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行贿围猎者总是振振有词,优化营商环境绝不能让反腐败留死角

2021-10-11 12: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要说受贿和行贿,说好听点儿叫“孪生兄弟”,说难听点就是“一丘之貉”,有受贿的就会有行贿的,有行贿的就会刺激受贿的;说得更实在点——受贿的领导是猎物,行贿的商人是猎人,很多受贿的领导都是被围猎者擒获的。所以说,行贿者不查、受贿者不止,必须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一起打,绝不能以打造好的营商环境为名,公然放纵行贿的不法商人和通过行贿获取私利者。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与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作出部署。《意见》强调,要组织开展对行贿人作出市场准入、资质资格限制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推行行贿人“黑名单”制度,斩断“围猎”与甘于被“围猎”利益链,破除权钱交易关系网。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必然要求,探索推行行贿人“黑名单”制度,让行贿和受贿这“一根绳子上的两个蚂蚱”谁都跑不了,反腐败就没有了死角,“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链条也就完整了。

毋庸讳言,“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虽然提了好几年,但“行贿者落马被判,受贿者安全脱身”的情况还是经常发生。比如下面这两个行贿者安全脱身的典型案例:一个是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委原书记谢连章落马后,众多行贿者却个个“安然无恙”,绝大多数的官位“岿然不动”,有个别的行贿者还步步高升;一个是曾经向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行贿754万元的前山东省首富宋作文,非但毫发未损,反而频频在公共场合“刷脸”。

以往,行贿者之所以屡屡成为“漏网之鱼”,是有多重原因的。从道德层面讲,有些人行贿会被视为“无奈之举”,因为他们遭遇了明目张胆的索贿,没有胆量“鱼死网破”,只能“忍痛割肉”。从法律角度看,因为行贿与受贿之间往往具有高度隐秘性、取证困难,司法机关为了收集证据,通常会以从轻甚至免罪来作为“交换”,使得很多行贿者变成了“污点证人”,进而被从轻处罚甚至有意放过。

当然,这些都是过去事了。从《意见》释放的信号来看,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对多次行贿、巨额行贿、向多人行贿,在国家重要工作、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行贿等行为,将会被重点查处、严肃惩治。随着《意见》的落地,随着“联合惩戒”的实施,行贿者不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市场准入、资质资格等方面也都会受到限制。可以说,行贿者的好日子终于要到头了!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没有行贿,也就难有受贿。其实,官员行贿也好,商人行贿也好,目的都非常明确,要么为了高官厚禄,要么为了谋取更大利益。说简单一点儿就是,能够拿出100万元来行贿的官员,不是为了升官儿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想要在攫取更大的权力后换取远超100万元的利益;能拿出1000万元行贿的老板,也不是因为要回报社会,而是要通过权钱交易来获得十倍乃至百倍利益。

熟悉《汤计典评》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今年以来对损害营商环境和贪赃枉法频频出击,其中不少案件就存在行贿行为,比如回民区法院院长王利平行贿原呼市中院院长董秉惠上位,比如不法商人张厚堂行贿董秉惠攫取司法利益。在民事案件中,通过行贿法官和法院领导掠夺审判利益的大有人在;在官员升迁过程中,以金钱开路买官上位者也大有人在;在商业竞争中,以行贿手段排挤竞争对手、谋取不当利益者也大有人在……这些行贿者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破坏了社会的法治环境,破坏了社会的政治生态,如果每次都让他们逍遥法外,不仅于情不许,也于理不合,更于法不容。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法队伍的教育整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受贿者就更加不能放纵,更加需要尽快落实行贿人“黑名单”制度,探索联合惩戒机制,让行贿者付出惨重代价。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严厉查处行贿行为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合法权益?是否会对营商环境造成损害?我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行贿“黑名单”和“联合惩戒”落地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对于官员来说,一旦上了这个“黑名单”,必然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此后也肯定会因为“当官心理不纯”以及“道德存在问题”而基本失去升迁提拔的机会,从此官路断绝;对于企业而言,一旦上了这个“黑名单”,就犹如上了“失信系统”,会在贷款优先、政策扶持、工程竞标等方面失去机会,基本上就是寸步难行。

试问,这样的结果对营商环境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吗?答案是否定的。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就是要“逼”那些习惯于拉关系、绕小路、走后门的企业和官员回到正道上去,而这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依靠行贿换来的“特权”造就不了有竞争力的企业,因为没有哪个企业是靠贿赂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也没有哪个企业是靠行贿成长为世界五百强的。唯有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才是对所有企业的普惠。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企业家无需把精力浪费在厚黑学和关系学之上,可以集中精力创新和探索,这不正是企业家最渴求的吗?为什么我们的党和政府在想方设法营造这样的环境之时,还有人在唱反调?到底是真的在“为我们好”呢?还是打心底“怕我们好”呢?

这正是:“香饵”有毒切莫贪,“投饵”有罪别侥幸。行贿受贿一起查,反腐从此无死角。

本文为“汤计典频”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