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教梵宫,流音东夏——谈《不空全集》的整理

2021-09-12 09: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十几年来,笔者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家大型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典》《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的整理工作,负责其中有关佛教译经部分的条目,尤其是密教经轨的点校,也以此为基础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密教文献文物资料整理与研究”。但该项目重点整理和研究藏外稀有文献,不空译著则大多属藏内文献,难以尽收。时值光孝寺筹划海上丝绸之路书系,真谛、义净、不空诸家译著列入选题,遂应其约稿,纳入重点整理工作,成为编纂本书的近因。至于光孝寺为何选择不空译著,也有其渊源。当初不空从唐朝出海,赴印求法,从广州登舶起航之际,就在法性寺设立道场,灌顶度人,影响一时。据说现在的光孝寺就是当初的法性寺,如此光孝寺与不空结缘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之久!光孝寺住持明生法师因此为本书题签,也是增上胜缘。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

不空(705—774)其人,俗姓康,法名智藏,因之唐肃宗赐师号“大广智三藏和尚”,灭度后,唐代宗又加谥号“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是其登坛密号,全称“不空金刚”,据载唐肃宗为表示尊崇之意,下诏不直指其名,但称其号,由此行用“不空”之名。

不空祖籍北印度,因父母早亡,从小生活在康居国,便随母姓(外国侨民按国别称姓)。十岁时跟随舅父迁居武威的昭武城,后游历太原,十三岁往南海,途中师事金刚智,随之返回中国,活动于长安、洛阳间,奉侍左右,参预译经。开元末(741)金刚智圆寂,不空为之料理后事,翌年前往师子国、印度,求法巡礼。拜普贤阿阇梨为师,获得十八会《金刚顶经》等密法,历经五年,返回长安。遂受唐玄宗师礼,名动京城。但因参与宫廷纷争,一度被驱逐出京,贬居韶关。五年后才获准由节度使哥舒翰迎至武威,开始译经。时值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避乱,肃宗在灵武登基,不空从中为肃宗出谋划策,以法护驾,靖难有功,遂深得肃宗父子尊崇,赐号进爵,尊为国师,出入宫廷。史载“通籍禁中,势移公卿”。尤其唐代宗先后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追赠司空,其爵位从正二品文散官,直至正一品职事官位。史称其“生荣死哀,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而“阶爵之极,唯不空矣”。不空驻锡大兴善寺,译经弘法,灌顶度人,数以万计。又在京城及天下寺院奏置文殊院,普诵尊胜陀罗尼咒。在五台山建造金阁寺及玉华寺,史载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其宗教影响尤其是政治地位,再无他僧匹敌。

五台山金阁寺

当然不空留给后世的主要遗产还是他翻译的佛教经轨。一说不空与后秦时的鸠摩罗什以及同朝年代稍前的义净、玄奘并称四大翻译家,其中鸠摩罗什的译经影响最大,玄奘的译经数量最多,而义净的翻译以戒律见长,不空的翻译则以密教仪轨见重。密教经轨的翻译,以三国支谦译《微密持经》为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密典都是陀罗尼经(包括陀罗尼咒经和陀罗尼契经)。从南朝梁代佚名译《牟梨曼陀罗咒经》开始,渐有持明密教仪轨的传译,周隋之际有阇那耶舍师徒来华传译,唐高宗、武周时有阿地瞿多、智通、义净、菩提流志等多译持明仪轨。至开元时,则有善无畏、金刚智来华传译真言、瑜伽密教经轨。而至肃宗、代宗时,不空广译密典,集密教经轨之大成。不空译经,据其《三朝所翻经请入目录流行表》,至大历六年(771),共译77部、101卷,并目录1卷。而表中所列仅71部、95卷,与《续开元录》著录的相同。不空的全部译经,《贞元录》共著录110部、142卷,另原目录表缺失1部1卷。本书整理不空译经及著述共125种、164卷,其中显教经典16种、28卷,密教经轨102种、126卷,著述7种、10卷。

从经典的数量可以看出,不空翻译的经轨,以密教为主,即便是显教译典,也因产生于密教时代,尤其经不空的翻译,具有了一定的密教色彩,如《密严经》《文殊功德经》以及《仁王般若经》等。不空还为《仁王般若经》编译了修持仪轨《仁王般若经陀罗尼念诵仪轨》,突显其护国思想,也为《法华经》编译修持仪轨《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还编译出《华严经》《文殊问经》的字门,拓展了密教的范围,密切了大乘与密乘的关系。以瑜伽密法改造显密经轨是不空译经的一个特点,因此本编特意分“改编经法”类别,从属瑜伽类仪轨。瑜伽类是不空翻译密教经轨的重点,与金刚智译瑜伽类仪轨相比,不空的翻译反映出金刚顶经系经轨在印度进一步发展至十八会阶段的新情况,以及从中形成大乐、密集等密法系统的过程。不空翻译的经本除了他自己带回来的经轨之外,还有他搜罗的两京诸寺遗存的梵夹,包括中京慈恩、荐福等寺,东京圣善、长寿、广福诸寺,以及州县舍寺、村坊所藏的义净、菩提流志、善无畏、宝胜等带来的梵夹,未译的译出,破损的加以修补。因此不空翻译的经典类别及其内容也较多,经律论赞、显密大小乘应有尽有。不空翻译经典,也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团队,成员都是当时两京乃至全国有名的学僧,其中有怀感、飞锡、子翷、建宗、归性、义嵩、道液、良贲、潜真、慧灵、法崇、超悟、慧静、圆寂、道林等人,他们译经之外,还对新译经典进行注疏、讲论,体现当时佛教的最高水平。

