,我们想要做出第一个中国培养肉的品牌,而这个品牌本身也很有价值。C端是提升品牌熟知度的方式,能对消费者进行市场教育,让品牌和消费者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我们是在用新兴科技来做产品,需要消费者的反馈来不断地优化我们的产品。
Q:培养肉的卖点有哪些?
Y:培养肉的成功,必然是在口感上的优势。本质上培养肉本身还是动物肌肉和脂肪细胞,有动物本身自带的风味,是香精和调味品不能复制的。同时,它也是个创新型产品,在成本相近情况下,可以选最优质的品种和最好的部位进行培养,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也能做出更好的肌肉和脂肪的配比,使其有更好口感。
Q:培养肉和传统肉制品产业的关系如何?
Y:我们的愿景是希望通过培养肉来带动传统肉制品的产业升级,这其中也需要传统肉制品和现代畜牧业企业的合作。我们想要通过技术的革新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Q:为何要投身到培养肉行业?
Y:这个行业可以产生大规模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畜牧业对于碳排、土地和水都有巨大的影响。且目前动物肉的生产方式也是低效的,每一卡路里的动物肉需要十几甚至几十的植物卡路里。另外抗生素滥用和瘟疫等问题也关乎到公众健康。最后,每年有百亿只动物被养殖以及屠宰,动物也很痛苦。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来改变。
原标题:《对话中国细胞培养肉公司CellX:成本和政策是决定培养肉商业化的关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