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中国科幻第一人:科幻作家早就预言了人工智能的胜利

澎湃新闻记者 臧继贤
2016-03-18 18:0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AlphaGo在与李世石的围棋大战中获胜四局,这和一些专业围棋手在赛前的估计大相径庭,也让很多围棋爱好者唏嘘不已。人工智能在如此复杂的智力比拼中占据上风,一时间让不少人甚至感到了恐慌。而对于人工智能现今的发展,科幻作家和科幻迷却多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因为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情节并不少见。

被公认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王晋康早在1995年的《生命之歌》剧本中就描述了这种结局,剧中失败的人类棋手悲壮地说:“我已经称雄棋坛40年。坦率地讲,在人类中没有遇到棋鼓相当的对手。但今天我不得不向电脑递降表。我已尽了全力。看来在围棋领域,人脑对电脑的劣势已无可逆转,自然界45亿年进化出来的人类智力已经该淘汰了。从今天起,我将退出棋坛。”

王晋康是中国科幻银河奖首位“终生荣誉奖”作家,他从1993年初登科幻文坛到1999年宣布不再参加银河奖评奖,创造了连续6年蝉联银河奖的纪录,而2014年他以作品《逃出母宇宙》第18次捧起中国科幻银河奖奖杯。刘慈欣评价王晋康的作品风格“沉郁苍凉,叙述冷静简约,思维清晰,文笔流畅,构思巧妙,悬念迭起,尤其是富有深厚的哲理意蕴”。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人工智能带来的恐慌以及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等问题专访了王晋康。

王晋康

澎湃新闻:此次AlphaGo在人机大战中获胜,给很多人带来恐惧感:机器人在这么复杂的围棋比赛中都能打败专业人士,似乎终究有一天会完全超越和统治人类。那么在您看来,人工智能带来的恐惧是大家过度反应,还是对未来的敏感预知?我们真的有可能被机器人统治吗?

王晋康:科幻作家们很早就预言了这种胜利,比如,我在1995年的《生命之歌》剧本中就描述了这种结局,剧中失败的人类棋手悲壮地说:“我已经称雄棋坛40年。坦率地讲,在人类中没有遇到棋鼓相当的对手。但今天我不得不向电脑递降表。我已尽了全力。看来在围棋领域,人脑对电脑的劣势已无可逆转,自然界45亿年进化出来的人类智力已经该淘汰了。从今天起,我将退出棋坛。”实际上这甚至算不上预言,只是一种叙述,因为在科幻作家心目中,这是迟早的事。今天的围棋王者柯洁仍不服,说阿尔法狗能战胜李世石但战胜不了他。也可能柯洁说得对,但即使在下一次比赛中柯洁赢了,也只是把最终结局向后短暂地推迟几年,顶天也不会超过10年。这是因为,人造智能相对自然智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容量无限、光速计算、透明式输入和输出、不会疲劳等等,所以结局无法改变的。

围棋领域的输赢还只能算作“智力”的输赢,早晚有一天,人造智能也会在“智慧”上全面取胜。关于这一点,其实一点不奇怪,只要我们不承认世上有上帝,不承认有超自然力,那么这就是早晚的事——既然碳磷氢氧这些普通物质能够经过复杂缔合而产生飞跃、产生人类智力,凭什么说硅基智能就达不到甚至超过自然智能?这是迟早的事。

但我并不相信会出现人和机器人的大战,不会出现机器人统治世界。将来人和机器人的关系,更可能是像我在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全能的“大妈妈”尽心照顾一群娇生惯养的、病态自尊的孩子。

澎湃新闻:有评论说,您在自己的科幻小说中表现了一种自然神论的宗教情怀,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算是顺应自然吗?

王晋康:是的,是顺应自然。它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无可逆转的——不管今天或明天的人类做出什么决定。当年,第一个学会用火的猿人宣告了猿人的灭亡和人类的诞生。今天,以电脑(包括未来的量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成就实际也宣告了人类王者的退位和人造智能的诞生。不过从历史老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伟大成就是属于人类的。

澎湃新闻:人类研究人工智能时所遇到的道德困境都会有哪些?

王晋康:恐怕最大的困境(也许是唯一的困境)是:谁来做明天世界的领导者。

澎湃新闻:您的科幻小说被称为“哲理科幻”,也是您提出的“核心科幻”概念的一个方面。您为什么如此看重哲理在科幻小说中的作用?

王晋康:我的小说确实常被人称为哲理科幻,倒不是因为我特别看重哲理在科幻小说中的作用,而是因为这种写作题材(风格)是最适合我的。科幻界推崇“大科幻”的概念,不去硬性区分科幻的软硬。不过,就科幻这个文学品种来说,肯定会有一个核心,所谓“核心科幻”作品,就是最能代表科幻小说这个文学品种的特质、最能表现它的优势的那部分,也就是表现科学和大自然之美,表达二者的震撼力。这种美可以是物化之美、技术之美,也可是哲理之美。我的作品比较偏重于表现后者。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物化之美和哲理之美并非能截然分开的。

澎湃新闻:在这方面,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相比呢?两者都需要哲理的部分,还是科幻小说更需要哲理?