《不空全集》内页展示

所有这些文献中,除前述不空集中翻译的瑜伽密教经轨之外,其他密教经轨是对以往密教文献的有益补充。不空选译、改编的密教经轨集中反映中国密教特色,如选译持明密教中有关顶轮王类经轨,与中国皇权中心思想以及颂扬信佛帝王有关,选译文殊和观世音类经轨,则与中国流行的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信仰有关,请雨经类与中国农业社会有关。疑伪经类中大多属托名之作,但并非完全臆造,传抄剪裁之作较多,且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所以疑伪经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恰恰反映时人的真实信仰状况,自有其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只是就正统佛教而言是有问题的。不空译著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还有他的奏表以及皇帝的批复,圆照将其编为《表制集》六卷。“表”是不空的奏表,“制”是皇帝批复的文件,其内容不仅反映不空及其弟子与肃宗、代宗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涉及诸多历史事件,格式上又保留了唐代奏表、批件的原始面貌,以及办事机关转呈文件的方式,对于研究不空的思想和唐代宗教及其政教关系、机关事务文件及其格式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不空翻译的经轨及其著述,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有所选择,有所创新,表现其中国化的思想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思想有以下几点:

其一,即身成佛思想。即身成佛不仅是中国化的表述方式,其思想内涵也具有中国特点。“成佛”的本意是达到觉悟,即对佛说真理的认识,但中国人最初从“成道”来理解“成佛”,东汉人就说佛是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的神人。中国的神人,也就是圣人,原都是英雄人物,由人变成神。即身成佛,就是人身可以变成佛身。即身成佛的密教原文是“现证菩提”,现证即亲自验证、体验、证实,瑜伽境界中修行者与本尊合二为一。按密教的解释,菩提就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的自心就是无相菩提心,菩提心便是密教心性本体。但汉传密教的即身成佛,是以众生自身就可以成就佛身。《发菩提心论》强调“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其义就是“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以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如同道教修炼成长生不死的神仙。

其二,佛法护国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不空的整个宗教实践活动,也是其宗教思想的中心。护国思想实际上涉及政教关系问题,也就是从宗教的立场如何来看待并处理与政治的关系。对此不空提出政教互为利益的观点,认为护国与护法是互为利益的,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前提在于佛法有益于国家,因而护国更为关键。不空的一切宗教活动都围绕护国为中心而进行,不论建坛作法,还是译经传诵,都要看是否有益于王化,其目的非常明确。其实密教也是以祈福消灾等佛事活动为能事,最符合统治者的心理。正如唐肃宗近侍史元琮所说:“度灾御难之法,不过秘密大乘。大乘之门,灌顶为最。”“其道场有息灾、增益之教,有降伏、欢喜之能。”不空在奏表中也说明了他所修密法的目的:“三时浴像,半月护摩,庶三十七尊保明王之国土,一十六护增圣帝之威神,寿如南山,永永无极。”不空的护国思想,随着密教东传韩国、日本,也成为韩国密教和日本密教的思想传统。

《不空全集》内页展示

其三,天命观和忠孝思想。不空十来岁入华,在汉文化的熏陶下长大成人,除后来去过一次师子国和印度之外,他一直住在中国,因而深通中国的传统文化,代宗就说他“傍达义趣,博通玄儒”。天命观是儒家的一个基本思想,不空也按中国人的观念,认为天是最高的存在,具有人格和意志,并通过自然的和社会的预兆来表达其意志,主宰着世界,操纵人类命运。人间世事和社会活动也体现天的意志,这主要借助上天在地上的代言人皇帝来实现。皇帝是上天之子,“承天践祚”,故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唯一代表,替天行道,效法天意。至德二年(757)十月二十四日不空所上《贺收复西京表》中就说:“惟天为大,非元圣无以顺天行诛。惟王法天,非兴王无以代天育物。”不空具有浓厚的忠孝观念,于国忠诚、于亲孝顺是他一生秉持的理念,贯穿于他护国护法的宗教实践中。不空的忠孝观融会了儒释两家的思想,建立在大乘佛教慈悲思想的基础上,因而显得更加深厚宽广。不空认为僧人就应该忠于国家,为皇帝和众生效力报国是应尽的义务。他说:“竭诚报国,僧者通规。”不空一生的护国实践也充分表现了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每一份奏表中几乎都表达了他对皇帝报恩效忠的情感。他临终时还教导弟子说:“吾百年后,汝等依国,于国须忠,努力虔诚,为国持念,国安人泰,吾愿满焉。”不空把孝顺作为德的根本,称德为孝德。孝的范围也扩展至师徒关系,孝成为衡量弟子的一个基本标准。在其译文中,阿阇梨对弟子也提出忠孝的要求,说传法阿阇梨简择弟子,必须孝、忠、义、德备,深敬重三宝。

