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崇明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

曹贤忠  曾刚  朱贻文  石庆玲
2021-09-09 16: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2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19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崇明生态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中国第三大岛,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对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的重要途径。

崇明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4月26日《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精神,结合崇明生态岛生态产品实际,崇明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应包括评价机制、开发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

建立崇明生态价值评价机制

一是要建立崇明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崇明生态产品丰富,崇明的清洁空气、干净水源、安全土壤等在国际、国内都颇有影响。因此,要针对崇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探索构建崇明生态产品总值和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考虑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属性,体现生态产品数量和质量,建立覆盖崇明区、镇、乡各级行政区域的生态产品总值统计制度。同时,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崇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适时评估崇明生态保护成效和生态产品价值。

二是要制定崇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崇明花博会园区拥有全国首个“碳中和示范园区”证书,是中国首个碳中和园区,在全国倡导“双碳”的背景下,花博文化园正推动崇明在生态之路上迈进一大步。因此,可以以碳汇等关键生态产品为样板,鼓励崇明先行开展以生态产品实物量为重点的生态价值核算,再通过市场交易、经济补偿等手段,探索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经济价值核算,逐步修正完善核算办法。在总结各地价值核算实践基础上,探索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推进崇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

健全崇明生态价值开发机制

一是要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2021年在崇明举办的中国花博会,是中国花卉园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花事盛会。借着花博会东风,崇明要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定期举办生态产品推介博览会,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加大生态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升生态产品的社会关注度,扩大经营开发收益和市场份额。加强和规范平台管理,发挥电商平台资源、渠道优势,推进崇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便捷的渠道和方式开展交易。

二是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崇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东滩-陈家镇旅游集聚区、东平-北湖旅游集聚区、西沙-明珠湖旅游集聚区。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引进专业设计、运营团队,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前提下,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同时,鼓励打造具有鲜明崇明特色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各类生态产品纳入品牌范围,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鼓励实行农民入股分红模式,保障参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村民利益。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的重点区域,鼓励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必要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健全崇明生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承载着国家、上海的重大期待,清洁空气、干净水源、安全土壤等是崇明将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探索将生态产品总值指标纳入崇明(以及上海)党和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中去。对于崇明这样一个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推动落实减少、甚至取消经济发展类指标考核,重点考核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成效等方面指标。推动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作为崇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对任期内造成生态产品总值严重下降的,依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责任。

二是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既需要政府层面的推动,也离不开崇明各个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支持。要探索构建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积分体系,依据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赋予相应积分,并根据积分情况提供生态产品优惠服务和金融服务。引导崇明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建立生态公益基金,合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水权和林权等使用权抵押、产品订单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支持崇明生态环境提升及绿色产业发展。

崇明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典范,崇明正全面实施“+生态”“生态+”战略,大力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课题组研究认为,崇明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推动崇明生态岛碳交易市场建设

建议依托崇明滨海生态资源优势,在崇明岛建设蓝碳交易及定价中心。重点开展:一是蓝碳专项调查与评估,建立蓝碳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简明科学、统一规范的蓝色碳汇核算标准;二是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保险机构发展蓝碳领域绿色金融及其衍生品,设立专门的蓝碳基金,加快碳债券、碳期权、碳质押等碳金融产品试点;三是开展蓝色碳汇交易制度设计工作,重点对蓝色碳汇交易的交易模式、交易对手、定价机制等进行具体规范研究,建立科学的监督和登记备案制度,加强蓝碳交易全过程监管,探索建立完善的蓝碳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统一的蓝碳交易信息公开平台。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基地

一是打造绿色制造基地。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要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制造可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具体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选材、绿色包装以及绿色处理等。建议崇明生态岛融合绿色化学的核心原则,牢固树立原子经济性、资源循环性的发展理念,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节约资源及减少废物排放。

二是打造未来农业基地。随着自然农业向工业化农业、数字化农业以及智慧型生态农业转变,建议崇明岛依托优厚的农业资源,根据育种—生产—再制造—消费生产链条,大力发展都市绿色农业,重点瞄准智能精准农业(基于云计算、智能感知和决策预警支撑的农业体系)、绿色生态农业(致力于攻克微生物组和生态调控技术)、未来育种食品(人造食品、优良品种培育、提供安全营养和高品质的农产品)。

三是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旅游基地。利用崇明河口、岛屿、湿地、田园天然资源,建设一系列典型性生态科普与户外试验课堂,开发一批适合不同校地合作同学龄段的研学旅行精品课程,争取成为上海市中小学校乃至全国知名大中学校的第二生态文明课堂,打造生态科普与研学旅行基地;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探索生态岛户外运动、体育健身与健康养生养老新方式,利用森林湿地小气候环境研发一批养身养心养情养生新产品,将崇明生态岛打造成为上海城市亚健康人群的生态健康疗养度假地。

聚力“双碳”目标的绿色技术研发攻关

一是工业增汇(工业碳捕获技术等)。当前CO2捕获成本高,而且大多CO2转化需要来自“绿氢”,尚未形成规模化的CO2利用的产业。崇明生态岛具备发展这一产业的优势,将现有的碳资源进行转移转化。重点可联合长江流域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围绕CO2捕获与综合利用技术,建设崇明生态岛CO2与工业废气重整的工业示范、CO2高效捕获材料的规模化开发和应用示范、CO2“捕获-转化”一体化为甲烷的应用示范。

二是自然增汇。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建议崇明生态岛通过遥感影像、通量观测、野外实验、模型模拟等方式方法,提升多站点联网观测、多源技术手段融合评估和模拟区域碳汇能力,为崇明生态价值实现和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

[曹贤忠系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朱贻文、石庆玲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本文系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生物多样性优化构建与生态产业发展实践路径”(19DZ1203801)的阶段性成果。]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