王晋康:我觉得两者都需要,但科幻文学中哲理思考的成份肯定更重一些。这是由科幻文学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科幻文学是以科学为源文化,科幻主要是向前看向上看的文学品种,具有超越时空的视角。科幻作家思接千仞,心鹜八极,进行终极思考几乎是他们的天职。而且,立足于科学这个伟大的平台,注定科幻作家的思索会更超前、更深刻、视野更广阔。而主流文学更多是向下看(观察现实),向后看(回顾历史),他们的思考会更接地气,更鲜活,更细致。二者的重点不同。

澎湃新闻:您所说的“核心科幻”是不是大致与“硬科幻”相似?那么在国内硬科幻作品的占比大概是怎样的?有学者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不算硬科幻,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王晋康:我所说的“核心科幻”大致就是过去说的“硬科幻”,定义稍有不同,我只是觉得核心科幻的提法比硬科幻更准确一些。目前国内大多数科幻作家还是以写核心科幻为主,比如刘慈欣、何夕、郑军、星河、我、江波、张冉等等。不过新一代作家的文风更为多变,不太好分类,比如陈楸帆、宝树等不少作品也应划入核心科幻。

不过强调一点,这只是分类学的概念,绝不牵涉作品的高下。比如韩松老师,大部分作品不“核心”,但都是很优秀的作品。其实科幻界早就达成共识,不去刻意区分作品的软硬,只要读者喜欢就是好科幻。至于刘慈欣的作品,从总体上说,肯定属于硬科幻或核心科幻的。他作品中有些科幻构思也许不被物理学家认可,但科幻是文学而不是科学论文,只要这些构思基本能“存活”于现代科学体系之中,即虽不能证实但不能明确证伪,那就认为它符合科学意义上的正确。

澎湃新闻:2015年,《人民文学》杂志将“科幻小说辑”放在目录置顶位置,这能看作是科幻小说得到主流文学认可的标志吗?

王晋康:应该是吧。

澎湃新闻: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之间那道无形的篱笆似乎有松动的迹象,您觉得是什么带来如此变动的?

王晋康: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国科幻在经历了所谓“科幻是伪科学”的极不公平的批判之后,经过三十年生聚,三十年的野生野长,已经站稳了脚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而刘慈欣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对科幻扩大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外界,包括主流文学界、影视界、新闻界等等也开始主动接触和介入科幻。值得提出的是,在这其中,二三十年前的科幻迷如今已经成人,他们已经散布到各行各业并有了初步的话语权,在撬松那道无形的篱笆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澎湃新闻:如果科幻小说想要得到更多的受众,是否要增加文学的成份,那么科技的部分会不会因此变薄弱?还是说并没有这样的矛盾存在?

王晋康:这是永远都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提高文学性,二是科幻作家(尤其是其中写核心科幻的作家)也不要忘了科幻的“原力”之所在。这二者并非完全对立,但也不是完全不对立。关键是把握好那个“度”。

澎湃新闻:有人说中国科幻中优秀的短篇作品比较多,而刘慈欣的《三体》获得成功后,科幻作家似乎都开始创作自己的长篇作品。但有些科幻迷认为短篇小说更容易出精品,那么科幻作品的创作会不会受到篇幅的影响?科幻长篇作品是不是对作家的要求更高?

王晋康:科幻作品从杂志时代(以短篇为主)过渡到长篇畅销书时代,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美国就是这样。当然,写长篇多了,确实会影响短篇的创作,比如,刘慈欣、何夕、郑军、我,最近短篇创作就很少。但这不是大问题。科幻作家队伍像公共汽车,旧人走了新人来,中国这么大,有志科幻创作的人这么多,短篇创作不会受影响的。

至于有人说短篇更易出精品,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准确。你能说《三体》不是精品?长篇的精和短篇的精不是一回事。如果说短篇更侧重于语言的锤炼、结构的精致、叙述角度的选择、素材的剪裁,那么这种说法就是对的。至于长篇,它更要求作者视野的广阔、思想的成熟、对于大结构的把握、信息量包括生活阅历的积累等等。长短篇各有各的偏重。不过,以我个人的经验说一句:在写短篇时,如果作者在某一方面比较薄弱,完全可以通过某种技巧躲开,照样写出优秀的作品;而长篇就很难躲开,比如,如果作者不熟悉唐朝历史,那你绝不要去写穿越到唐朝的科幻小说。

《时间之河》是王晋康极具代表性的一部科幻长篇。

澎湃新闻:您曾说刘慈欣这一代科幻作家是站在现在看未来,年轻一代是站在未来看未来,而您是站在过去看未来?能请您具体讲讲其中的不同吗?

王晋康:科幻就其总体来说,是向前看的,向上看的,但无论如何,科幻作者要站在地上,站在他自己的人生之上,他的作品毫无疑问要带着过往人生的烙印。我的年纪最大,世界观基本是在30岁以前形成的,对于今天这个飞速变革的时代来说,我基本是站在历史之车的后边来观察它,刘慈欣这一代基本是站在车上了,而更新一代是站在车前。或者换句话说,我在写未来时,基本是“他者”的目光,与大刘、与更新一代当然有所不同。

澎湃新闻:您似乎一直比较关注年轻一代科幻作家的培养,目前有什么方法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科幻小说的创作行列里呢?

王晋康:我确实比较关注,但很惭愧的,由于精力有限,也由于本人性格偏于内向,我实际上没能做多少事。至于科幻队伍的扩大,那不是个人力量能影响的,要看国力的发展。

澎湃新闻:听说您的作品已有多部签出影视改编权,是国内科幻作家中签约影视合作最多的,具体是哪些作品,能向读者透露一下这些作品的影视进展吗?

王晋康:我确实已经有多部作品签出影视改编权,但“最多”这一点恐怕是误传吧。实际上,凡与影视公司签出影视版权的作者,都受其中“保密条款”的限制,不会随便对外宣布的,所以根本无法比较多少。鉴于此,我也不好泄露有关情况,谨向大家致歉。只能说一句:两年内应该有我的作品投拍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