其四,显密教派思想。显密本来是判释教相的一对概念,从不空开始则把它扩展为判别教派的概念,主要以之判别大乘和密乘。不空也把密乘包括在大乘之内,因此显密主要是判别大乘内部两派的一个概念,以显教指称经典派,所谓修多罗教,或多称大乘波罗蜜多派;以密教指称仪轨派,所谓真言陀罗尼三密门,主要包括持明、真言、瑜伽诸派。这也是直至今天在汉传佛教中使用显教、密教概念的缘由,汉传密教之所以将后期密教的Tantra对译为“密教”正在于此。不空第一次将Tantra译为“教”,Tantra rāja译为“教王经”,Māha Tantra rāja译为“大教王经”,宋代翻译密教经轨时就遵从不空的译法,现代人不了解历史上的汉梵译法,另外音译为怛特罗、坦特罗,转移藏文为“续部”(与经部相对)。

以上也就是《不空全集》反映的主要内容。而作为全集,本书将不空所有的译著以及相关的著述收入其中,是迄今为止搜集、汇编不空译著以及相关著述最多最全的一部文献。全集分为正编和附编两大部分,正编收入不空主持翻译的所有经论仪轨、撰写的著述奏表和托名疑伪经轨,附编收入不空参与翻译的经轨以及其师金刚智的其他译著。整理文献是中国古代就流行的一种文化工程,历代都有盛世修典的传统。整理翻译佛教文献也形成一种传统,先整理译经目录,由国家颁布入藏,然后根据目录抄写、刊刻流通。不空翻译的佛经,如前所述,最早由不空本人上奏《三朝所翻经论入目录流行表》,经批准颁布入藏,先后编入《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但后来宋代刊刻大藏经,依据《开元释教录》,不空译著在开元年间之后译出,并未刊刻,至南宋民间刊刻大藏经时才补充刊刻,附在宋代译经之后,这就是刊刻大藏经中不空译经附在大小乘三藏及中土撰述之外的缘由,金藏、房山石刻也如此。元代管主八另外刊刻秘密经律论,也附在《普宁藏》后,于是元明清时期藏经及高丽藏也多据此刻入。近代日本编纂《大正藏》,分设密教部,除了汇编历代藏经中的不空译经外,还搜罗流传于日本的不空译著以及传记资料,同时也刊刻入唐八大家的求法目录以及安然的总录,其中往往标注译著作者。本书在以上大藏经以及房山石刻藏经资料外,还搜罗了敦煌以及其他地方出土的有关文献文物资料。全集共汇编文献188项,其中正编171项,附编17项。

本书在尽量搜罗齐全不空译著的前提下,主要还作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献整理,与大藏经的传统汇编有所不同。整理工作包括版本对勘、文字校订、句子标点。其中版本校勘及文字校订,是在《中华大藏经》校勘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的,加之文字全标点,既避免了《大正藏》校勘和断句的错误,也补足了《中华大藏经》无标点的一些缺憾,增加了版本的可靠性和可读性。

《不空全集》目录页

本书对不空的译著作了分类,正编分为显、密两大类,显教经典包括经、字门、论、赞、礼忏五类,密教经轨分为瑜伽密教仪轨、真言密教仪轨、持明密教经轨、陀罗尼密教经咒、疑伪经轨、撰述表记六类,其中瑜伽密教仪轨又分为金刚顶经仪轨、改编经法仪轨、论、颂、礼、释六小类,撰述表记类又分为提要、义释、戒律、奏表四小类。附编分为参与译经、传记两大类,其中参与译经以充任的译语、笔受、润色分为三小类。另有编者新撰年谱。这种分类方法是以现代学术立场和方法,结合传统藏经的分类法来编的。另外,本书不空写真,是日本京都东寺收藏本,源自空海从唐朝请去的不空真影。

本书整理部分之外还有研究部分,也就是本书绪论。绪论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介绍不空的生平、译著和思想。其中生平事迹分为祖籍家乡与早年事迹、初传岭表与求法天竺、传法帝京与“养疾韶州”、请福河西与效力肃宗、翻译经轨与位赠三公等五个阶段,详尽考证和叙述不空的生平事迹。译著部分按其著录和类别分为九个部分加以考述,尤其对疑伪托名之作进行辨别。思想部分从思想体系、佛学思想、护国思想、判教思想、儒道思想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这一部分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不空其人其书,也便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不空全集》

[唐]不空 撰 吕建福 编

繁体横排

16开 精装

978-7-101-14864-0

690.00元

原标题:《传教梵宫,流音东夏——谈《不空全集》的整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