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岛毅:日本人为什么那么爱樱花
【编者按】
本文是日本著名思想史家小岛毅先生写给15岁女儿的一本日本史书中的一节。他在书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讨论了日本的国家形成、历史建构、宗教信仰、社会变动等方面的议题。
小岛毅系东京大学博士毕业,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专攻中国思想史,著作包括《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中国的历史》丛书07,讲谈社)、《朱子学与阳明学》。
樱田门之变
1860年3月3日的早上,当然因为这是当时的旧历,所以大约是现在的4月,江户却有积雪。当时的大老井伊直弼在从自己宅邸前往江户城的途中,遭遇了暴徒的袭击暗杀。有说法认为,事前井伊直弼已经从朋友那里知道这个偷袭计划的存在,并被建议改变出行路线,但是他以“身为武士,那么做会被当成胆小鬼,而且会成为众人的笑柄”为由拒绝。井伊直弼坚持走与以往一样的路线,结果遇害了。这个传闻的真假不得而知,但是由于安政大狱而声名狼藉的井伊直弼,却因为他的武士道精神和展现出的大和魂而被传为佳话。
这件暗杀事件以其发生的地点而被称为“樱田门之变”。虽然是偶然,但这个城门的名字却让人觉得与前文所提到的佳话不谋而合。身为武士,就应该死得干脆、毫不留恋。尽管失礼,但如果是“梅田门之变”或“桃田门之变”,就一点也不协调了。所以这里还是“樱田”最适合。
日本电影《樱田门之变》作家舟桥圣一以井伊直弼的亲信长野主膳为主角撰写的长篇小说,名为《花之生涯》。自平安时代的假名文学以来,如果只写到“花”,指的便是樱花。平安末期的歌人西行法师著名的和歌:
如果可以,希望在那如月的望月之时,于春天的樱花树下死去。
如月即2月,望月是指满月之日,也就是15日。据传那是释迦牟尼涅槃之日。西行法师虽然说希望自己也能和释迦牟尼同一天死去,但与其说是他身为佛僧的宗教心使然,更可想见的是他想要死于樱花树下的那种完美愿望:与飘落的樱花一起,结束生命。之后,就如同他所说的,似乎真的在2月15日逝世。
樱花与“国风”
浅野内匠头在将军城府内拔刀砍伤事件,发生于3月14日,这件事后来也成为赤穗浪人前往吉良邸复仇的契机。浅野长矩在那一晚切腹自杀。电影或电视剧拍到这一幕时,一定会出现樱花树,用从树上飘落的樱花描绘出他倒卧的场景;用樱花这样的意象来象征像樱花一样短暂消逝的悲剧主角。
井伊直弼遇刺的日子恰好在2月15日到3月15日期间,路上堆积的白雪因此被鲜血染红,加上从空中飘落的樱花花瓣,这景象简直就像画一样吧!
人问敷岛大和心,朝日烂漫山樱花。
这是本居宣长的诗歌。除了樱花,没有其他的花能够这样紧紧地抓住日本人的心。
之前我们谈到从梅花到樱花的变化。更直白地说,如果梅花是唐风,那么樱花就是国风了吧!
樱花虽然在中国也有,但不像在日本一样,会成为诗歌、恋爱,甚至是人生中的重要角色。随着国风文化的形成,似乎在京都的上层社会中,不知不觉扩大了对樱花的深深爱恋。到了江户时代,也便渗透到一般大众的心里了。
樱花与“无常”祇园精舍之钟声,
响诸行无常之道理;
娑罗双树之花色,
显盛者必衰之真谛。
这是《平家物语》著名的开场诗。这里的花,虽然是娑罗双树,而不是樱花,但娑罗双树是原产于印度的常绿树,实在不像是因为花而受到喜爱的树木。有传说在释迦牟尼2月15日涅槃后,本应常绿的娑罗双树却变得白枯,因此它的花色才会被用来作为“事物变迁”的象征吧!
但在镰仓时代的日本人中,没有人去过印度。平家的贵族子弟与同样年纪的荣西想要从中国去印度也没有成功,结果就把禅宗带回了日本。在吟咏《平家物语》这段诗的时候,很多人的脑中所描绘的应该是樱花的景象吧!盛开的樱花,不久即凋落,这正是“盛者必衰之真谛”。
在佛教中也称此为“诸行无常”。以《涅槃经》里的话来说,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不断生生灭灭,没有止境的。鸭长明在《平家物语》的同时代写下的《方丈记》的开篇也颇著名。
浩浩河水,奔流不绝,但所流已非原先之水。河面淤塞处泛浮泡沫,此消彼起、骤现骤灭,从未久滞长存。
“无常”的观念,可以说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关键词吧!
(本文摘自[日]小岛毅《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王筱玲译,后浪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版。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标题及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